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庆悟宅主人
编者按
本视频内容来自来龙山人杨世华《闲话清末民初弥陀匪患》第一部分。由庆悟宅主提请Deepseek制作。视频解说词是Deepseek根据来龙山人原作编写,显然作了必要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强调。视频的画面素材全由DeePseeK自行选择,且组合一些现代绘画元素。本视频有些内容可能有偏离历史客观性之嫌。敬请朋友们结合楊世华先生原作欣赏、评论。敬请在评论区留下文字分享阅读体验。
来龙山人 :
《清末民初泸州弥陀匪患》节选:
先辈们讲,弥陀原本无场,只是在泸合古道旁这个水码头,搭建几间茅屋,作为官府差人、贩夫走卒临时歇息的驿站。后来,随着,水陆过往客商剧增,交易活跃,店铺应运而生,这就形成了弥陀场最早的一条街,称为“横街子”。
横街子的西头猪市坝,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在弥陀中心小学读书6年,上学、放学必经此处往返家宅与校园。弥陀岩除待宰的肥猪外,不管是仔猪,还是架子猪,凡要买卖,统统在这里进行。
提起猪市坝,熟悉弥陀的人自然记得起那具有地标性质的黄桷树。
当年,偌大一个弥陀场,有三株黄桷树最著名,区公所院内、老派出所院内和猪市坝各有一株。这三株黄桷树植于何年,何人所裁,无人知晓,猪市坝这株最茂盛,树冠遮天盖日,将周围房舍屋顶全荫蔽其下,即使是夏天,河风拂过,令人倍感阴凉。
不过,猪市坝令弥陀人萦怀的最大缘由,不是黄桷树,而是这里曾经是杀人坝一一专门处决土匪、惯盗等作恶之人的地方。
关于弥陀匪患,地方上传奇故事多。弥陀人何X清老人(今年79岁)给我讲,据他爷爷讲:清朝末年,弥陀有一个“棒老二”(劫匪)魏虎廷 ,霸占泸合道的道觉寺作据点,纠合匪徒肆意抢劫江上船只、路上行人。官府多次抓捕,匪众都躲入寺庙不出。官府迫于无奈,只好放火烧庙,将众匪全部烧死于庙中。道觉寺也不再恢复。
匪患产生的社会原因
这牵涉到清末以来百多年的历史。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革命人士”成功发动了划时代的武昌起义。起义军掌握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各地纷纷响应革命。革命撞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
1911年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有17个省。他们派出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以中华民国为纪元,改行阳历,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开始。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逊位,颁布退位诏书。溥仪是清朝历史上最末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秦始皇创立帝制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
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整个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等,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袁世凯的野心膨胀和军阀割据加剧,社会陷入了纷繁和长久的动荡、战乱。
首先是经济崩溃,民生艰难。城市中,大量失业人口涌现。底层百姓生计危殆,卖儿卖女现象极为普遍。农村里,百姓有上顿无下顿,一遇饥荒,讨口要饭者随处可见。饿殍频现是常态。
再是社会治理失序。民初,政治权力多次更迭,频繁的政治变动,使政府对社会的管控能力变弱,各种犯罪活动有了可乘之机。民间的抢劫、盗窃等犯罪案件与日俱增,社会治安形势极端严峻。大量难民出现。
大量难民涌现,为匪盗滋生提供了土壤。打家劫舍、绑架勒索事件频频发生。一些土匪势力甚至与地方官府勾结,官匪一家。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及水陆交通要道附近,土匪出没无常,过往商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军阀混战,割据,治安恶化。动荡、混战、加之天灾,百姓苦不堪言。
地方文人的诗歌文章中常见民生疾苦的记录。如,清末民初川南著名诗人、书法家荣县人赵熙(1867—1948)代表作《泸州》:
乱峰围古郡,
盗贼尚纵横。
野哭知谁屋,
饥乌夜夜声。
《叙州杂诗》(宜宾古称叙州):
百盐如血米如珠,
夜半催科吏打门。
莫怪山民轻犯法,
官家先已绝人伦。
川南"聚星书院"山长朱青长(1861—1947,江安人)《哀南乡》:
连村无完庐,
蒿莱没胫骨。
昨闻团防来,
又报掠新谷。
描写土匪劫掠后村庄荒芜,而团防(地方武装)亦趁火打劫的乱象。
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1859—1898)早期诗作南行感事》:
夔巫西来万山恶,
盗窟如蜂争露锷。
长官缩手民无生,
夜半惊魂听铳作。
"盗窟如蜂"可见匪患之密集。
川南民间竹枝词也有匪患记录,《宜宾竹枝词》:
防匪不如防保甲,
保甲敲门匪更凶。
五更逃尽空村后,
留得残灯照病翁。
讽刺保甲制度(基层治安)反成扰民工具。
弥陀本土开明士绅毛焕煊先生有一首《哀泸县》: (含序)
二十五年(1936),入秋不泸,迄翌岁夏四月田土龟裂,草木为枯,隶泸各区,流亡载道。江安、合江、纳溪均列重灾,泸介于中,独以轻灾告旅省同人,惶嚇罔知所措,集资助赈,奔走呼吁,适成都蒋君翼有赴泸查赈之匿而未报者,查而未尽者,补苴之责,属在蒋君,勉为诗歌用备平輏轩之,采于灾情之严重尚不能写其百一,云作《哀泸县》。
我昔官巴中,曾作巴中吟,饥民惨状不忍观,藉诗描写为搜导。去秋全川灾告遍,旱魃为虐民咨怨。泸居要耳带岷沱,可怜焦土成一片。客自崇义来,为道崇义事。崇义有场曰弥陀,事出非常良足异。周家之田泥可食,争将残喘延旦夕。泥尽田空土为崩,一口被压将命毕。本欲求生乃得死,造物不仁胡尔尔,藐焉微命轻鸿毛,等间夷视如敝屣。乡民断粮交相哭,忽闻城中施稀粥。粥厂开,人争来,粥厂空,人相恫,老弱转壑,壮者走西东。西东南北走无路,如此奇灾归天数。翘首闻天天无路,流亡枕藉向谁诉。江合纳民有人怜,发赈免粮独优先。同此不雨同此旱,未毕泸阳别有一块天,和泪耕诗写,敢告查灾民,为陈郑侠流民图,亡羊补牢斯可也。
先生们为我们留存了民国时期天灾民难实录,让我们感同身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2025.4.4清明编讫
相关阅读
余栋臣其人其事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4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