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行记
天路·措那湖·野驴
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那里高山纵横,雪峰连绵,你可以想象到它的高大雄伟;它又是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河流、湖泊众多,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我对祖国这块土地向往很久了。与许多内地人一样的心理,因担心高原反应,因此我一直不敢到青藏高原去走一走。今年三月上旬,我终于下了决心,跟随山东领秀户外到青藏高原去看看。
我们乘坐的飞机是从济南遥墙机场飞抵青海西宁的,然后再换乘火车去拉萨。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有个逐渐适应高原的过程,以避免乘飞机突然降临高海拔地区,身体承受不了,毕竟我和我的游伴们许多人已过耳顺之年了。
火车在夜里快10点的时候从西宁发车。随着夜深,车厢渐渐地归于宁静,乘客们都躺下休息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醒来,因为感觉到气有点不够喘的。我知道这是发生高反了。内地人初到高原,发生高反很正常,我也有思想准备。我询问卧铺对面的游伴老刘,他说也醒过几次了,不过他的症状与我不同,只是稍有点头疼,但不大碍事。看来每个人的高反情况都有所不同。
济南现在不到6点天就亮了,而高原上7点半了才晨光初露。我拉开窗帘,一幅宏伟的景象进入眼帘:只见蓝天白云下,大地白雪皑皑,一望无垠;远处雪山连绵,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仿佛与天连在了一起,十分震撼。我知道此时我们乘坐的火车就在这样的天路上驰骋,简直太令人兴奋了。
进藏的火车还是内地不大常见的绿皮内燃机车,但每小时将近百公里的车速却比早年的绿皮火车快多了。我了解到,西宁到拉萨有1956公里的距离,铁路是分两个阶段建成的。第一阶段是在1957年开建,60年代因国民经济遭遇困难,一度停建,70年代中期再次恢复建设,直至1981年才完成了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建设任务;第二阶段从格尔木至拉萨是在2001年初开建,直到2007年修建完成。施工人员克服了高海拔、冻土、缺氧等巨大困难,铁道兵战士也付出牺牲100多人的生命代价,才换来了这条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交通大动脉,也结束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高原上有数百公里的无人区,却成了野驴、野羚羊、野牦牛等许多动物的天堂。我看到,铁道两旁都拉了铁丝网,这样既保护了铁路,也保护了动物们免遭侵害;此外还为野生动物们迁徙、过路留了许多的桥洞,极大地方便了动物们的过往,我为工程师们的周全设计点个大赞。
措那湖是我们沿途经过的第一个大型湖泊。现在内地早已春暖花开,黄河也早已开河,而这里的湖面却还结着一层厚冰,银光闪闪,仅在远处山根下露出一绺湛蓝的湖面,可见这里的春天来得还是晚了一些。
火车进入了可可西里无人区,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游动着一群较大型的野生动物,起初我分辨不清它们是什么动物,待仔细一看,才认出来它们是野驴。这群野驴有五六头组成,个个膘肥体壮,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白肚皮、白腿,其余地方全是棕色的毛发,长相与农民使用的毛驴毫无二致。见火车跑过来了,它们都抬起头来,静静地站在原地,一点也不惊慌,可能它们早已见怪不怪了吧?我抓紧时间隔着车窗玻璃为它们拍下了一张靓照。一路上还见到零星的野羚羊、野牦牛,可惜火车跑得太快,我没有拍下来比较满意的照片。火车接近拉萨,草原上的牦牛更多了,我估计它们都应该是人工放养的,却并不见牧牛人,觉得有点奇怪。一天后,我们抵达了林芝,我才知道,这里的动物多是散养的,它们白天在草原上吃饱了,黑了天,都知道自己回到主人的家,也怪有趣。
一周后,我们返回西宁的火车再次经过措那湖和广袤的无人区,我见多半的湖冰都消融了,露出了湛蓝的本色,就像蓝色的海洋似的,愈加靓丽动人。据说措那湖是青藏高原上海拔最高的一座淡水湖,弥足珍贵。那一望无际的莽莽雪原也不见了,土黄色的大草原也现出了原形,这是不曾料到的。
巴松措·卡定沟
我们是在傍晚时分抵达拉萨的。
翌日一早8点,拉萨天色刚亮不久,我们便登上了去林芝的大巴。晌午时分,我们抵达林芝市巴河集镇朗色村,在一家旅游定点饭店用了午餐,然后去游览巴松措。
巴松措四面环山,山上植被茂密,绿意盎然,这与我们从拉萨来林芝的路上见到的许多光秃秃的山形成鲜明的对照。湖水蔚蓝,就像蓝墨水似的令人心怡。深绿色的草木与雪峰映衬着湖水,湖水也分成了深蓝色、浅蓝色、白色、浅白色,各种不同的光色相互交错,装扮得湖水分外美丽。湖水出奇地清澈碧透,就像藏族少女的眸子一般明亮,楚楚动人。
湖中有一小岛,距离岸边不远,有浮桥与陆地相连。湖边还停着一些游船,但现在正是春天,乍暖还寒,因此游客们船游巴松措还不到时候。如果现在是夏秋时节,我一定租条游船到碧波上飘荡一番,那该有多美呀!
