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白公

中白公,高姓,讳捷,字中白,号连城。万历甲辰科,会试许獬榜,廷试杨守勤榜。
淄川县志记载,高捷,字中白,号连城。淄川县招村人。少家贫,荷薪负米,力学养亲,三试皆冠,擢超等。肄业苍龙峡,潜心理学,著《四书疏义》、《易学辞象》二集。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人。二十九年(1601)会试后旋里授课。邑名士多出其门。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使荆、鲁、蜀、晋。册封蜀藩,跋涉万里,不辞其劳。升户部郎中,分司云南。晋升淮安知府,遇山左大饥,流民走淮上,饿殍盈路,专贩横行,乃发仓出粟以赈之;兴工煮粥以食之;施药以疗病;严兵以防乱;赎远妇女,周给归资,赖以存活者不可握算。计其注在官册,复业者十五万六千余名。抚按上疏赞捷“涉黯发粟河内,富弼救赈青州”,推荐给予奖励。政考报最举卓异,升淮徐兵备副使。疏浚,挑筑,河工赖之。淮人为立生祠。并关心家乡,捐俸金助修淄邑学宫,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亲撰《重修文庙碑记》,盛赞其事。同乡浙江巡抚高举于明天启六年(1626)故后,捷与户部左侍郎毕自严、保定巡抚韩浚等乡贤联名公呈推荐举崇祀乡贤祠。游辽东巡抚韩取善园林“仙洲园”即兴题诗二首。归葬故里招村,有“马坟”殉葬。清康熙六年经学臣确查善迹。奉旨依议,批准高捷入祀淄邑乡贤祠。

又据毕自严撰《高鸿儒传》可知,高鸿儒,字岐东,淄之处士也。明水里人,性至孝。家贫,躬耕养亲,素资端厚,辑睦宗党,雄才过人。历应制科,博学刻厉,风雨靡辍。缊袍蔬食,不干谒贵游,隐居教授。及宾于乡,黄发皤皤犹手不释卷。平生善教子。其长公捷,字中白,以进士起家,官至宪副。先是梦神语曰:“以汝德,赐汝子贵而贤。”乃生。幼负奇才,长仕大行,椿萱继折,衰毁逾礼。历户部郎中,却滇人馈金。陟守淮郡,盖万历四十三年也,值山东闹荒,饥民多流移淮上。遂捐俸开廪,广立粥厂,亲临给散,全活数万余人。代赎贩捎女归诸乡土,室家完聚者无算。东民皆感泣,家设香位,焚香世祝。又因岁歉,分寄禄金赈淄阖庠寒士。儒学门左有石刻记治淮惠政,笔难备述。淮民为立生祠,绩闻记诸御屏。乃备兵淮徐,瘁躬治漕黄,运道赖之。忧国爱民,屡见诸疏。著书百余卷,不治家人生产,宦况萧条。痛仲弟拯早逝,抚其遗子使成人。然大儒名臣忠孝友笃,固庭训之力也。公犹及见宪副公释褐选皇华,而朴俭如初。以忠恕立训,里有窘婚丧,叹茕独,皆悉力周之。一日,友馈生鳝七,皆黄首,置盆沼,庖人且将烹之。夜分,公梦七人黄冠而至,乞贷其命,悟,忻然尽放置中河。每临流赋诗,辄放生自乐。尝早行,经焕山,天方黎明,忽见山市。有飞楼雉堞,廊榭松篁,舆马往来其间。云郁霞明,秀丽万状,颇类海市。按辔达曙,惟余晓烟古木,空山鸟语而已。岁晏,琴鹤自随,浩然长歌,寿八十四。殁之日,叟童铃走,莫不挥涕。庚申之岁,通邑佥谋,谓厚德长者,清风介节,宜祭于黉序。况遗教所及,守淮救荒,活东民命过数万,则子功即父功也。阴德浩大,千古几人?请于宪司,以乡贤崇祀焉。
招村高,系明御史高捷之后,由城迁入乡者。高捷墓在招村(昭村),墓碑尚存。
从县志中仅搜查这几点信息,再加上家谱资料缺失,高捷家族资料寥寥无几,由以上资资料可知,高捷家族是由淄川城里迁到招村的,其父岐东公,传中有“明水里人”,看来其父辈以定居招村,并有一弟高拯早逝,高捷为其抚养儿女成人,其他姊妹不详。高捷是会试许獬榜,廷试杨守勤榜,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人。二十九年(1601)会试后,旋里授课。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任淮安知府期间,山东闹饥荒,难民卷向淮安,他竭尽全力商劝官民献钱出粟,奏请朝廷开国库拨款拨粮赈灾,发动群众大搭住棚,大建粥厂,给灾民住食,病亡者,施药给棺材,收赎子女,活灾民数万人。东民皆感泣,家设香位,焚香世祝。黄河决口,两淮水灾,他亲自到决口处背柴扛袋,督工修堵,昼夜不分,露宿在工地上,促使堵决口工作迅速完成,使漕船畅行、灾民早日安居乐业。善政多端,民众同声称颂。著有《易学启蒙》、《围径直指》、《理平疏义》传世。

