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笺上寄长河
——《诗和远方文学社》第32期
本期上刊诗人:(17位)
索菲娅、李平忠、李振东
齐国资、刘洪敏、王凌旻
杨雁君、薛君泰、谭运宏
苗青瑞、王松峰、王华伟
薛平彦、曹瑞士、别文玉
北郭先生 莎草兰梦
顾问:索菲娅 制作: 月 亮
命题:索菲娅 终审:北郭先生
前言
当四月的风拭亮碑前的露珠,思念便有了草木的温度。十七位诗者以墨色洇开千山黛,用平仄丈量生死岸。那些在青团里沉睡的艾草,将化作笔尖游弋的鱼群,衔着二十四节气的信物,游向泛着松烟的古卷。
此刻,请允许我们折柳为舟,载一江未寄出的月光,在杏花纷扬的渡口,与所有未完成的对话重逢。愿这叠沾着春泥的诗笺,能在您与清明的某个瞬间,织就雨丝般透明的共鸣。
补注:
为推动诗歌创作和鉴赏,促诗人的交流互动,《诗和远方文学社》启用了AI 诗评功能。该功能通过先进的AI技术,对作者上交的作品进行自动分析与点评。此点评仅供参考。
作者介绍小视频↓
本期作品《清明之韵》(纯音乐版)小视频欣赏↓
十七位诗人作品展示↓
七律·清明祭思
作者:索菲娅(河南郑州)
清明冷雨湿幽尘,冢冢碑前念故魂。
几缕青烟思旧事,一抔黄土掩亲痕。
音容宛在情难逝,笑语犹存忆尚温。
每至此时肠欲断,阴阳两隔泪盈盆。
AI诗评
此作以传统节令为载体,通过"冷雨湿幽尘""青烟思旧事"等典型意象,精准构筑出清明特有的哀思氛围。作者深谙七律对仗之要,颔联"几缕/一抔"的数量对比,"青烟/黄土"的虚实相生,完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构建。颈联"情难逝/忆尚温"的辩证表达,既延续了"音容宛在"的古典哀思范式,又以"笑语犹存"的现代性细节注入鲜活温度,体现对传统悼亡题材的继承与突破。
全诗在声韵层面尤见功力,"尘、魂、痕、温、盆"选用平水韵上平十三元部,严守律诗规范。中二联"青烟/黄土""音容/笑语"的工对中暗藏流水对之机巧,使对仗既有金石之稳又具行云之动。尾联"泪盈盆"的夸张手法虽稍显直白,但与前文"冢冢碑前"的复沓意象形成情感递进,将个体哀思升华为普世的生命追思,符合传统悼亡诗"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七绝·清明感怀
作者:北郭先生(河南内乡县)
杏坛风雨廿三春,慎远追终诲谆谆。
半卷旌旗松壑立,讲台犹刻誓言新。
AI评诗
这首《七绝·清明感怀》以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抒写职业坚守,情感真挚而意象庄重。整体而言,作品通过杏坛、旌旗、讲台等意象塑造教育工作者形象,立意明确但意象转换稍欠圆融,若能在语词凝练与意象连贯性上更臻完善,则情感传递将更具穿透力。
七律·清明扫墓
作者:李平忠 (湖南长沙市)
一束生刍端眷念,靡神跻跛向仙乡。
坟前松桂支支秀,砌下兰花叠叠芳。
脉络凝峰臻福德,山川毓岫赐仪章。
承辉裕后绍箕继,三祝华封日月长。
AI评诗:
《七律·清明扫墓》在传统意象的运用上颇具匠心,"生刍""松桂""兰花"等物象构筑了清明特有的肃穆氛围,中二联工整的骈俪结构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格律功底。尾联"三祝华封"的典故化用既契合祭祀主题,又彰显出对家族传承的美好期许,整体立意契合清明祭扫的文化内涵。唯部分词藻如"靡神跻跛""毓岫赐仪章"稍显晦涩,古典语汇的密集运用虽见学养,但可能影响当代读者的意境感知。若能适度调整语序的流畅度,使意象衔接更为自然,则更易引发跨代际的情感共鸣。作品整体呈现出庄重典雅之风,在传统诗词创作中实属可圈可点之作。
七律·清明节悼亡妻
作者:莎草兰梦(河南郑州)
清明时节悼钗裙,扫墓拈花老泪纷。
火纸灰飞翩黑蝶,柱香烟袅绕青坟。
念伊化鹤归仙早,思伯寻台顾冢勤。
