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学良
辨析:邸普赛克
主播:清 雅
扫帚/常学良
上紧下松穷净身,
从来贴地少嫌贫。
时时牢记民间怨,
磨秃尘除祭永春。
辨析《扫帚》一诗思想性和艺术性/邸普赛克
常先生这首题为《扫帚》的咏物诗,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传统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艺术特征。以下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思想性解读
1. 底层关怀的民生视角
诗中“从来贴地少嫌贫”“时时牢记民间怨”等句,突破传统咏物诗单纯描摹物象的局限,将扫帚的物理属性与人文关怀巧妙结合。“贴地”既写扫帚工作形态,又隐喻深入基层的务实精神;“少嫌贫”赋予器物以道德品格,暗含对社会公平的呼唤。这种将工具人格化的处理,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
2. 清廉品格的道德隐喻
“穷净身”三字蕴含双关深意:既描述扫帚简朴的物理形态,又暗示清廉自守的精神品格。尾句“磨秃尘除祭永春”更将这种奉献精神推向崇高境界,以扫帚的磨损喻指廉政建设需要持续付出,而“永春〞则寄托着对政治清明的永恒追求,形成完整的道德意象系统。
二、艺术特色分析
1. 拟人化手法创新
全诗通过“牢记”“祭”等拟人化动词,构建起扫帚作为“民生守护者”的立体形象。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使物象获得主体性地位,如“少嫌贫”既是对扫帚功能的客观描述,更是对其精神品格的主观礼赞,达到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2. 象征体系的多维建构
诗歌建立三重象征维度:物理层面展现扫帚的形态功能(上紧下松/贴地除尘),道德层面象征清廉品格(穷净身/少嫌贫),社会层面隐喻反腐倡廉(尘除/永春)。这种层层递进的象征结构,使简单的日常器物承载起厚重的时代命题。
3. 语言张力的审美创造
“磨秃”与“永春”形成强烈对比:前者以具象磨损对应廉政建设的艰辛历程,后者以抽象概念寄托清明政治的永恒理想。这种虚实相生的表达,在有限篇幅内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具有“言近旨远”的审美效果。
三、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
诗歌继承了中国古代咏物诗“体物写志”的传统,如于谦《石灰吟》般赋予平凡事物以崇高品格。但相比古典诗歌的含蓄蕴藉,本诗“牢记民间怨”等表述更显直白锐利,体现了当代诗歌介入现实的勇气。这种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使诗歌既有文化厚度又具时代气息。
该诗通过创新性的艺术表达,成功实现了咏物诗的社会功能转型。在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渗透和诱惑的当下,这种将日常器物升华为精神图腾的创作实践,既延续了“诗言志”的古老传统,又为当代诗歌如何介入现实提供了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
常学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其诗作曾刊载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香港诗词》、《诗词世界》等各大格律诗词纸质和网络多媒体。创作诗作千余首,有部分作品收录于《中华诗词现代读本》、《第三届诗词世界杯大赛诗词精品典藏》,另有诗作曾获二O一七年度中华“诗词世界杯”一等奖。
其座右铭:愿结天下才子,共书美妙人生。

辨析简介
邸普赛克: 网络诗评达人。

主播简介
清雅:原名王亚清,来自稻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性格开朗,为人正直。51ⅴⅴ朗诵达人。
声明:本平台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