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沽上文学】公众号平台总编,策划。天津市和平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散文、诗歌学会会员。编辑。作品偶有获奖。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作品等刊登在《天津文学》《天津日报》《天津老干部》《天津工人报》《中老年时报》《参花杂志》等省市级刊物。旧作在《中国作家网》《群众作家》《故事会》等发表
赴妈祖庇佑的绮梦之约……
文/王春红(文一)
“大海无垠 巨浪咆哮
妈祖安澜 圣迹昭昭。
"您瞧好了嘞!咱眼前这天后宫,可是打元朝就立在海河边儿的宝贝,这里头藏着天津卫数不清的故事,更有着妈祖娘娘千年来的庇佑呐!话说先有大直沽,后有天后宫,再有天津卫。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岁月的辙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呢。"小导游清脆的嗓音在古街回荡,手中红绸旗似灵动的火焰随风轻摆,热情地向游客揭开天后宫的神秘面纱。
天后宫飞檐斗拱,宛如展翅欲飞的鲲鹏,斗拱下青铜铃铛在日光轻抚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七百零二年前漕船工人们在妈祖像前立起"风调雨顺"碑,2009年阿布扎比的联合国会场里,这铃声与湄洲湾的海浪声共同叩开世界非遗之门。此刻,香炉中青烟袅袅,几位香客双手合十低声呢喃,祈愿妈祖赐予平安。檐角七十二只铜铃同时奏响,恰似妈祖娘娘的回应,又似在浅吟往昔护佑海民时的惊险过往。
林默传奇
北宋咸平元年,湄洲岛的海风裹挟着丝丝冷意,一个小小的身影赤着脚丫伫立在礁石上,眼神里满是对生命的悲悯。她就是渔家女林默。彼时,风暴似狰狞的猛兽、暗礁如隐匿的杀手随时都有可能吞噬鲜活的生命。
时光流转,林默出落成聪慧勇敢的大姑娘。她日夜与医书相伴,钻研天象历法,每有海难发生,她总是毫不犹豫地提着灯笼为迷失的船只指引方向,或驾着小船在波涛汹涌中穿梭,如无畏的勇士一般营救渔民。她宛如大海的守护神,以柔弱之躯,撑起了出海人的希望之伞,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每一位逐浪人。
传说林默年少时与同伴们在街上游玩不经意间往井中照妆,看到一位身穿白色道袍的仙人捧铜符从井中出来,吓得那些女孩子花容失色四处逃去,而林默却接受了铜符,从此她便有了超凡的能量,时常为百姓们预测天气、趋吉避凶。有一回,一艘商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时遇上狂风呼啸,巨浪滔天,商船在波涛中摇摇欲坠,随时可能被大海吞没,船员们惊恐万分绝望地呼喊着救命。守候在海边的林默立即感知到了他们的危险,只见她身披红袍,挥起宽大的衣袖,脚踏海浪,施展神力飘舞跳跃,瞬间狂风停歇,乌云也被驱散,海面逐渐恢复平静,商船得以平安地回到了码头,船员们纷纷跪地感恩林默的救命之恩。还有一次,小渔村突发严重瘟疫,村民们痛苦不堪,林默心急如焚。她翻山越岭寻找草药,亲自熬制成汤药挨家挨户送去。最终战胜了瘟疫。
从此整个沿海渔村在她庇佑下生活得非常安稳。后来林默羽化登仙离开了尘世,可她的善良与神力化作了传说铭记在人们心中。他们修建祠堂尊林默为妈祖,将这永不熄灭的火种作为信仰在岁月中世代传承不衰。这份传承在2006年迎来国家级的礼赞,妈祖祭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而天津皇会在2008年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杨柳青年画传人李萌在妈祖灯笼上绘就数字族谱时,千年信仰正在完成从香火到数据的蝶变。
潮起大直沽
元朝时,大直沽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北方漕运的咽喉要地。码头上呈现出一片繁忙喧嚣的景象,福建船工和商人频繁往返于南北,海上的惊涛骇浪让他们将平安的愿望寄托于妈祖。于是他们将妈祖信仰带到大直沽,建起北方最早的妈祖庙——天妃灵慈宫。

天妃灵慈宫建成那日,鞭炮轰鸣,锣鼓喧天,船工们纷纷放下手中活计赶来参加这盛大仪式。满脸褶皱的老船工王大爷激动得双手颤抖着捧出从家乡带来的妈祖像,小心翼翼地安置在庙中,嘴里念念有词:“妈祖娘娘啊,您可得继续庇佑咱这些在海上讨生活的人呐。”从此,每至出海前船工们都会来到庙中虔诚地向妈祖上香叩拜再安心扬帆起航。大直沽因漕运而兴盛,也因妈祖庙的建立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独特的精神力量,从此大直沽成为了商贸繁荣的重镇。
明朝永乐年间,大直沽和天妃灵慈宫在当地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朱棣看到了天后宫在百姓心中的分量以及对当时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下令大规模重修天后宫。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工匠们将每一处梁枋精致雕琢,刀刀倾注着心血,每一笔描绘都饱含着对妈祖的敬仰和爱戴。新雕的妈祖神像眼眸低垂,沉静优雅的神态给予了人们无尽的慰藉。竣工那天百姓们如潮水般涌来祈福。年轻书生李承恩祈求妈祖在他去赴京赶考的游船上顺风顺水,还许下心愿希望自己能在科举中高中,许诺日后定为百姓谋福祉。多年后,书生果然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第一件事便是来到天后宫还愿,并重修庙宇,感恩妈祖的护佑。
