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希望之光
作者:赵婷彦(泽坤)
在那个特殊年代,知青们如同被风吹散的种子,纷纷落向广袤的农村大地。林可就是其中之一。她本是个娇生惯养的城市姑娘,却怀着满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贫困偏远的清平村。
初到清平村,林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破旧的茅草房、泥泞不堪的土路,以及身上带着泥土气息的村民们。语言不通、生活习俗的差异,让她感到无比迷茫。思乡之情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涌上心头,她几次在梦中哭醒。但她告诉自己,既然到了这里,就要坚持下去。
她怀揣着积极进取的心,投身到这片陌生的乡村生活之中。种地,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她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技能。起初,她连锄头和铲子都分不清,更别提掌握正确的耕种方法了。但她没有气馁,而是虚心地向村里的农民伯伯请教。她跟着他们在田间地头劳作,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每一个环节都学得认真。她的手磨出了茧子,脸也被晒得黝黑。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种子逐渐破土而出,长成嫩绿的幼苗,最后结出丰硕的果实,林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除了学会种地,林可还努力融入村民的生活。她主动参与村民们的日常活动,无论是农忙时相互帮衬,还是闲暇时放弃睡懒觉的机会,早起与大婶们一起去集市买菜。傍晚,她偶尔也和孩子们一起在巷口玩耍。时间久了,村民们都喜欢这个热情善良、不娇气、不做作的城市姑娘,她与大家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林可并没有满足于此,她深知教育对于一个村庄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了解到村里很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或其他原因早早辍学,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素养后,她决定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教学经验,为村里的孩子们办起扫盲班。她四处奔波,寻找合适的教学场地,收集教材和学习用品。没有黑板,她就用自己的积蓄买来油漆和木板,亲手制作;没有足够的桌椅,她就动员村民们一起动手修理和拼凑。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上课,她还挨家挨户地做宣传,耐心地给家长们讲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扫盲班开班后,林可面临着诸多困难。孩子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进度很难把握;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但她凭借丰富的文化知识、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她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采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她时常还要抽出时间为学习困难的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信,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认真思考。在她的悉心帮助下,孩子们逐渐爱上了学习,成绩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同时,孩子们在个人卫生和礼仪修养方面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向往。
林可姑娘在清平村家喻户晓,是村民们赞不绝口的好姑娘。她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清平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一次,村里要修建一条水渠,以解决灌溉难题。知青们本想大显身手,积极参与其中,却遭到了不少村民的反对。“你们这些细皮嫩肉的城里娃,能干得了啥?别在这瞎捣乱!”村民们不满的言语让林可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决定用行动证明自己。
她主动找到村里最有威望的老支书,诚恳地表示知青们都愿意为村里出份力,希望能给他们一个机会。老支书看着眼前这个眼神坚定的好姑娘,心中微微一动,同意了。
在水渠修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没有工具,知青们就自己动手制作;没有经验,他们就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林可更是不顾自己的形象,和男知青们一起搬石头、挖泥土。她的双手磨出了血泡,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但她从未喊过一声累。
一天深夜,突然下起了暴雨。刚刚修好的部分水渠面临着被冲毁的危险。林可毫不犹豫地冲出屋子,和其他知青们一起冒雨赶到工地。知青们用自己的身体挡在水渠边,筑起一道人墙。雨水无情地打在他们身上,但他们紧紧相依,守护着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村民们被知青们的勇敢和坚持所打动,纷纷加入护渠的队伍。
经过一夜的奋战,水渠终于保住了。这一刻,知青与村民们之间的隔阂彻底消失,大家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从那以后,知青们真正融入了清平村这个大家庭。
当村民们听说林可的返城消息时,大半个村子的婶婶大妈们把自己家过节时都舍不得吃的鸡蛋、花生、瓜子、山芋干等,让林可带上。大妈们拉着她的手,说什么也不让她走。她们对林可的依依不舍之情,震撼了整个村子人的心。村民们送了一站又一站,直到林可坐上火车,老乡们才流着眼泪返回。每当林可回忆起在清平村的这段经历,心中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那段时光,虽然艰苦,但却让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她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一段愈久弥新的温暖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