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在那片被历史风霜雕刻的土地上,我,一个地地道道的铁二代,踏着父辈的足迹,走进了川黔铁路的壮阔画卷。这是一条流淌着汗水与梦想的铁路,它见证了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崛起,也承载了我家族两代人的青春与热血。
儿时的记忆,总是与那条蜿蜒在綦江河畔的铁路紧紧相连。父母是新中国第一代铁路人,父母的一生,如同川黔铁路的前生——綦江铁路,曲折而又坚韧。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綦江铁路如一条新生的巨龙,镶嵌在四川最早的版图上,而父母便与这条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抗战,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汉阳钢铁厂搬迁大渡口,历时5年修筑,1947年贯通的江口~綦江石佛岗67公里綦江铁路,建国后,又很快延伸至三江,三江~温塘,三江~赶水,126公里标准轨綦江铁路,承载着源源不断的货物列车,把赶水的铁矿石,南桐煤矿的焦煤,运往江口,再用江轮转运到重钢冶炼钢铁。1959年12月,按照II级干线标准,新建开通了川黔线小南海跨越820米白沙沱长江大桥,从珞璜端头延伸至五岔,与五岔~赶水段綦江铁路连结(原江口~五岔段废止),赶水装运的铁矿石,南桐装运的煤焦列车,改经綦江铁路进入新建开通的川黔北段,进入1952年开通的成渝线,运抵大渡口,直到1965年7月8日,423.6公里川黔铁路贯通,它的肌体和血脉才一同融入这条川流不息的川黔铁路。
建国初,父母风华正茂,来到綦江铁路,辗转奔波铁路沿线,住工棚,租民房,养护路基边坡,生活虽苦,但心中有爱。不知搬了多少次家,每一次搬家,父亲用箩筐挑着年幼的大哥二哥,母亲用背篓背着坛坛罐罐,柴米油盐,背篓上固定一张凉板,把老祖婆固定在凉板上背着,从一个工地搬到另一个工地,辛勤养护着綦江铁路。1956年,父亲从洋蹄洞路基工区调入两河口~镇紫街区间的伍都坝养路工区改任巡道工,虽然环境艰苦,到附近场镇买米买菜要走20多里路,到两头火车站乘坐火车也要走六七公里路,但这里风景独好,有奔流不息的綦河水,有“五个都督”的传说,有美丽的田园村庄,有高高耸立的石灰垭口,儿时念小学的文峰垭口,有我们简陋却温馨的篾笆墙小屋,有父母忙碌的身影,还有那条不知疲倦的铁轨,伸向远方,连接着未知的世界,总算结束了长期流动奔波的历史。而我也在同年5月,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呱呱坠地。后来,又有了四弟五妹,我们的这个家,因为新生命的到来而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儿时的我们,在这里同工区的小伙伴们沿着山间小道,翻山越岭走10多里山路,攀上文峰垭口的乡村学校念完小学。每天清晨,沿着川黔铁路行走10多里路,赶往两河口火车站背后的两河口中学念完初中。每次路过镇紫街端头的远方信号机,小伙伴们争先恐后,攀上信号机柱,取下燃了一夜的煤油信号灯,拎到扳道房交给扳道员叔叔。傍晚放学回来,路过扳道房,接过扳道员叔叔点燃的煤油信号灯,拎到远方信号机,攀上信号机柱,小心翼翼地挂在信号机柱上,让夜间行驶的列车望着明亮的信号灯畅通无阻。
父亲,那个扛着巡道锤、挎着巡道包的背影,是我童年中最深刻的印记。我看到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在铁轨旁,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轨道线路,用汗水浇灌着这条生命之线。他的脚步,仿佛永远不知疲倦,就像那奔腾不息的綦河水,永远向前。父亲巡查轨道线路,处理线路病害留下的脚印,相当于环绕地球走了13圈半。我记得,他曾说过:“这条铁路,是国家的血脉,是我们的责任。”那时的我,或许还不懂这句话的分量,但那份对铁路的深情与执着,却已悄然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母亲,则是我们家庭的坚强后盾。她带着我们五兄妹,协助父亲回收散飞碴,清除路肩杂草,疏通堵塞的排水沟。在生活紧张的年代,母亲组织家属小组,带领家属子弟种植养殖,每年宰杀10多头生猪分给职工家庭和食堂,生产沙石支援铁路建设,让家居农村的职工子弟在这里脱贫致富找到媳妇。

每年防洪季节,雷雨交加,川黔铁路经常坍方断道,工长一声号令,母亲带领60多号劳动力,同职工一道,全力投入抗洪抢险。遇上线路紧急整修,只要工长喊一声,母亲派出劳动力,前往增援。

