又见红花草
文/李广昌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張紫云英的照片,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时间长河中的少年时代。
那个时候生产队在寒露前后,晚稻还未收割的前几天,就会把细小的紫云英种子,洒在放干了水的稻田里,让它在稻子的掩护下发芽,出苗,到收割晚稻时,它们贴着收割后的伤口生长,在冬霜雪冻里织出绿色绒毯。待到开春,青紫相间的紫云英花海,布满田野,远远望去犹如一张绿毯上撒满了紫红色的鲜花。每到这个时节,我们那些刚放学的孩童,就会在紫云英的花草里打滚子,捉战子。把身子藏伏在尺高的紫云英上,让伙伴去找你。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会弄脏衣服的概念,只有怎么快乐怎么过的理念。
记得有一次,一个小伙伴把牛牵进去田里,让牠饱饱的吃了一顿紫云英。他不知道牛吃了以后会胀气难忍,第二天牛躺在牛栏里不起来,这个时候除了叫畜医来治疗,要花钱以外,生产队还要扣工分,更可怕的是,明年这牛你就可能没有资格养了。因为这事,那个小孩的屁股还印上了他爸爸的五指图。这件事以后,那些会去摘红花草的嫩苗,花来炒食,打汤的人,再来不敢去摘了。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才知道,紫云英始载于《救荒本草》。又名米布袋,碎米荠,野蚕豆,荷花郎,莲花草,花草,红花草,红花菜,草籽,翘摇等美名。
全草,味微甘,辛,性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健脾益气,凉血止血的作用。主要用于咽喉肿痛,风痰咳嗽,目赤肿痛,肝炎,营养性浮肿,疔疮,带状疱疹,疥癣,痔疮,齿衄,外伤出血,月经不调,带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红花草的子,味辛,性凉。具有祛风明目的作用。
一般用于目赤肿痛的治疗。
民间多用红花草捣烂外敷治疗外痔,煎水内服治疗内痔;治火眼,外伤出血,用紫云英捣烂外敷患处;治齿龈出血,用紫云英,洗净,切碎,捣汁服;用紫云英的鲜根炖猪肉服,治疗肝炎,营养性浮肿,白带。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紫云英全草含多种黄酮类成分,花粉中含蛋白质,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多种物质;种子含有刀豆胺,热精胺,谷甾醇以及微量元素硒等多种成分。
这种植物用于治病多在民间。主要还是用来做绿肥,开春的时候用牛去翻耕,把长得绿毯似的的紫云英,通过犁翻起来的土,把它压着下面,茎叶慢慢腐烂,待散发出一股酸臭味以后,就可以通过耙田把其混匀,沤段时间,等把紫云英化作了春泥,就可以栽种早稻了。那个年代很少有化肥,一年到头的基肥就指望紫云英的献身。
清朝吴其濬在其《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野蚕豆,江西种以肥田,谓之红花菜。
现在人们多用化肥种田,紫云英肥田的壮观景象再也不复返了!我们祖先的千年智慧是不是快要失方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