同时,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周边街巷日益繁华,店铺林立。天津卫的雏形也逐渐成型,(明永乐二年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即位时为了纪念开始发兵的“龙兴之地”,将“直沽”赐名为天津。同年,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因此天津卫也成为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而妈祖信仰在这片土地上更是深深扎根,如盘根错节的古树,与人们的生活紧密交织,成为城市灵魂的一部分。
岁月鎏金
康熙、乾隆等帝王多次下令修缮天后宫,还御笔赐匾,每一块匾额都承载着皇家的尊崇与期许。妈祖的精神信仰深深融入天津的民俗文化,成为民俗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至节庆,皇会巡游的队伍浩浩荡荡,宛如一条绚丽的巨龙蜿蜒于街巷。高跷上的渔娘顶着珠冠,身着彩衣,手中宝伞旋出七彩光晕,似梦幻的霓虹;踩街的童子们举着绢扎鳌鱼,鳞片在阳光下粼粼如波,仿若灵动的水光。老茶汤摊子支在宫前街,铜壶嘴蒸腾的热气里,飘散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年,乾隆下江南途经天津卫曾亲临天后宫上香。他目睹百姓们对妈祖的虔诚,感慨万千当即御笔写下“德孚广济”匾额,高悬于天后宫正殿,此后,天后宫更是声名远扬,它见证着天津从一个漕运码头,历经岁月洗礼,逐步发展为繁华都市的辉煌历程。
清朝末年的动荡和1937年的炮火,似无情的巨锤震落正脊吻兽,庙宇一片断壁凄凉,但还是有妇女们在残垣中供上未碎的青瓷盏。当年,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妇人,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从未间断过每月初一、十五到天后宫祭拜。她的举动带动着一群人。她常说:“妈祖娘娘是咱心里头的依靠,只要有她在,日子总会好起来,出海的家人们也会平安返回。”在那段灰暗如墨的岁月里,妈祖信仰成为人们心中的一抹曙光,支撑着他们熬过艰难时光。
非遗新篇
新中国的成立如春风唤醒沉睡的大地。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拨款精心修复,让古老庙宇重焕生机再现往昔光彩。这份生机在2013年凝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漆匾额,自此成为见证历史变迁的珍贵符号。当天津皇会的高跷队踩着数字海浪起舞时,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非遗的活态传承,更涵盖着文明基因的创造性再生。每年农历的三月廿三妈祖诞生日,天后宫前的海河都会响起特殊的潮汐声——来自全球23个国家的分灵妈祖像正通过5G直播完成"云回娘家"的仪式。而线下的各个妈祖庙同样举办着不同的祭祀活动,热闹非凡。 在众多的天后宫中,天津古文化街的天后宫宛如一颗镶嵌在城市里的璀璨珍珠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建筑风貌,除了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还增设了妈祖文化展室,成为传承妈祖文化的重要基地。
宫南街上,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明手法娴熟、神情专注地捏制着妈祖面塑。杨柳青年画工作室里,90后画师李萌正在用数字笔复刻《妈祖圣迹图》。手工艺品店琳琅满目,摆满与妈祖相关的精美物件。不远处,狗不理包子,煎饼果子,耳朵眼炸糕等特色小吃香气四溢。摊主那热情的吆喝声,就是市井生活的烟火旋律。一位来自远方的游客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茶,轻轻地抿了一口后,那浓郁的芝麻香和醇厚的米香在嘴里散开,他忍不住露出陶醉的神情:“早就听闻这里的面茶独具特色,今日一尝果然名不虚传,而且在这里还聆听了妈祖的传奇故事,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和天津卫的独特魅力 ……”
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妈祖文化园里,42.3米高的圣像俯瞰渤海湾。这座2016年落成的新地标,用青铜锻造出的妈祖,手持玉如意的慈悲形象,与古文化街天后宫遥遥相望,形成了时空对话。
尾声
暮色笼罩的海河如轻纱漫舞。戏台上正演绎着妈祖的故事。扮演林默的女演员身姿矫捷,大红色的纱袍在模拟的波涛间回旋起伏,恰如灵动的惊鸿,展现着妈祖救民于危难的英勇。台下观众们连连喝彩,孩童们被精彩表演深深吸引,眼眸闪烁着好奇与兴奋;大人们则沉浸在妈祖的故事里,神情庄重,感受着那份跨越千年的精神力量,那力量如澎湃的浪潮,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小导游的声音还在继续:“从湄洲岛到大直沽,从渔家女林默到深受世人敬仰的妈祖,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传承,妈祖的故事依旧在海河两畔回响,她所代表的慈悲和勇敢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撰稿:王春红
责编:许壮楣
微刊制作:五子天地文化传媒工作室王广杰
微刊制作:五子天地文艺创作社推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