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在慎终追远中寻找生命的坐标
作者:墨染青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这个节气来临,中国人总会放下手中的事务,回到故乡,在祖先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清理杂草、燃香祭拜。这看似简单的仪式背后,却蕴含着中华文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更是中国人理解生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密码。在这个日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清明节所承载的慎终追远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对抗时间碎片化、生命浅表化的重要精神资源。
清明节的核心精神在于"慎终追远"——慎重地对待生命的终结,追忆遥远的祖先。这一传统可以追溯至周代的寒食节,后与清明节气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清明节。在古代中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与保家卫国同等重要。《论语》记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种对祖先的缅怀并非简单的仪式,而是构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础。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每年都有数百万移民后裔前来祭祖,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说不清具体的家族谱系,却依然执着地寻找着血脉的根源。这种集体行为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人类需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才能确定自己将往何处去。
清明节通过特定的仪式空间,构建了生者与逝者的对话可能。扫墓时的每一个动作——清理墓地、摆放祭品、鞠躬致敬——都是跨越时空的交流方式。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仪式是社会团结的象征性表现。在中国语境下,清明仪式则是家族共同体在时间长河中延续的见证。浙江兰溪的诸葛村保存着完整的清明祭祖仪式,长达数小时的典礼中,族人们按古礼行礼如仪,年轻人借此了解家族历史,老人则从中获得归属感。这种仪式不仅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更为未来提供了文化传承的模板。当现代人的生活被割裂成孤立的片段时,清明仪式提供了一种重新整合生命经验的途径。
在当代社会,清明节的传统内涵正经历着创造性转化。城市化进程使许多人无法亲身回乡扫墓,于是出现了"云祭扫"等新形式;环保意识的增强让鲜花逐渐取代了纸钱;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使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将家族记忆扩展为社会记忆。这些变化非但没有削弱清明节的意义,反而使其更具时代相关性。上海福寿园推出的"生命教育"项目,通过讲述逝者的生命故事,让参观者思考生死大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认为人类在公元前800至200年间形成了对生命本质的根本理解。今天,我们或许正处在新的轴心时代,而清明节则为现代人提供了思考生命意义的独特契机。
清明节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种生命的时间观。在这个节日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现在时存在,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所有真实的生活都是相遇。"在清明节的仪式中,我们与祖先相遇,与家族历史相遇,最终与更宏大的生命真相相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写道:"清明是一种生命的自我确认。"当现代人被异化为社会机器中的齿轮时,清明节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成就,更在于参与并延续一场跨越世代的文明对话。
站在先人的墓前,我们清理的不仅是杂草,更是心灵的荒芜;献上的不仅是鲜花,更是对生命连续性的敬畏。清明节以其特有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传承不在于宏伟的建筑或先进的技术,而在于这种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尊重。在追忆逝者的同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为生者寻找精神的坐标,为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寻找文化的定力。清明时节,当我们俯身清理祖坟上的落叶时,或许能够更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关于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的永恒之问。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