在家族活动中,经常听招村高亮说,高捷有毕自严撰写的墓志铭,高捷的墓碑文革期间丢失,传说有人投到了生产队机井了。十几年前在高氏族人给中白公重立墓碑时,专门组织人到井下寻找,也没找到。高捷家族到底与淄川高氏存在什么关系?一直是个迷,众说纷纭。
甲辰退居,上网消夏,一日突然看到了高捷进士履历,仔细甄别知,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会试进士履历载,高捷曾祖迁,祖栢,父鸿儒,中白,诗一房,庚午十月十二日生,淄川人,丁酉十三名,会二百六十二名,未廷试,与同乡张至发同榜。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会试进士履历便览,山东二十七人,济南府十人。与老乡王象晋同榜,有辛丑会式中式八名,高捷列其中,履历中字体难以辨认未入,看到此信息后,马上同高亮联系,一周内高亮多次电话探讨,对高捷的出生年月提出疑义,并坚持毕自严给高捷撰写墓志铭抄本一定存在之说。“抄本“”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几日后,又反复上网查询,多次翻页面,终于在道客巴巴网站查到了毕自严撰写的《明中宪大夫遵化兵备道山西按察司副使中白高公墓志铭》,此墓志铭是2023年10月上传的,此版本有个别字不清楚,难以辨认,又到国图网上查询,也查到此墓志铭,国图网上也有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善本号16714版,分两册,页面有石隐园藏稿未刻字样。另一个版本善本号A02943,康熙25年(1686年)毕际有刻本,四册八卷,有高珩、王士禛、唐梦赉序。石隐园文稿A01734抄本,三册,毕盛鉴跋,内有中白公墓志铭未入录说明。经过几个版本校对,好友冯君英岭先生扫描转化,形成了一个完整资料,后转发给高亮和文化学者赵玉霞老师,赵老师进行了断句整理,终于对中白公家事有了进一步了解。几日后,高亮与招村高氏族人到月庄村向庆泉会长汇报此事,又通知有关人员,到招村召开座谈会,决定重新为高捷立墓志碑,并聘请赵玉霞老师负责断句缩减,在甲辰小雪当天举行了立碑仪式,有族人义波(懿波)撰《镌刻墓志纪要》,这终于揭开高捷家族之谜。

