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竞争壁垒:让市场主体在公平土壤上“扎根生长”
编者按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如何打破市场主体间的“隐性壁垒”,让各类企业在公平赛道上竞逐?山东以“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突破口,展开了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实践:拆除“玻璃门”“旋转门”,构建法治护航的竞争规则,让国企、民企、外企在同一套制度框架下公平生长。这种从“政策倾斜”到“制度公平”的转变,不仅激活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更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层逻辑——公平竞争既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更是破解发展动力转换难题的关键密钥。
本文通过剖析山东实践,探寻公平竞争如何成为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改革样本。
拆除竞争壁垒:让市场主体在公平土壤上“扎根生长”
张庆明
读罢“平等竞争: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一文,深切感受到一场关于市场经济本质的深刻变革正在齐鲁大地展开。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从理念变为现实,当“玻璃门”“旋转门”“隐性壁垒”被逐一拆除,市场主体终于得以在公平的土壤上深扎根系、舒展枝叶。这场以“拆除竞争壁垒”为核心的改革,不仅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回归,更是对高质量发展逻辑的重构——唯有让每个主体都能在无差别的赛道上竞逐,才能真正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竞争壁垒:横亘在市场主体面前的“隐形之墙”
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依赖于“竞争中性”原则的落地。但长期以来,各类显性与隐性的壁垒,如同无形之墙,将市场主体分割在不同的“温室”里:
国企凭借资源优势享受“政策阳光”,民企在“准入限制”前徘徊,外企对“国民待遇”心存疑虑,中小企业在融资、招标等领域遭遇“身份歧视”。这些壁垒本质上是对市场公平的伤害,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当企业把精力耗在“跑关系”“要政策”而非“拼技术”“创品牌”,经济发展便失去了最根本的活力源泉。 山东提出的三个“平等”,正是瞄准这些痛点,试图拆除横亘在主体之间的“隔离墙”,让所有企业,无论“出身”“大小”“国别”,都能在同一片阳光下公平生长。
二、制度破局:从“壁垒拆除”到“土壤改良”的系统工程
拆除竞争壁垒,绝非简单的政策松绑,而是需要“制度土壤”的整体改良。山东的实践呈现出清晰的改革路径:
1、法治打底,划定公平竞争的“硬边界”。
修订《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用法律明确“非禁即入”原则,让企业告别“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焦虑,拥有“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安全感。整治“乱检查乱罚款”“运动式执法”,则让监管规则透明化、规范化,避免“选择性执法”对公平的伤害。
2、政策协同,构建无差别的“支持矩阵”。
改变过去“按身份施策”的倾斜式扶持,让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回归“功能导向”——无论是国企混改、民企创新,还是外企增资,都能在统一的规则下获得支持。例如“信易贷”平台打破融资中的“规模歧视”,凭信用而非“出身”为中小企业授信;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覆盖所有企业,不因所有制差异而厚此薄彼。这种“政策去身份化”,让企业从“拼背景”转向“拼实力”。
3、监管创新,营造“松而不乱”的发展空间。
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政府政策进行“合规性体检”,防止新的壁垒产生;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让执法检查更具随机性和透明度,减少权力寻租空间。这些举措如同为市场土壤“松土”,让企业根系能自由舒展,吸收发展养分。
三、活力迸发:公平土壤上的“生长奇迹”
当竞争壁垒被拆除,市场主体的活力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展现出惊人的生长力:
1、民企敢闯:
曾经受限于“准入门槛”的民营企业,如今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崭露头角。某民营科技企业负责人坦言:“现在不用担心‘玻璃门’,只要项目符合清单,就能和国企同台竞争,我们更有动力投入研发了。”2024年山东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突破58%,创新贡献率达75%,正是公平环境下民企活力的直接体现。
2、外企安心:
外资企业从“政策敏感者”变为“长期深耕者”。一家德资制造业企业在山东追加投资时表示:“这里的政策不是‘超国民待遇’,而是‘平等待遇’,稳定的规则让我们愿意扎根。”2024年山东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2%,折射出外资对公平市场环境的信心。
3、中小企业向阳而生:
“融资难”不再是“身份问题”,而是“信用问题”。信易贷平台通过整合企业信用数据,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2024年累计授信超3000亿元,让“专精特新”企业在公平竞争中找到细分市场,成为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
这种活力的本质,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当企业家不再为身份焦虑,当创业者无需担忧“起跑线不公”,当劳动者相信“付出必有回报”,经济发展便拥有了最核心的驱动力。
山东的实践证明,公平的土壤不仅能培育出“参天大树”,更能让“灌木”“小草”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空间,最终形成“万木葱茏”的生态系统。
四、从区域实践到全国启示:让公平成为发展的“通用语言”
山东的探索,为全国破解“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样本。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寻求新动能的当下,拆除竞争壁垒不仅是“稳预期”的关键抓手,更是“激活力”的长效机制:
1、对政府而言,需从“政策制定者”转变为“规则守护者”,减少对市场的“选择性干预”,更多通过法治建设、监管创新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2、 对企业而言,公平环境意味着“躺平者”再无政策庇护,“实干者”终能脱颖而出,唯有聚焦创新、品质、效率,才能在公平赛道上占据先机。
3、 对社会而言,公平竞争是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沃土——当“英雄不问出处”成为共识,当“创新不论大小”得到尊重,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才能被真正激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本质上是从“壁垒经济”向“公平经济”的跨越。拆除竞争壁垒,不是否定政府作用,而是让政府回归“守夜人”角色;不是削弱国有企业,而是让所有企业在更广阔的市场海洋中锤炼竞争力。当每个市场主体都能在公平的土壤上扎根生长,当经济发展的活力源自“制度红利”而非“身份红利”,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既是山东实践的价值所在,更是中国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拆除竞争壁垒的过程,或许充满阵痛,但唯有如此,才能让市场主体摆脱“温室依赖”,在公平的风雨中培育出抗风险的根系、向上生长的力量。这不仅是一场经济改革,更是一次对市场经济本质的回归、对公平正义理念的坚守——当公平成为发展的“通用语言”,中国经济定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属于所有市场主体的壮丽篇章。
作者简介: 张庆明 泰安市政协原副主席,泰安市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