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的"四库全书″《郴州通典》
整理:语墨东江
《郴州通典》的出版是郴州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为郴州历史上规模最大、最系统的文献整理工程,该丛书收录了自唐代至清末的215种珍贵文献,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共186册,约1亿字,堪称郴州的“四库全书”。
❶
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抢救与保护濒危文献,留存城市文脉
郴州作为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文献典籍因自然侵蚀、战乱等因素散佚严重,现存本地底本仅3种,其余212种散落于国内外各地,甚至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海外机构。《郴州通典》通过系统搜集、整理这些濒临消失的文献,如张光裕的《小谷山房杂记》《桂考》等,使郴州的历史文化得以完整保存,成为城市的“根”与“魂”。
二、厘清郴州历史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
该丛书首次全面梳理郴州1200多年的文献遗产,揭示郴州在湖湘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交汇中的独特地位。雷晓达在前言中指出,这些文献“是郴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突出标志,是穿越时空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研究这些著作可“挖掘郴州的历史,破译郴州的文明密码”,使郴州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厚,增强文化自信。
三、树立地方文献整理的典范
作为湖南市州首部大型历史文献集成,《郴州通典》在中西部地区具有示范意义。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评价其“为地市层面的典籍整理提供了有益探索”,尤其在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关系上树立了标杆。
四、促进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
丛书不仅收录文献,还附有“提要”,详细介绍作者生平、内容及价值,便于学者研究。同时,郴州计划通过数字化手段让《郴州通典》“上网入云”,免费向公众开放,推动文化传播。
❷
关于雷晓达的前言核心思想
雷晓达作为《郴州通典》总纂,在前言中强调文化根基的重要性。文献典籍是“丰腴的文化厚土”孕育的结晶,承载着郴州的历史记忆与智慧。
“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编纂宗旨:力求保持文献原貌,不随意删改,确保历史真实性。
历史担当与文化情怀:修典不仅是学术工程,更是对郴州文化的深情告白,体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
雷晓达认为,《郴州通典》的出版不仅是“欣逢盛世的当代郴州人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更是为未来郴州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❸
《郴州通典》的主要团队成员简介
《郴州通典》的编纂工作由郴州市文史研究会主持,核心团队主要由“五老”牵头,并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具体成员包括:
雷晓达
身份:郴州市原副市长、郴州市文史研究会会长、《郴州通典》总纂。
贡献: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项目落地,并亲自参与文献搜集与审定工作。
曹知法
身份:《郴州通典》副总纂。
贡献:负责文献考证、版本甄别,解决“训诂点校难”问题,如纠正《罗经解芟讹》书名讹误。
马治平
身份:郴州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郴州通典》副总纂。
贡献:主抓史部104册的编纂,放弃个人爱好全身心投入工作。
吴兴
身份:郴州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郴州通典》副总纂。
贡献:参与地方志集成整理,并赴各地调研收集资料。
曾广高
身份:郴州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郴州通典》副总纂。
贡献:负责文献甄选,并赴贵州、广州等地学习编纂经验。
此外,团队还包括年轻编辑如李靓才、尹友波等,他们协助完成大量文献整理、数据库检索及海外文献搜集工作。
❹
《郴州通典》的出版体现了哪些精神?
一、文化传承与历史担当精神
编纂团队以“继绝存真,传本扬学”为宗旨,抢救濒危古籍,使散佚千年的郴州文献得以系统整理,填补了地方文化空白。
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团队克服“底本收集难、甄别取舍难、史料考证难、训诂点校难”四大挑战,历时5年完成编纂,展现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
三、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
坚持“年代最早、内容最全、价值最高、品相最优”的选本原则,确保文献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体现了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四、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从政府支持(郴州市委、市政府立项)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专业配合,再到团队内部老中青结合,展现了多方协作的力量。
五、文化自信与地方认同精神
通过挖掘郴州历史文献,团队重新定义了郴州的文化地位,增强了地方文化认同感,为湖湘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的交汇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郴州通典》的出版不仅是文献整理工程的典范,更体现了郴州人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历史智慧的坚定信念。
此外内页还请了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散文家、艺术理论家余秋雨先生题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