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教”到“对话”:好演讲与好文章的共同密码
编者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何有人台上一席话能让人铭记多年,有人笔下千言却如过眼云烟?当演讲沦为“标准答案”的复读机,当文章变成“正确观点”的陈列馆,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沟通的温度,更是思想碰撞的可能。
本文从郑宇民、郑强的演讲魅力切入,联结《平凡的世界》《明朝那些事儿》等经典文本,揭示一个朴素的传播真理:真正打动人心的表达,从来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而是“你在我心”的双向奔赴。拆掉“讲台”与“书桌”之间的壁垒,让文字与声音成为平等对话的桥梁——这既是对“八股文风”的反叛,更是对“以人为本”传播本质的回归。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如何让观点穿越信息迷雾、直抵人心?或许,我们该从放下“教育者”的身段开始。
从“说教”到“对话”:好演讲与好文章的共同密码
明渊庆泽
郑宇民在浙商大会上脱鞋论长短的演讲视频曾刷屏网络,郑强在高校里激情澎湃的讲座总能引发青年学子共鸣。这些广受欢迎的演讲背后,藏着与《改进文风:从摒弃“说教味”开始》一脉相承的传播密码——当表达从“居高临下的说教”转变为“平等真诚的对话”,无论是演讲台还是文字间,都能绽放出直击人心的力量。
一、好演讲的共情法则:把话筒变成对话的桥梁
郑宇民的演讲从不堆砌概念,他擅长用“布鞋与皮鞋”的比喻解读浙商精神,用“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形容政企互动,这种将抽象道理转化为生活意象的能力,本质上是对“说教味”的消解。他的语言带着浙商特有的务实气质:“我们不是在赌博,我们是在押宝”,用“押宝”这种充满烟火气的词汇替代生硬的经济术语,让听众在会心一笑中理解商业逻辑。
郑强的演讲则胜在“真性情”。当他谈及民族工业时眼含泪光,讲到青年责任时握拳振臂,这种不加掩饰的情感流露打破了“权威说教”的刻板印象。他会说“我最反感‘性价比’这个词,中国产品不是便宜货的代名词”,用个人化的表达传递价值判断,让听众感受到这不是一场预设好的“思想灌输”,而是一位师长的真诚分享。这些演讲的共性在于:拒绝扮演“真理布道者”,而是以平等姿态搭建思想交流的平台。
二、好文章的破圈之道:让文字成为共鸣的载体
那些让人爱不释手的文章,往往深谙“去说教化”的叙事策略。它们像优秀的演讲者一样,懂得用故事代替道理:《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在双水村的奋斗史,没有一句关于“奋斗”的定义,却让读者在黄土高原的风沙中感受到生命的重量;汪曾祺的散文写故乡的食物,从不是简单罗列菜谱,而是透过炒米、茨菇的细节,勾勒出人间烟火的温度。
通俗易懂不是降低格调,而是用“人话”讲“真理”。白居易作诗必求老妪能解,这种传统在当代转化为对“知识普惠”的追求。像《明朝那些事儿》用网络流行语解读历史,《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以个人经历折射教育本质,这些作品之所以破圈,在于打破了“专业壁垒”与“身份隔阂”,让深刻的思想穿上通俗的外衣。情感真挚则是破除说教的关键——当作者愿意在文字里暴露脆弱(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生死的坦诚),读者便会放下戒备,在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影子。
三、传播本质的回归:从“灌输”到“共振”
无论是演讲还是文章,说教味的本质是“传播者中心”的思维定式:预设听众需要被教导,认定自己掌握绝对正确的观点。而郑宇民、郑强的演讲,以及那些脍炙人口的文章,都遵循“受众中心”的传播逻辑——他们懂得:真正的影响力不在于“我要说什么”,而在于“对方能感受到什么”。
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视角的平视,拒绝居高临下的“启蒙者姿态”,像朋友般分享思考而非下达指令;内容的扎实,用具体案例代替空泛口号,让观点生长在真实的土壤里(如郑宇民用浙商创业故事论证“民营经济活力”);表达的温度,不回避个人体验与情感,让理性思考裹着人性的温暖抵达人心。就像《改进文风》中强调的,好的表达是“思想的对话场”而非“观点的独角戏”。
站在演讲台上的郑宇民脱下皮鞋,露出晒黑的脚背,这个充满画面感的动作,正是对“说教味”最生动的解构——当传播者愿意展现真实的自己,当文字不再端着架子说话,沟通便从“信息传递”升华为“心灵共振”。这或许就是所有受欢迎的演讲与文章的共同秘密:先让对方感受到“你懂我”,才能让对方愿意“听你说”。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唯有放下“教育者”的身段,才能真正走进受众的心里。
结语:让每个字都成为对话的邀约
当郑宇民的布鞋触地有声,当史铁生的笔尖流淌出生命的褶皱,这些穿越媒介的表达奇迹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好的沟通从来不是观点的单方面冲锋,而是心灵的双向奔赴。从演讲台到稿纸间,那些打动人心的力量始终遵循着同一个密码——放下“教育者”的权杖,拾起“对话者”的真诚,让每一次发声都成为一次平等交流的邀约。
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人们早已厌倦了居高临下的“真理宣讲”,转而渴望能触摸到体温的思想共鸣。郑宇民用“押宝”取代“投资”,汪曾祺用茨菇炒肉勾连乡愁,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选择,实则是对“传播即连接”本质的回归——当抽象的道理化作生活的切片,当宏大的叙事沉淀为个体的体验,观点便有了叩击人心的力量。这种转变无关技巧,而在于对“人”的重新发现:承认每个受众都是带着故事与情感的独立个体,而非等待填充的容器。
从“说教”到“对话”的跨越,本质上是传播者心态的觉醒:不再执着于“说服”的快感,而是追求“懂得”的温暖。就像郑强眼含热泪谈民族工业,史铁生在地坛剖白生死困惑,这些充满人性温度的瞬间,让思想的传递不再是冷冰冰的逻辑推演,而是带着呼吸与心跳的生命对话。当演讲者愿意展露真实的自己,当写作者敢于袒露内心的迷茫,沟通便超越了信息交换的层面,成为一场关于“理解”与“被理解”的精神相遇。
站在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路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铭记:最高明的传播,从不是征服听众的头脑,而是温柔地拥抱他们的心灵。当每个字都带着尊重与共情的重量,当每段话都藏着倾听与对话的诚意,那些曾被说教阻断的隔阂,终将在真诚的交流中化作连接彼此的桥梁。这或许就是所有优秀表达的终极答案:唯有让对方在你的声音里听见自己,才能让你的思想真正走进对方的世界。
作者简历: 明渊庆泽(笔名),1961年7月出生于山东泰安,汉族,研究生学历。当过教师、蹲过机关、下过基层,大半的工作历程都在人民政协和政府领导岗位上度过,历经市县两级工作磨砺,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区域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