我们登岛观光。岛上最高处有一座小型寺庙,庙前有个较大的转经筒,孤零零的,有游客正在用手扳着经筒转动它。我曾在五台山等地的寺庙里见过转经筒,它们一般都是一大溜数十个连在一起的,单个的并不多见。我们来林芝的路上,当地导游给我们传授了许多的佛教知识,如转经筒时不可以用手直扳经筒,而是要扳底座,且以顺时针方向来转动。还有手指某物,不可以使用单指,在藏民眼里,那是不礼貌的,正确的做法是五指并拢指点。还有拜佛,双手指合并是不对的。导游这一讲,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平时拜佛或拜祖宗的指法都错了。导游说,正确的做法是十指并拢,然后再将两个大拇指藏在手心里。
寺庙西有棵古树——桃抱松,有600多年的树龄了。树本粗短,虬曲拧结,奇形怪状,这样的桃树十分罕见。而且桃树怀里还抱着一棵松树,这在青藏高原上也算一个奇迹了。岛上植被茂密,郁郁葱葱,古木参天,我都不相信这是在青藏高原上。
寺庙的东侧还有若干棵古老的青冈树和藏川杨,其中一棵青冈树有1300多年的树龄了。那棵藏川杨也有500多年高龄,树干得有3个成人才能合抱过来。如果在内地见到这样的古木你也许不会觉得奇怪,但在西藏的高海拔地区,有这样高龄的树木就非常稀罕了,这不能不说是个生命的奇迹。
从巴松措出来,在景区门口,我们遇到一头孤单的小牛,像头刚出生不久的牛犊子一般,却不像牦牛的样子,这令我诧异。我请教导游。导游说,这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后代,所以它的体量不大,既不像牦牛,也不像黄牛,有点另类。小牛挺老实温顺,我们几个游伴先后与它嬉戏,它也不跑,有点喜人。
离开巴松措,我们接着去了卡定沟。卡定沟内的主要景点为一高山瀑布。瀑布从200多米高的山顶垭口上飞泻而下,因为当下正是枯水期,所以瀑流并不是很大,却也足够震撼。导游说,等到了夏秋季节,瀑布水量会增加很多,气势更加壮观。但这个瀑布的奇异之处并不在水量的多少上,而是有几个独特的地方:一是瀑布两边山岩上伴有几尊天然石画,如酥油灯、观音等,皆惟妙惟肖,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的安排呢?二是瀑布下山根附近有大片的天然生长的紫竹林,这样的竹林在西藏地区十分罕见,据说有观音的地方才有紫竹林,不知道这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有什么玄妙呢?三是瀑布接近山顶,山顶上既没有湖泊,也看不出暗河的存在,这瀑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颇为令人费解。导游说曾经有好事者爬到山顶考察过,说这水为无源之水!这个瀑布还真的有点神秘呢!
