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清明悼念我的伯父苏盛轼》
作者:苏世宏
我的伯父苏盛轼,做为王扶之将军的得力助手,在抗美援朝中的表现,体现了志愿军指挥员临危不乱的素质,其事迹被纳入多部军史和回忆录。
苏盛轼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名英勇指挥员,他在极端困境中与战友共同坚守,最终奇迹生还。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战争中的个体命运,也折射出志愿军官兵的集体信念与牺牲精神。如需更详细的军史记录,可参考《39军战史》或王扶之将军的回忆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的伯父苏盛轼,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5师的重要军事指挥员之一,他与代师长王扶之,共同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成为抗美援朝战争史上一段传奇。以下是关于我伯父苏盛轼在朝鲜战场的介绍:
1. 苏盛轼在抗美援朝中的关键事件:
1952年8月2日,苏盛轼作为115师作战科长,与代师长王扶之、参谋陈志茂等人,在前线指挥所的坑道内研究作战计划。美军B-26型飞机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导致坑道坍塌,包括《人民日报》记者刘鸣在内的7人被掩埋。苏盛轼与王扶之、陈志茂三人幸存,但均受重伤。苏盛轼三根肋骨被砸断。
当时,三人花费数小时从废墟中脱身,但因坑道密闭,氧气稀薄,逐渐陷入窒息危险。他们尝试敲打脸盆等物品向外传递信号,但未成功。经过39小时的持续挖掘,救援队因发现两只苍蝇从坑道缝隙飞出,判断内部仍有氧气,最终将三人成功救出。
2. 苏盛轼在抗美援朝期间担任115师作战科长,负责制定战术和战况分析,是师指挥部的核心成员。
在1952年无名高地战斗中,我伯父苏盛轼与代师长王扶之,共同指挥部队以灵活战术击败美军精锐,此战因伤亡小、战法高效被《人民日报》报道,记者刘鸣因此前往前线采访。
3. 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信念与坚持。苏盛轼等人在绝境中保持冷静,展现了志愿军官兵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的获救不仅是个人生命的奇迹,更成为激励前线士气的标志性事件。
此事件在朝鲜战场军事指挥体系的联动中,惊动了志愿军总部和39军高层,军长吴信泉下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并调派工兵营增援。彭德怀司令员也亲自过问救援进展。
4. 战后根据王扶之将军的回忆,幸存者均被送回国内治疗,后期继续在军队中担任要职。
苏盛轼战后在沈阳军区任职。后调入锦州步校任军训部领导,70年代,在中苏边境战况紧张之时,调往呼盟军分区任司令员,在一次战备检查中,他带领司机与警卫员由当地驻防的连长做向导,乘坐一辆军用吉普车,误入当地界河冰面,冰面坍塌,四名官兵全部遇难,事件处理终结后,我伯父苏盛轼被送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烈士陵园。
在清明节前夕,我沉痛的悼念我的伯父苏盛轼,他的英灵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5年4月2日
作者简介:姓名:苏世宏
笔名:苏克、洪戈
辽宁沈阳人
中国全联古董艺术品商会、收藏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风雅诵精典国际名誉主席
2021年第五届世界华语诗歌
春晚副秘书长
金牛古董论坛坛主
北方古董艺术品交易中心董事长
2006年曾为中国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之一
欧文国际交流中心董事局常务副主席
美国与中国高等教育协会驻中国执行代表
沈阳市公安局警育文化高级顾问
北京沈阳商会高级顾问
历任相关机构董事长、理事长
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
资深教育培训专家,潜智能脑力研究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