墓志铭载:“高捷,字蹇瘁,号中白,其先枣强人,徙淄始祖仲宽,宽生明温,温生清,清有子,曰迁,雄于赀乐,施予捐赀,为子栢椽藩司,栢倜傥有父风,生封君鸿儒翁,为邑诸生,则公父也,母韩氏”。由此可见,高捷的字号与县志不一致,县志载“字中白,号连城”。看来“字蹇瘁”用时间很短就不用了。中白公其父鸿儒,其母韩氏,祖父栢,曾祖父迁,其始迁祖仲宽,有枣强迁来淄。
”丁酉,举贤书第十三人,戊戍试春,官未第归,鼓箧下,帷文益斐亹,每读书苍龙峡上,或开龙兴寺讲席,则执铅椠,从公游者屦常累累,一经陶铸便成名士,如今孙太史龙拂、苏司马侗初皆其高足最著者也。辛丑成进士,出苏门郭少宗伯本房‘’。“甲辰廷试甫竣,适丁内艰,丁未谒选授行人司行人,历使荆鲁、沈藩,不辱君命,己酉稍迁左司副”。“甲寅冬,实授行人司正,乙卯,陛户部云南司郎中”。“ 是年秋擢淮安知府,时山东大祲,饿莩载路,流寓满淮属,白骨枕籍如麻号,咷之声悲彻天地,鬻贩者列肆贩妇女亡异羊豕,刼剽者持戈惊贩妇女亡异屠虏,公莅淮,与兵道袁公位宇同心赈救,为粥十六厂,厂多者万人,少亦可六七千人,以安集诸流寓。出俸薪为粥民,好义者捐赀助赈,公即为表闾,且亲徃。于是淮民兢义,日输稲数万,厂用不匮,以厌饫诸流寓。土侠掠贩诸滛暴禽兽行者,公为厉禁入其贩藉,其县墅乡姓僦宅处之时,隆冬寒甚率,十人一被,一老妇领之襦屣针缝责领妇,淮中布絮价骤涌,女稚七百人处僦如处家闺靡不快心,明年春昼冝散,院道难之,公曰,亡虑是宜有法,人为豆褁百里再为褁三褁出淮境,以觧散诸流寓。自夏讫秋,所护诸女稚,各按籍移文还诸乡井,文回缴始已,于是流寓者十余万,洎诸女稚之父母,亦不下数万,莫不家为龛,身为袋书高公字,旦暮祝公寿。”“公天性嗜读书,晚年尤甚。昌黎所谓“手不停披、口不绝吟”者非耶?天性旷达,不屑细谨。素精易卜而善占候,往往奇中。贫而好施,约而不吝。所著有《四书疏义》《易学启蒙》《辞象》二集、《三苏理评》《围经真指》《守淮录》《儧漕公格》《漕黄要览》《奏议奕微》《玉局藏机序言》行世。”“公生于嘉靖壬戌十二月十二日,卒于崇祯甲戌十月二十二日,得寿七十三岁。”
解读墓志铭知,中白公,嘉靖壬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二月十二日,卒于崇祯甲戌(崇祯七年,1634年)十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三岁。这与履历中庚午十月十二日生有误,高亮的怀疑是有道理的。万历丁酉年(万历二十五年。即1597年)举十三名,戊戌年(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参加会试,官未第归家,在苍龙峡或兴龙寺读书授课,虚无座席,如孙之獬、苏涵淳都成名士。辛丑年(万历二十九年,即1601年)成进士,未参加廷试,苏门郭少宗伯(郭淐)门生,诗一房。甲辰年(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廷试完成后,因母亲去世,未任。丁未(万历三十五年,即1607年)授行人司行人,己酉(万历三十七年,即1609年)稍迁左司副,甲寅(万历四十二年,即1614年)冬,授行人司正,乙卯(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升户部云南司郎中,是年秋擢淮安知府。正值山东闹饥荒,逃荒逃难的饥民怒涛般卷向淮安,当事恐聚为乱。中白公竭尽全力商劝官民献钱出粟,同时还奏请朝廷开国库拨款拨粮赈灾,他发动群众大搭住棚,大建粥厂,给灾民住食,病亡者,施药给棺材,收赎子女,活灾民数万人。东民皆感泣,家设香位,焚香世祝。此事在淮安府志也有记载,中白公为政四年,善政多端,在淮安城西门外河东立祠祀之。