在靠近瀑布的下端,游伴们依次跟山顶的观音菩萨拍合照,留作纪念。瀑布跌落处有几块巨冰,皆大致呈三角状,尚未融化。一位游伴儿正在为我拍照,只听“咔嚓”一声巨响,吓得我们都愣了神。原来是巨冰碎裂了一部分,我转过身来刚好看见碎冰四飞的场景,幸好我们离得远一点,波及不到,否则还真的有点危险呢。
我们沿着竹林小径离去。路旁生有许多的杉树,皆高大挺拔,直插云天,恍惚之中,我还误以为自己来到了杭州的西湖边,或者湖南的衡山呢。路边还有许多粗大的枯木,既像松木,也像云杉,它们躺在树丛之中,横七竖八,任其枯烂,甚为可惜;有的被景区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制作成了休息的座凳,也成为了一景。可以肯定,这里曾经是原始森林无疑。
尼洋河·雅鲁藏布大峡谷·佛掌沙丘
当晚我们在林芝住下。白天在巴松措,因为我爬石阶快了点,又有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其实导游再三提醒大家走路时一定不要急,爬坡更要悠着点,这样可以缓解高反。毕竟林芝地区海拔也在3000米左右,出现高反也正常。晚上睡觉时,我感觉到高反几乎没有了,可能是白天有点劳累,因此晚上一觉到天亮,睡了个好觉,十分令人庆幸。同伴们也都有这种感觉。
进藏的第四天,我们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我们的车沿着尼洋河畔行驶。尼洋河是林芝地区的母亲河,河床宽阔,有的地方能达到百米甚至几百米,我还误以为它是雅鲁藏布江呢。河中沙洲很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很不少。河水被沙洲分割成多股,有宽有窄,有粗有细,甚不规则,但它们都是朝着雅鲁藏布大峡谷方向奔流不息。河水有深有浅:浅滩处,碧水荡漾,波光粼粼,清澈剔透;深水区,宛如翡翠,光洁晶莹,令人心醉。河边上的桃花零散地开着,我只能在奔驰的大巴车上隔着玻璃拍摄,拍出来的图片虽然有点模糊,但美丽的尼洋河风光还是尽收在我的手机里了。
到了米林县派镇,在大峡谷的江河汇流处,我们的大巴车停了下来。导游说,大家下车看看江流汇流奇观吧。所谓的江河汇流指的是尼洋河在这里汇入雅鲁藏布江。尼洋河清澈的河水奔流至此,急切地涌入雅江的怀抱,但雅江较为浑浊的江水在这里也呈现出温柔的脾性,不急不躁,静静地流淌着。现在不是雨季,江水还比较清澈,因此江河汇流时的泾渭分明景观并未出现。但由于雅江水在这里流动较为缓慢,尼洋河水则较为急湍,河水入江后逆流而上,形成了雅江倒流的奇观,也是一道奇景。
当地政府在江边搭建了一处水果市场,许多老百姓在此摆摊售卖苹果、橘子、橙子、西红柿、圣女果等等果品。一位年老的卓玛热情地向我兜售她的苹果,说的汉语尽管有点别扭,但我大致能听明白她的意思。我背包里带了一些橙子,但还是买了五六个苹果。等游伴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品尝了一个。可能是当地光照强的原因,苹果很甜,但皮也厚,与内地苹果有明显地不同。我是第一次品尝西藏产的苹果,对于藏民来说,我这也算是为他们尽了点微薄之力;于我而言,也给身体补充了点维生素,心里也很高兴,算是两全其美吧。
离开江河汇流处,我们的大巴继续往峡谷深处行进。大巴沿着江边盘山公路奔驰,一幅幅美丽的峡谷奇景展现在眼前,让我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远处的雪山映衬着蓝天白云,江畔的土地上生长着绿油油的青稞,长势跟此时内地的冬小麦差不多,充满了生机。土地上还生长了一种不知名的黑色植物,无意中给田地划了几道暗黑的框边,像副水彩画儿一般美丽。
接近晌午时,我们抵达大峡谷景区门口。用了午餐之后,大家接着上了景交车。第一处观景台是大渡卡古堡遗址,景交车跑了不过几公里的距离就到了。景区导游带领我们边往观景台走边讲解。大渡卡,意思就是放马处,以前是村民们放马的地方。江畔观景台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刻了“雅鲁藏布大峡谷起点”几个字,比较醒目。大渡卡古堡为昔日当地首领修建的庄园城堡所在地,但在与波密王的战争中被炮火摧毁。现在遗址仅有空名,什么遗迹也没有了。
站在观景台上,俯瞰脚下大江奔流,不禁心潮澎湃。上游不远处江上有座大桥,桥东侧有座小岛,导游说,这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始的地方。溯江西望,雅江出山之处有几座高大的雪山,与蓝天白云相拥,导游说它叫多雄拉雪山,十分雄伟壮观。
到第二个观景点,又是几公里的距离,我们再次下车。这里有棵古桑,树龄有1450年,高8米,树径11米,据说年年开花,却不结果,当地人称之为“布欧色薪”,意思为“雄桑树”,也是怪事一桩。传说此树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所种植。
附近江畔平地上还散落着数块巨石,分外醒目,像天外飞来的一般,令人甚为不解。其中一块巨石中间生长了一棵古桃树,将巨石从中间一分为二,也不清楚是先有两半巨石呢?还是古桃树的力量将之撑开的呢?因为此处景点没有导游讲解,我就弄不明白它们的先后了。景区为巨石取名为“情比石坚”,还为这里的小广场取名为“爱情广场”,不知道是不是指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爱情呢?
