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报道过的铁血英烈
魏光汉/铁八团

我在铁二师第八团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期间,先后报道了不少英烈模范人物,曾在军内外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时间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是他们生前的音容笑貌和英雄业绩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清明节即将来临,特将这些英烈的非凡功绩汇集如下,以此纪念他们不朽的英灵。
一、烈士的遗憾
张土生烈士是我们铁八团一营三连的一位排长,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处处闪耀着不灭的光芒:他身材敦实,皮肤黝黑,朴实无华,名如其人,名曰土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这样的人本分、勤劳、务实,走到哪里都放心,所到之处都受欢迎。果不其然,他到部队,深深扎根于基层。当兵是一个好兵,组织上分配他干啥,他就干好啥,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甘当一颗革命的螺丝钉。他入伍以来,南征北战,从家乡湖南转战四川,又从四川挥戈云南,曾在洞庭湖边垦农场,大渡河旁架桥梁,金沙江畔凿隧道。由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他进步很快,一步一个脚印,先入团、后入党,当了班副当班长,不久提升为排长。从此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处处以身作则,模范带头,成天与战士打成一片,丝毫没有当官的架子。他带领全排战士在金沙江边新江隧道施工中,当战士向他报告隧道将要发生塌方的险情时,他奋不顾身,一边高喊“你们赶紧往后撤,我进去看看”,一边冲锋向前,去排除险情,最后英勇献身,将壮丽的青春毫不犹豫地奉献给党和人民,成了成昆铁路一根永不腐烂的枕木,一根永不生锈的钢轨。他在牺牲前夕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准备回家探望母亲和妻子,尤其是渴望尽快见到未曾谋面的女儿。可是这一愿望未能实现,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在成昆铁路通车近五十五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张土生烈士,我们要告慰烈士英灵:您的老母亲虽然早就不在了,但您未曾见面的女儿早就当奶奶了,你的外孙外孙女也都成家立业。张土生烈士,请您安息吧!
二、对副班长的思念
四营十九连战士熊阳五是我的同乡战友,当兵前我俩不相识,在新兵连处在同一个班里生活,到老连队我俩又分在同一个班里,真是有缘。无论在新兵连还是老连队,熊阳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中等身材,黝黑的脸庞,明亮的眼睛,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力量。新训生活,都觉得紧张、疲劳,他却不以为然,认为在家种地和当民兵比这过之有余。老连队艰苦的施工生活,他从容应对,觉得部队生活比农村生活更富有生气和虎气,是锻炼人的意志和劳动技能的好熔炉。他干什么活都很在行,不像别的新兵蹑手蹑脚地样子,倒像老兵稳重熟练的派头,有模有样,有板有眼,事事有成。在工地干了一天的活,下班后仍不觉得累,热心地为大家服务,打水扫地,整理内务,公差勤务,他都积极主动地去干,一下也闲不住。朱班长真是慧眼识珠,认准了这棵好苗子。大家都很喜爱他,认为他就是身边的活雷锋。原本打算让熊阳五接自己的班,没料到连里把他调到炊事班任副班长,理由是加强炊事班的建设,朱班长只好服从了,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他到炊事班就任之后,一方面积极协助班长抓好班里的工作,另一方面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毫不懈怠,并且卓有成效。别看是炊事班,内务卫生整理得呱呱叫,被子叠得楞方四角,地面一尘不染。小作坊搞得热火朝天,打豆腐、生豆芽、制粉条、腌咸菜,他样样在行,件件落实,事事有成。养猪种菜,他也亲力而为。大家有目共睹:他去炊事班后,面貌为之一新。都夸他是一个能开拓新局面的干将。就在炊事班欣欣向荣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那是1970年八一建军节的前夕,为了改善节日的生活,代理司务长胡永多带领熊阳五副班长和一名炊事员,到驻地附近的生产队去采购鲜鱼。生产队队长派了两名社员带他们三人一同去鱼塘打鱼。当时鱼塘都是野生鱼,鱼儿瘦而少,打了几个鱼塘,收获不多。天快黑了,两个社员要回家。