中白公元配孙氏,贰室邵氏、马氏、张氏,子七人,长鹗秋,国子生,娶邑庠生王修吾女,孙出,次兑秋,邑痒生,娶通政王公孟震女,次薇垣,邑庠生,娶阳武知县翟公鳯翮女,继聘邑庠生王阁女,次鹍秋,邑庠生,先公逝,娶经历温公女,继娶苑马寺小卿王君赏孙维玑女,次兰秋,邑庠生,娶鸿胪寺序班王维新女,次瑞秋,邑庠生,娶太仆寺少卿安公伸女,次莹秋,娶陕西宪副刘公一相子,国子生鸿采女,俱邵出。女六,一字常州府通判王象奎子与,一适姚安府通判王象艮子与文,俱蚤逝,一适户部员外张公与凤男炳然,邵出,一适邑庠生王砖,马出,一适王昌麟,一未字,张出。孙男七人,兑秋出者三,国宁聘兵部尚书王公霁宇男锦衣卫千户与章女,国弼聘满城知县王公应新男,女幼承公命为鹗秋嗣,国元未聘,鹍秋出者一,国保聘邑庠生苏含真女,薇垣出者二,旭、尴,兰秋出者一,国昌俱未聘。孙女八,一字兵部尚书王公霁宇孙士楫,一字南京户部主事毕自寅男际廉,一字恩贡生孟珍男,余未字通计,兑秋出者六,薇垣、鹍秋出者各一。

中白公墓志铭为何没有入录石隐园藏稿中,经查询国图网《石隐园文稿》抄本中毕盛鉴跋知,在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所定藏稿三册完成,因“中白公墓志铭在七册之外,今不编入”。这就是石隐园藏稿中没有入录中白公墓志铭原因,并非传说中其他说法。
中白公与淄川高举、高誉兄弟有何关系,在《埙篪编》中有:长安道中步高进士中白兄韵
一鞭行色掉天涯,寒食烟村处处花。
野鸟飞鸣呼客梦,晴云节影落征槎。
漫漫周道直如砥,渺渺长河曲似巴。
人到皇都春正好,数枝红杏挂明霞。
高举天启六年(1626年)故后,高捷与户部左侍郎毕自严、保定巡抚韩浚等乡贤联名公呈推荐举崇祀乡贤祠。由此可知高捷与高举、高誉兄弟关系密切,高誉诗中称中白公为兄,他们之间兄弟称呼,因此在淄川高氏八次修谱时在招村支谱中把高捷定为八世。
中白公者,高姓,捷名,字中白,又字蹇瘁,号连城,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二月十二日,卒崇祯七年(1634年)十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三岁,淄川县招村人,其先祖枣强人。徙淄始祖仲宽,宽生明温,温生清,清有子,曰迁,迁生栢,栢生封君鸿儒翁,为邑诸生,则公父也,母韩氏,弟拯。中白公元配孙氏,贰室邵氏、马氏、张氏,子七、女六人,孙男七、孙女八人。皆与王孟震、翟凤翮、王君赏、王维新、安伸、刘一相、王象奎、王象艮、张与凤、王砖、王昌麟、王象乾、王应新、苏含真、毕自寅等名门望族联姻。

中白公,万历丁酉年(万历二十五年。即1597年)十三名,戊戌年(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参加会试,官未第归家,在苍龙峡或兴龙寺读书授课,名仕如孙之獬、苏涵淳。辛丑年(万历二十九年,即1601年)成进士,未参加廷试,诗一房,苏门郭淐门生。甲辰年(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廷试完成后,因母亲去世,未任。丁未(万历三十五年,即1607年)授行人司行人,己酉(万历三十七年,即1609年)迁左司副,甲寅(万历四十二年,即1614年)冬,授行人司正,乙卯(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升户部云南司郎中,是年秋擢淮安知府,在任四年,发仓赈灾,疏浚挑筑,民赖生息。举卓异,升淮徐兵备副使,天启初改遵化道副使。
中白公,著有《四书疏义》《易学启蒙》《辞象》二集、《三苏理评》《围经真指》《守淮录》《儧漕公格》《漕黄要览》《奏议奕微》《玉局藏机序言》行世。现仅查到《漕黄要览》,是中白公在任淮徐兵备时所著,其余未查到踪迹。
中白公卒后,葬在了招村,清康熙六年,批准入祀淄邑乡贤祠。看来高捷家族与淄川高氏家族并非同族,与招村其他高姓也并非同族,墓志铭发现解开了几百年来众多传说,还原了历史真相。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