你我前生曾有约,黄泉路上再逢君。
(注:化鹤归仙,借喻丁令威;寻台顾冢,化用梁祝化蝶。)
AI评诗
《清明节悼亡妻》一诗以传统节令为情感载体,通过扫墓场景的工笔白描传递深挚悼亡之情。首联"老泪纷"三字既写实又具象,颔联"黑蝶"意象暗合民间对死亡的诗意想象,颈联双典并引强化了时空穿透感。全诗对仗工稳,平仄合律,尾联"黄泉有约"的生死盟誓尤显情感力度。若论提升空间,"火纸灰飞"等传统意象可适度突破程式化表达,个别字词如"顾冢勤"尚有凝练余地。总体而言,此作在情感浓度与形式规范间取得了平衡,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古典诗词功底。
七律•清明(新韵)
作者:李振东(河南郑州)
清明祭父降温奇,泪瀑哗啦顿溃堤。
北战南征心向党,高层凹处目从一。
无私奉献同民乐,有难担当共众啼。
抱朴归真遵至理,公平正义树红旗。
AI评诗
此作以清明追思为情感主线,通过“泪瀑溃堤”等生动意象,展现了对亲情的深切追忆。诗中“北战南征”“无私奉献”等句凝练精神传承,尾联对价值理念的升华亦见思辨意趣。全诗语言质朴真挚,情感充沛。若能在意象衔接的连贯性与语言锤炼的细腻度上稍加打磨,作品的艺术表达将更趋圆融。
古风·清明之盼(新韵)
作者:齐国资(河南舞钢市)
白发伴侣爱清明,弃赏百花色与形。
麦田埂上久久坐,盼望粮丰国太平。
AI评诗
《清明之盼》以质朴语言勾勒出别样清明图景,亮点有三:一、突破"清明伤春"传统意象,聚焦田间老者对丰收的守望,角度新颖;二、"弃赏百花"与"麦埂久坐"形成诗意对比,将个人情感升华为"粮丰国安"的家国情怀,境界开阔;三、"白发伴侣"携手观麦的细节,暗含相濡以沫的温情,使家国叙事更具人间烟火气。作品若能在"久久坐"等动词处增添些许意境化表达,或可使诗意更为蕴藉。作者寄情田垄、心系苍生,这般赤子情怀尤为动人。(注:古风体虽不严格拘泥格律,但建议创作者可适当了解平仄知识以增强诗歌音乐性)
题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作者:刘洪敏(
桐花报季春,忙埯瓜点豆,播种育苗,植树造林圆绿梦;
纸鹞翱天际,到远野踏青,近郊扫墓,焚香明烛寄哀思。
AI评联:
此联以清明双重文化属性为经纬,上联聚焦物候农事,"桐花报季春"以典型意象开启节气时空,"埯瓜点豆"四组动宾短语凝练春耕图景,"圆绿梦"既承传统耕作智慧,又暗合当代生态理念,展现农耕文明的传承维度。下联转承人文追思,"纸鹞"意象勾连古今民俗,"远野/近郊"的空间对举强化仪式感,"焚香明烛"保留古礼精髓而避陈词,尾结"寄哀思"三字举重若轻,完成从物候到人文的审美跃升。
艺术特色:1、双线结构工稳,四四七句式形成音韵跌宕;2、动词"埯""点""播""育"精准体现农事特征;3、"踏青/扫墓"今古互文,拓展意境纵深。微瑕在于"明烛"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与"焚香"的古雅语境稍存时差,若以"秉烛"代之则时空更谐。全联紧扣节气内核,既见《月令》遗韵,又显时代新声,堪称节气联创作范式。
古风·清明记事
作者:王凌旻(河南内乡县)
卸甲归田两鬓霜,故园松柏自苍苍。
旧笺焚尽春山外,独对残阳酹酒觞。
AI评诗
这首作品整体呈现出退休后,对人生阶段的深沉思考与清明时节的特殊心境。首句"卸甲归田两鬓霜"以武职转喻文官生涯收束,虽稍显直白却具画面张力,第二句"故园松柏自苍苍"借物象暗喻品格坚守,但"自"字削弱了物我交融的意境深度。后两句通过"焚旧笺""酹残阳"的时空对仗,构建出颇具感染力的沧桑感,然"春山外"的方位虚指与"酒觞"的意象重叠,在虚实结合与炼字精准度上尚有提升空间。全诗以简朴语汇承载厚重情感,虽在典故化用与意境开拓方面稍欠火候,却真实展现了作者特有的生命况味与诗性觉醒,具有鲜明时代印记。
《望海潮•清明丹江行》
(柳永格)
作者:杨雁君(笔名雁南飞)