儿时的记忆里,蒋军代横渡綦河设置防护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1969年7月中旬,綦江地区连降暴雨,山洪暴发,綦河猛涨,川黔铁路118、106、92公里等多处坍方,线路中断。16日清晨,解放军0024部队侦察营长綦江工务段驻军代表蒋常云,率领抢险大军抵达92公里。抢险战斗打响,压在线路上的一尊尊巨石急需爆破,必须派员渡到綦河对岸设置防护,防止对岸川黔公路旁的5 户人家和来往汽车行人通行安全。面对綦河汹涌的洪水, 不少同志主动请战。“我去!”“我去!”“......”“同志们不要争了,共产党员先上!”嘉陵江边土生土长,农民的儿子蒋军代打挡说,“我是党员,我上!”只见他抓起那副崭新的防护旗和那把铜制喇叭和衣捆在身上,纵身跳进汹涌的綦河,凭着娴熟的水性向对岸游去。游至河心,一个大浪打来,将他压在翻滚的浪中。他奋力挣扎出水面,继续前游。由于抢险过度疲劳,精疲力尽的他,被一个巨浪卷入河心。一个大浪打来,将他露出水面,又一个巨浪扑来,打入激流,被汹涌的激流卷走,光荣牺牲。人们望着被洪水卷走的蒋军代,嚎啕大哭,现场一片悲痛。在英雄精神鼓舞下,抢险大军以冲天的干劲,仅用2个小时,就清除了坍在线路上的400多立方米泥石,恢复了行车。蒋常云生前部队追记他二等功。重庆铁路分局号召全分局干部职工向蒋常云同志学习,学习他“面对危险冲锋在前的献生精神”。
抗美援越时期,川黔线118公里+100~300米地带,每年雨季坍下上万方泥石流中断线路,一堵就是五六天。周总理指示:川黔铁路要抓紧抢通,确保援越物资送上前线!千军万马昼夜奋战。
母亲宰杀2头肥猪,收割2千斤蔬菜,装运轨道车送往抢险工地,慰问抢险大军,给予抢险大军极大的鼓舞,加快了线路抢通,确保了援越物资的通过。直到改线修筑的1367米“雷吼洞”隧道贯通,这段年年雨季年年坍,中断线路的泥石流病害,方才彻底终结。

母亲率领的伍都坝养路工区家属小组,成为全国“工业学大庆”的一面红旗。1977年5月,母亲随同当年綦江工务段党委书记靳慎元,参加铁路系统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大会,受到华国锋、余秋里、段君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慰问。

在那些日子里,我学会了坚韧与勤劳,也学会了对铁路的敬畏与热爱。每当夜幕降临,工区里总会响起母亲温柔的呼唤,那是我们最温暖的归宿。工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也有着别样的乐趣。

我记得,那时驻扎在工区坎上的三个工程分队,两三百名筑路工人,像驻扎在綦江铁路沿线的数千名筑路大军一样,他们像一座座移动的山,用双手和汗水,削出一座座山槽,垒起一座座填方,将弯曲的綦江铁路改直,让相对落后的綦江铁路,与新建的小南海~五岔、赶水~贵阳段同步达到了Ⅱ级干线标准。那些日子里,我们见证了工区门前那座小山丘被推平,新建了篮球场;见证了重庆铁路分局电影放映队来工区放坝坝电影,那一刻,工区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接过了父亲的班,成为了一名养路工。在赶水北站场工区,与工友们一起,冒着风霜雨雪,顶着烈日骄阳,精心养护着23公里的站场线路。那些日子里,见证了调车员摘挂车辆、编解列车,将出川入黔、出黔入川的货物安全送达目的地。每当列车呼啸而过,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与激动。因为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列车的奔跑,更是我们铁路人梦想的飞翔。 然而,铁路人的生活并非总是如此光鲜。在那些默默无闻的日子里,我们与孤独为伴,与艰辛同行。但正是这份孤独与艰辛,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深知,每一条铁路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铁路人的心血与汗水。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与坚守,才有了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有幸调入了綦江工务段党委办公室从事宣传工作。那段时光,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铁路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铁路人的伟大精神,见证了川黔铁路从蒸汽机车牵引,慢得像蜗牛似的缓慢爬行,让沿线车匪攀上爬下,运输物资常常被盗;见证了内燃机车牵引,发展到电力机车牵引的年代,运行时速从蒸汽机车牵引的每小时40公里,提高到每小时80公里,沿线车匪才消声灭迹。我用笔触记录下了一个个“战天斗地”感人至深的故事,用镜头捕捉下了一个个动人的瞬间。那些故事和瞬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铁路的历史长河中。
后来,我又在重庆铁路分局文明路风办工作,为渝怀新线的开通奋力拼搏了二十多年。那些年,我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从低速运行到高速飞驰,中国铁路用实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速度与力量。而我,也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了一名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铁路人,成长为涪陵工务段党群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 如今,我已年近七旬,作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涪陵工务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兼“五老”,我依然怀揣着一颗对铁路的热爱之心,继续发挥着余热。我深知,铁路事业是一项需要传承与发扬的事业。因此,我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努力将铁路人的精神与品质传递给年轻一代。
当我坐在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在遵义“红色基地”,举行的纪念川黔铁路通车60周年,“而今川黔从头越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会场上,讲述着当年奋战川黔献青春的人生感悟,面对镜头,接受融媒体记者采访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这不仅是对川黔铁路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我们铁路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次活动,与全路职工一起,怀着对“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率先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坚定信念,争当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站在遵义的土地上,我看到了渝黔快铁动车的飞奔,见证了中国铁路的伟大变迁:列车运行速度由过去的“一日日行千里路”发展到今天的“数千公里半日还”;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年代。我看到了那条熟悉的铁路,它依然坚韧地伸向远方;我看到了那些忙碌的身影,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我看到了那列呼啸而过的列车,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与希望。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对铁路的热爱与执着,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回首过去,那些与铁路相伴的日子,如同一首悠长的歌,回荡在我的耳边。那些歌声中,有汗水、有泪水、有欢笑、有感动。它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怀揣着对铁路的热爱与执着,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川黔铁路,这条流淌着汗水与梦想的铁路,它不仅见证了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崛起,也承载了我家族两代人的青春与热血。在这条铁路上,我们学会了坚韧与勤劳、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学会了热爱与奉献。而那些与铁路相伴的日子,也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 此刻,我愿化作一缕轻风,吹拂过那条熟悉的铁路;我愿化作一缕阳光,照耀着那些忙碌的身影;我愿化作一首悠扬的歌,回荡在那条通往未来的路上。因为我知道,那里有着我们共同的梦想与希望,有着我们铁路人永恒的骄傲与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