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秘战线的生命史诗赏析
——徐佩珩自传《逝水留痕》
刘兰玲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4月2日上午,广州开发区 黄埔区老干部(老年)大学《文学创作中级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龙莆尧。
龙莆尧先生是徐佩珩的儿子,十多年前在黄埔区政协退休。应老年大学文学创作班邀请,走进课室向我们介绍他的母亲徐佩珩女士,以及她的回忆录《逝水留痕》的内容及撰写过程。
徐佩珩出生于1919年10月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夏园乡城里坊(今黄埔区穗东街道夏园社区),1937年7月在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日军轰炸广州,1938年夏天,徐佩珩考入了广州市政府主办的在营模范团妇女连,接受军事训练,成为一名女兵。
1942年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徐佩珩出任军令部无线总台第15分台台长,接受军令部派遣。与上级派来的助手、即后来的丈夫龙学湖,(回国参加抗战的新加坡归侨、中央军校17期毕业)假扮夫妻,携带电台。冲破日军封锁,在抗日武装队伍的协助下,成功地在已沦陷的番禺县夏园村旁边的东湾村潜伏下来,并化名“翠萍”,建立代号为“赤坚”的秘密电台。
在历史教科书的光鲜封面上,我们习惯于阅读那些被反复描摹的重大战役、重要会议和关键人物。然而,当徐佩珩女士的谍报回忆录《逝水留痕》悄然问世,我们突然意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被遗忘的褶皱里,由无数个像徐佩珩这样"无名"英雄的生命经纬编织而成。这部长达50多万字的回忆录,不仅是一位九旬老人的个人记忆抢救工程,更是对正统历史叙事的一次重要补充与修正,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黑暗中守护光明的隐秘战士,如何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部惊心动魄却又鲜为人知的抗战史诗。
《逝水留痕》留给后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历史细节的忠实保存上。徐佩珩作为一个战斗在敌寇眼皮底下的女地下电台台长,其回忆打破了传统谍战叙事中男性主导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抗战时期女性在情报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书中记录的"每天工作就是收发电报"的日常,看似平淡,却包含着极高风险——每一次敲击电键都可能是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这种个体化的历史记录,恰如学者王明珂所言:"历史记忆的微光往往保存在边缘人物的私人叙事中",正是这些细节累积,才构成了历史的全息图像。
作为一部个人回忆录,《逝水留痕》展现了惊人的历史精确度。徐佩珩对七十多年前的电报密码、接头暗号、化名代号等专业细节的记忆之精确令人叹服。她甚至能准确回忆当年使用的密码本样式和电报收发时间规律。这种专业记忆的可靠性得到了历史学者黄金生的验证:"与档案比对,徐老的回忆在技术细节上几乎无误。"这种精确性使得回忆录具有了难得的史料价值,也为研究抗战时期情报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德国学者阿斯曼曾强调:"交往记忆向文化记忆的转化需要特定的媒介与载体。"徐佩珩凭借其惊人的记忆力,成功将个体交往记忆转化为可供后世研究的历史文化记忆。
龙莆尧老师在整理母亲回忆时发现:"许多细节连我们子女都是第一次听说。"这种现象在抗战老兵家庭中并不罕见——出于保密要求或创伤后应激,许多情报工作者将秘密带进坟墓。徐佩珩敢于在晚年打破沉默,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战友的告慰。美国口述史专家汤普森认为:"回忆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说了什么,还在于它为何在此时被说出。"《逝水留痕》的问世时机,恰逢中国社会对抗战记忆的重新审视期,这使得它具有了超越个体记忆的时代意义。
自传中那些被还原的历史瞬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当徐佩珩描述自己如何在日军的空袭中抢救密电码和电台设备,读者能感受到一个年轻女孩在极端环境下的勇气与智慧。
从历史认知的层面上,《逝水留痕》挑战了我固有观念。它显示抗战时期的谍报工作并非如影视剧中那般充满浪漫色彩,而是由枯燥的训练、重复的劳动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构成。徐佩珩回忆中提到的"收发电报时连咳嗽都不敢",修正了我们对情报工作的戏剧化想象。徐佩珩的个体叙事与官方宏大叙事之间的对话,正构成了这种有益的张力。
《逝水留痕》不仅留住了过往岁月的痕迹,更为我们提供了面对未来的精神抗体。
合上《逝水留痕》,我们意识到历史从来不是已完成的作品,而是需要不断被重新发现的活体。徐佩珩女士用她的记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看见那些在历史暗处闪烁的人性光芒。这些光芒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我们理解过去的路径,也指引着对待历史应有的敬畏与真诚。在记忆与遗忘的永恒角力中,《逝水留痕》这样的作品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段记忆都值得被倾听——因为只有汇聚所有这些个体叙事,我们才能逼近那个被称为"历史真相"的复杂拼图。
投身抗日救国、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地下谍报工作,只是《逝水留痕》其中的一部分重要章节,这部长达50多万字的回忆录,还向我们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上世纪20、30年代广州市的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小学教育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另外,徐佩珩在这部回忆录中,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身姿柔弱但意志无比坚强的女性,是如何在逆境中独自把4个子女抚育成人的。总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回忆录,是真实心路历程与时代脉搏交织成的一首宏大的历史交响曲。
刘兰玲简介:
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责任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公众号《黄木湾》主编,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黄埔老年大学《文学创作中级班》教师。
由星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紫金之歌》获得首届“永安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月圆之夜 隆平与稻花》获“家国情怀”诗歌大赛优秀奖;“写给广州的诗”诗词大赛《扶胥之口》获优秀奖。
作品发表于《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岭南作家》、《北京头条》、《侨星》杂志、印尼《千岛日报》,美国纽约《综合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