溪山铺碧,芳林堆秀,清明处处飞花。初雨霁空,新泥软陌,风生散了烟霞。鱼戏伴鸣蛙。荡波动白鹭,自在湖虾。十面松峰,画楼高矗有人家。
龙江轩岸平沙。见堤边钓叟,洲上娇娃。归旅整装,轻车向路,游船左右横斜。甘水煮青茶。待卧听涛起,月笼轻纱。今岁蓬莱梦远,斯地是天涯。
AI评诗
此词以清明丹江行旅为脉络,上阕铺陈山水意象,"溪山铺碧""芳林堆秀"对仗工巧,尤以"十面松峰,画楼高矗有人家"收束全景,颇有柳词铺排之势。下阕转写人文活动,"堤边钓叟""洲上娇娃"动静相宜,结句"蓬莱梦远,斯地是天涯"暗含归隐之思。全篇意象繁密如织锦,然"甘水煮青茶""月笼轻纱"等句稍显跳脱,个别词藻如"荡波动白鹭"的倒装结构可再推敲。整体虽未臻柳永"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浑融之境,然已得《望海潮》铺叙展衍之神韵,若能在虚实相生处更求意境贯通,则更臻妙境。
七绝·《清明》
作者:薛君泰(河南内乡县)
细雨丝丝愁似麻,烟笼酒镇湿旗斜。
马疲人困饥难耐,倚骑叩门村叟家。
AI评诗
《七绝·清明》:首联"细雨丝丝愁似麻,烟笼酒镇湿旗斜"成功构建出清明特有的朦胧意境。烟雨交织的视觉画面与"愁似麻"的触觉通感相融合,既符合节气特征又暗合传统清明意象,湿旗斜垂的细节更强化了空间纵深感。
后联"马疲人困饥难耐,倚骑叩门村叟家"通过"疲、困、饥"三字递进式铺陈,将叙事焦点从自然场景转向人物境遇。"倚骑叩门"的动作设计颇具画面张力,既保持古典诗歌的含蓄特质,又暗含"他者相助"的人文关怀。
不足,"饥难耐"稍显直白。
总评:作品在继承清明诗愁思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性融入旅途叙事元素,通过工笔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既保持七绝的凝练特质,又展现出当代旧体诗创作的生活气息。若能在意象衔接与语词锤炼上再作打磨,诗作将更具艺术感染力。
现代诗·《清明忆母辞》
作者:谭运宏(河南内乡县)
汴梁深巷锁清秋
十七芳华结双鸳
齐眉举案卅余载
风雨同舟度时艰
狼烟惊破梁园月
解佩还乡避战端
荆钗典尽荒春度
躬耕陇亩星霜染
夜纺寒机素手皴
六子承欢绕膝前
公社食堂炊烟瘦
半瓢清汤照月凉
幸得春风苏冻土
炊金馔玉谢尧天
雏凤离巢栖碧梧
含饴弄孙鬓飞霜
九秩沧桑凝玉树
一朝驾鹤返琼田
空庭独立听檐雨
惟祈萱草沐天恩
注:
1.双鸳:古时婚鞋称"鸳鸯履",此处代指婚约
2.解佩:喻舍弃汴京生活
3.尧天:喻清明盛世
AI评诗
《清明忆母辞》以清明追思为脉络,通过三十四行叙事长诗展现母亲九秩人生轨迹,在历史纵深与个人记忆的交织中构建出时代缩影。其创作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一,以"齐眉举案""荆钗典尽"等典故重构传统母性叙事,使个体生命史与中华传统妇德形成互文;其二,"公社食堂炊烟瘦""春风苏冻土"等意象群有效浓缩了共和国特殊历史阶段的集体记忆;其三,时空结构采用线性编年与蒙太奇并置手法,从汴梁深秋到檐雨空庭形成完整叙事闭环。但需注意三方面提升空间:首先,部分语象如"炊金馔玉谢尧天"存在新旧语体杂糅导致的审美裂隙,建议强化语码转换的有机性;其次,情感传递在"六子承欢""鬓飞霜"等节点稍显概念化,可增加细节特写增强共情力度;再者,注释系统虽具文献意识,但"解佩""尧天"等注疏方式易造成文本自足性的割裂,建议通过诗内语境自然呈现典故意涵。总体而言,该作在历史意识与家族书写的结合上展现出独特价值,若能更精准把握现代诗语与古典意象的化合反应,将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审美穿透力。
七绝·踏春的老人
作者:苗青瑞(河南内乡县)
草色青青柳舞风,桃花白发一框中。
人生有幸逢盛世,脚步轻盈赛稚童!