胡代司务长不愿收兵回营,让两个社员休息,自己和熊副班长拖着渔网下塘打鱼。谁知这个鱼塘是碓臼型,周边浅,中间深,胡代司务长以为自己人高马大,毫无顾忌地往鱼塘中间走,没有走多远,就陷进泥潭中不能自拔。在危急时刻,熊阳五副班长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猛力向鱼塘中间游过去,结果两个人都陷进泥潭之中。岸上的三个人都不会水,无法施救。炊事员赶紧跑回连队报告情况,可是等到连长带人赶来救人时,两名战友已经遇难。这个建军节是十九连过得最悲痛的节日。副班长熊阳五遇难了,他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思念。他身为副班长,站队排在最后,可是工作从来不落后,危急时刻勇于冲向前;他在人世只有22个春秋,然而光辉而短暂的人生,永远闪耀着不灭的青春光芒;他的光辉事迹虽然被事故的阴影遮盖了,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永远是舍己救人的英雄;他这棵幼苗和鲜花虽然过早地凋谢,但是在全连干部战士的眼里,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他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誓言。总之,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永远地思念他。
三、丰碑永存
一等功臣丰如洲生前是铁八团四营十七连风枪班战士。别看他只是一名普通战士,在白岩寨隧道出口施工作业中却立下了丰功伟绩。白岩寨隧道应称百岩寨隧道。由于这座隧道地质结构复杂,堪称地下博物馆,有的岩层坚如磐石,有的软如橡皮泥,有的处于断层带,有的变成水帘洞……丰如洲和战友们一道,面对复杂的地质情况斗智斗勇,克服重重困难,使施工进度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向前推进。他们巧布梅花炮眼,爆破作业水平大幅提升;他们用一层塑料薄膜套在导火索的端头,解决了水帘洞里的点炮难问题……就在他们攻克道道难关,隧道掘进不断深入之时,断层带像拦路虎似的挡住了他们前进的步伐。在一次处理塌方的战斗中,丰如洲为了抢救战友,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为了表彰他的先进事迹,上级组织给他追记了一等功。他的家人在接受勋章时悲痛地说:“一等功二等功我们都不在意,只要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就行。”是啊,丰碑永存,丰如洲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四、政工楷模
铁八团二营教导员邵荣良,曾经在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的岗位上任职多年。魁梧的身材,黑黑的脸庞。他有一副好嗓子,能歌善舞,唱起歌来特别动听。记得当年他去我所在的湖北省新洲县接收新兵,他的动人歌声一直伴随行军全程,一路欢声笑语,使我们这些新兵蛋子忘却了对家人的依恋。他到二营任政治教导员不久,就赶上了二营承担胶腊坡隧道的主攻任务。他是一名政工干部,其职责是负责全营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他不以为然,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他不搞空洞的说教,积极配合营长做好施工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在隧道出口附近的山坡上搭建了一间木板房,把自己的床铺搬进来,来个现场办公。他在施工现场办起了劳动竞赛栏、施工进度图、安全生产表。他经常跟班作业,在施工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他的主导下,全营的思想政治工作扎扎实实,劳动竞赛活动热火朝天,安全生产欣欣向荣。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全营生机勃勃的时候,教导员邵荣良同志却被病魔缠身,凶残的胰腺癌很快就吞灭了他的生命。他在弥留之际只留下了一句话:“请把我的骨灰盒埋在胶腊坡隧道出口处,我要等候隧道早日贯通的喜讯。”

作者魏光汉原铁二师第八团,1947年8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中共党员,历任战士、干事、正副指导员、副股长、正副教导员等职,1984年1月集体转业,在铁十七局工会工作,任局工会生活保险部正副部长。2007年8月退休,现居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年9月加入文创中心。先后有200篇左右作品在兵网刋用,其中部分作品被推送到新华网和其他网络头条上刊发。2023年底被文创中心吸纳为专栏作者。
槛外人 202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