景交车载着我们继续沿着盘山公路下行,去接近江水的观景台。公路上有几头牦牛大摇大摆地在路上迈着四方步不紧不慢地行走,大有我是主人我怕谁的底气。我们的大巴车不得不放慢速度避让它们,毕竟牦牛们才是这里的土著。
到第四站,我们下了车。这时下起了小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那种。我们游伴中有人打起了伞,有人穿上了雨衣,但也有许多人既不打伞,也不穿雨衣。我属于后者。下到江边,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靠近雅鲁藏布江,心情有点小激动。看着清澈的江水涛涛东去,江中浪花翻涌,洁白如雪,颇令人心怡。
知道雅鲁藏布江,还是在中学学地理的时候,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了,能够在有生之年来到它的身边,哪能想的到呢。作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一条河流,在此下游往东有一处地方,就是雅鲁藏布江由东转南的大拐弯处,它切断喜马拉雅山脉,往南奔腾而去。河谷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水能,千百年来雅江水白白流淌,诚为可惜。现在下游的墨脱县境内,据说我国正在准备修建一座堪比三峡的水电站,为西藏人民造福即将成为现实。可惜我们没有去大拐弯的安排,比较遗憾。大峡谷全长504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达2268米,为世界上最深最长的大峡谷,我们能够沿着盘山公路观赏这数十公里的奇观,已经够幸运,应该知足了。
我们原路返回的时候,我坐在大巴靠右窗的位置,见盘山公路的边缘下面悬崖直立,高达几百米的陡崖之下就是奔腾的江水,我心里不由地一紧,顿时生出了几分恐惧感来。
离开景区,在车上远远地看见江右边的山根处有一条宽大的白带,长达几百米,高五六十米,众游伴甚为奇怪。导游说,咱们行程中没有这个景点,算是旅行社赠送给大家吧,这处景观叫“佛掌沙丘”。原来是白沙!它们是怎么来的,众人仍然疑惑。我怎么看,它跟佛掌也扯不上关系。导游说,大家把手掌反过来,整座山像不像个手背,沙丘像不像个大拇指呢?导游这一说,我才恍然大悟。那么这沙丘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导游说,这里是个风口,大风经常始虐,把风沙搬运过来的,渐渐地越积越多,于是这沙丘就形成了。
加乃村·布达拉宫
翌日,我们在返回拉萨的途中,顺便参观了林芝八一镇的加乃村。导游说,这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接触藏民、了解藏民的好机会,不可错过。我们从林芝到拉萨的高速公路上,沿途清楚地看到路两旁有一些稀稀拉拉的藏民村庄,虽然都不大,但都极具藏区地域风格。看到藏族同胞家家都是居住二层小楼,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这些民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家都在屋顶上或别的地方插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域高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看到那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这与有一年我在西双版纳的打洛边境见到五星红旗是一样的心情,因为导游说这里离国境不太远了。导游还说,藏民对国家帮助他们修建公路,搬迁家园,脱贫致富,非常感恩,因此家家插国旗都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充分表达了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白宫的最上面部分为达赖的寝宫,以及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等用途。宫内地面上设计有许多的通风口,它们起到了空调的作用。整个布达拉宫的地面都是用当地的一种阿嘎土夯实而成的,再刷上酥油等物,坚硬无比,一点也不亚于现代的水泥。
宫殿的前后皆有石阶通达。导游告诉我们,达赖都是坐着轿子或者骑马进宫的。我们从前面沿着石阶登上宫殿,许多游伴都是气喘吁吁。最下面的石阶边有上马石,至今仍在。石阶边还有保护矮墙,墙顶也是坚硬的阿嘎土夯实的,虽然历经风吹雨淋,至今仍然结实无比。
布达拉宫的外墙涂料主要分红白两种,红的是用一种当地的特色矿石粉末制成涂料涂刷,不易掉色;大面积的白色墙乃是在一种建筑涂料里掺进牛奶、白糖、蜂蜜、藏红花混合而成的。导游说,布达拉宫的外墙每年都要涂抹一次进行保护,但墙皮不是采用传统的粉刷办法,而是泼成的。导游说,你们看墙面上疙疙瘩瘩,高高低低的,就是泼的效果。这种独特的粉刷办法是令人想象不到的。
宫内采光较差,比较昏暗。虽然现在有电灯照明,但宫内至今仍然点着许许多多的酥油灯,有工作人员不断地给那些巨大的酥油灯添加酥油。宫内的东西两大佛堂现在都已经空空荡荡,没有僧人做法事了。
在拉萨的几天,我们还去了羊卓雍措、大昭寺、扎基寺等地,西藏的美景和民俗风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是终身难忘。其实西藏地域广阔,到处都有美景,仅用几天时间哪能走访完呢?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地把到访过的地方都写出来,有点对不住它们了。待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来西藏的。
2025年3月28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