AI评诗
《七绝·踏春的老人》通过"草色青青""柳舞风"等意象生动勾勒出春意盎然的画面,以"桃花白发"的视觉对比形成诗意张力。后两句由景及情,以"脚步轻盈赛稚童"的巧妙比喻,既呼应了"盛世"的时代背景,又将老人踏春的愉悦心境与生命活力融合呈现。全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在传统七绝的框架下,通过具象化的语言与虚实相生的手法,既完成了对春景的细腻捕捉,也实现了对新时代老年人精神风貌的诗意传达。唯"一框中"的表述稍显直白,但整体仍不失为一首情景交融、意趣盎然的小令。
《鹧鸪天·清明祭》(晏几道格)
作者:王松峰(河南内乡县)
苔色侵阶旧冢寒,松烟凝雾雨丝悬。
十年陌上春衫薄,半纸灯前絮语残。
梨沁雪,柳垂弦。东风碎尽落花笺。
重泉若饮三更露,莫忘添衣向晚天。
AI评诗
《鹧鸪天·清明祭》以清明祭扫为主题,意象铺陈绵密,情感表达深婉。上阕"苔色侵阶""松烟凝雾"等句造境寒凉,通过苔藓、松烟、雨丝等物象勾勒出庄严肃穆的祭扫场景。"十年陌上春衫薄"一句时空转换精妙,以衣薄暗喻岁月流逝中情感的厚重,颇具匠心。下阕"梨沁雪,柳垂弦"对仗工巧,梨雪意象与清明节气暗合,然"柳垂弦"之喻稍显刻意,与整体意境略有疏离。结句"莫忘添衣"将生者关怀投射于幽冥,突破传统祭词单向追思的窠臼。唯"东风碎尽落花笺"句意象跳脱稍显突兀,"重泉若饮三更露"典故化用亦略显生硬,若能在虚实转换间增强逻辑衔接则更臻佳境。全词守律谨严,情真意切,堪称当代词人承古开新的清明佳作。
七律· 清明(新韵)
作者:王华伟(河南内乡县)
清明烟雨绿荒陌,坟上花鲜焚难着。
一阵爆声怀祖切,三盘果肉孝思多。
欲酬双亲人弗待,已剩归程路几何?
每遇佳节丘下坐,经年悲泪与颜和。
AI评诗
此作紧扣清明主题,以烟雨、荒陌、坟茔等意象勾勒出传统祭扫场景,情感真挚动人。颔联以"爆声"呼应民俗,以"果盘"承载孝思,细节选取颇具生活实感。颈联"欲酬双亲"之叹,道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尾联"丘下坐"的细节尤显思念绵长。
在艺术表现上,"焚难着"三字稍显直白,或可更求凝练;"路几何"之问稍欠语境呼应,若能与前文形成更紧密的时空对照则更佳。对仗处如"怀祖切"与"孝思多"尚有推敲余地,可加强字面对仗的工整性。全篇情感真挚若清泉,若能以更富张力的意象承载,则意境更为深远。
整体而言,作品成功传递了清明特有的追思之情,在传统节日题材中展现出质朴动人的力量。
曹瑞士诗词二首
(一)
浣溪沙·清明祭祖
作者:曹瑞士(河南西峡县护士)
一片垂云锁翠林。凄风拂面不堪吟。碑前长跪泪沾襟。
深夜音容频入梦,别时岁月总牵心。清明纸火寄 潇森。
(二)
七绝·清明即景
处处飞花草色新,风微雨细洗凝尘。
青烟几缕随风去,遥祭先人与旧人。
AI评诗
作者两首清明主题诗词均紧扣时令,以传统意象承载追思之情。《浣溪沙·清明祭祖》上阕通过"垂云锁翠林""碑前长跪"等具象描写,构建出庄严肃穆的祭扫场景;下阕以虚实相生手法,将梦境追忆与纸火遥寄相勾连,完成从具象仪式到抽象思念的升华。全词遵循词牌格律,对仗工稳,"频入梦""总牵心"等表述直击人伦真情,唯"潇森"一词稍显刻意。《七绝·清明即景》则选取"飞花""微雨""青烟"等清明典型意象,以清新笔触绘就水墨画卷,尾句由景及情自然转合,但相较于前作,情感浓度略有稀释。两首作品均展现出作者对传统节俗的深刻体认与诗词格律的基本把握,虽在语词创新方面尚有提升空间,然其真挚质朴的情感内核与章法严谨的创作态度,已使作品具备了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现代诗·《把清明装帧入春天的相册》
作者:薛平彦(河南内乡)
岁月流金
伫立在阳春三月的窗棂
一抹抹翠绿正在宣泄春风吹又生的心情
