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莲蓬香满河
演唱:杨四芬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九)刘鸿藻
欲开眼界拜洋师,学子求真远别时。
此去西都留海外,归来南粤任同知。
左图右史今长伴,明月清风尚不辞。
花谱书成源委尽,更行画册说梅痴。
注:同知,明清时期官名,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
人物略传:刘鸿藻(1843-1906),字彤轩,号家彦,湖北沔阳王市口人。曾赴海外留学,同治、光绪年间官广东同知,书画家。著有《小桑园丛书四种》、《梅痴画册》等,有书法作品(九言联)“明月清风不用一钱买;左图右史胜对万户侯”及《梅谱》行世。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十)黄福
砚山有径跋时勤,摘取功名得福分。
六府衙门尊教谕,两湖书院授贤文。
平生事业春秋卷,大雅圣章桃李熏。
最是注疏欣士子,诸经补正付青云。
注:教谕,学官名,正式教师的官职,明清时期教育机构负责人。县学教谕多是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
人物略传:黄福(1850~1936),字雨田,沔阳仙桃镇人。清光绪时举人,著名教育家。历任枝江、均州、蕲水、德安、江夏、黄州等府县学官。后为两湖书院、存古学堂经史文学主教,湖北总师范、国学馆经史文学教授,兼国学馆课试总校阅。已刊行著作有《诸经补正》、《读史正义》、《理学正宗》、《古本大学注》、《洪范集解》、《老子解》等。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十一)汤宝田
准尉司书履职新,追随少帅属高人。
长安眼底风云幻,楚客毫端史料真。
童子启蒙藏大拙,乡村为善掩前尘。
情牵黄卷终生后,四十余年了夙因。
注:黄卷,指《汤宝田日记》。
人物略传:汤宝田(1901-1961),沔城人,上海中华会计学校毕业。1934年任张学良准尉司书、一等录事。亲身经历西安事变并以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事变前后的情形(时间跨度为1935-1937年三年)。1937年退伍还乡,后开办私塾、启蒙儿童,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和珠算。闲暇时为乡邻代写书信、契约、请柬、生庚八字等,来者不拒,从不索取报酬,深受百姓爱戴。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任(沔阳)新堤长江管理段会计;1957年增补为沔阳县政协委员。所撰“日记”经历过(1941年2月10日)王劲哉128师火烧沔城,其妥善保护,秘不示人。汤去世46年后,《汤宝田日记》由其女儿汤远珊于2007年捐赠上海市档案馆收藏。
《沔阳名人录》续
文/文必标
(十二)李国元
沔州志士搅龙池,一举能将帝制肢。
鼎革随班都督府,桴槎独处皖苏时。
传书巡抚诚为贵,游说官军尚有辞。
倾力反袁难遂意,忧民忧国作人师。
注:肢,肢解,推翻。
鼎革,名词,指政权更迭、制度变革、社会变迁等。
人物略传:李国元(生卒年不详),又名荆铸,沔阳西流河人,李之龙之父。1911年武昌首义爆发后,供职于武昌都督府。曾受命孤身赴皖,持密信联络安徽巡抚朱家宝,让其带兵响应武昌起义。在见到朱后,引孟轲见梁惠王的说法,“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以此宣传革命道理。后来,他在自述里赋诗一首(吾人鼎革随班时,承命皖苏倡义师。唯我独身乘桴去,尊民乃藉游梁辞。)记载这一次皖苏之行。袁世凯复辟帝制,他积极参与反袁斗争。后因对黑暗现实不满,对教育落后给国家、百姓带来的贫穷和愚昧深感担忧,遂回归家乡,毕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