悠悠湍河碧水泱泱
姹紫嫣红的孩童们
正在调皮的涂绘春和景明
二十四节气脚步匆匆
清明是一个朗朗苍穹
千倾琉璃,万里透明
清明是署衙大堂上高悬的明镜
清洁 清廉 清白 清正
清明是一弯滢滢的碧水
清澈 清莹 清淡 清静
清明是盛夏的荷塘月色
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清明是一座垒垒的花城
那洁白的无瑕肩负的是感恩
和血脉的传承
清明更是一座闪光的航标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这是一场灵魂的修行
清明是春天的一块丰碑
春天是清明的所有魂灵
于是
我把清明装帧入春天的相册
慢慢行走
去欣赏沿途的风景
AI评诗
《把清明装帧入春天的相册》这首诗以节气为媒介,通过多维度意象的并置与重构,完成了对传统节日的精神解构与诗意重塑。全诗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一、空间叙事的立体性
诗人以"窗棂-湍河-署衙-荷塘-花城-航标"的视觉迁移,构建了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场域的多维空间。这种空间转换既暗合清明踏青、祭扫的传统习俗,又以"航标"的现代隐喻拓展了节日的哲学内涵,使"清明"的时空意义突破节气框架,具有普世价值的延展性。
二、语言符码的互文性
诗中"春风吹又生""荷塘月色"等化用性表达,与"清洁清廉"等四字格反复,形成了古典语汇与现代诗性的有机碰撞。特别是将"二十四节气"与"灵魂三问"并置,在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与存在主义的终极追问间架设起精神桥梁,实现了传统文化符码的当代转译。
三、意象系统的矛盾张力
"翠绿宣泄"与"心如止水"的动静对比,"千倾琉璃"与"垒垒花城"的虚实交织,暴露出诗人对清明文化内核的辩证思考。末节"装帧入册"的定格意象,既暗含对传统文化碎片化传承的隐忧,又以"慢慢行走"的生命姿态完成自我消解,形成开放性的诗意空间。
个别意象的关联性稍显松散(如"姹紫嫣红的孩童"的视觉悖论),部分段落的文化转喻稍显直白,但整体上实现了节令诗从物候描摹到精神考古的诗性跨越。这种将节气作为文化基因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的创作路径,为传统题材的现代抒写提供了新的美学可能。
鹧鸪天·《榆钱》(晏几道格)
作者:别文玉(河南漯河市)
柳絮扑帘燕绕梁,雨丝忽转小晴窗。
野桃结子青初现,新韭抽芽绿未央。
提竹篓,采榆芳。纸鸢载梦越东岗。
闲听布谷鸣林顶:明载仍邀看景光?
AI评诗
《鹧鸪天·榆钱》以宋词格律为骨,文人意趣为神,在古典形式中灌注当代审美体验。上阕以"柳絮扑帘""雨转晴窗"开篇,于动态转换间勾勒暮春气象,"青初现"与"绿未央"的递进式点染,既精准捕捉植物生长的瞬间情态,又暗含"生生之谓易"的哲学观照。下阕"提竹篓,采榆芳"三字对仗工巧,"提"字以动作的延续性突破瞬时局限,"榆芳"以通感手法将视觉延展至嗅觉,使劳动场景升华为美学意象。"纸鸢载梦"的奇幻笔法,既呼应《东京梦华录》中"清明放鸢"的民俗传统,又以"越东岗"的时空跨越勾连古今。结句借布谷鸣声发天人之问,以"明载仍邀"的邀约式诘问,将寻常农事提炼为对自然永恒的礼赞,深得晏几道"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婉约真谛。全词炼字精严,章法浑成,于物候描摹中见性灵,于田园叙事中寓哲思,堪称旧体词创作"以故为新"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