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皇故居(二)
蓝田为先秦古邑。内有灞水,出于南山,可经商洛,南入荆豫。渚源汇合,自东南向西北而流,左有鹿原,浐水傍焉。右有绣岭,骊山在焉。北入渭河,西达陇西,东至齐鲁。故蓝田自古为人群往来之交通纽要,而为三皇旧居。
首看华胥氏,虽非起源于蓝田,但一度以蓝田为中心活动区域。
古籍中华胥氏起源之说,俱与伏羲氏有关。
最早记载华胥氏起源的,为皇甫谧《帝王世纪》,上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其后多本古籍有类似记载。
雷泽和成纪又在何处?
一说在山东。
郭璞着注引《河图》云:“今城阳有尧冢、灵台,雷泽在北也。”《水经·瓠子河注》:“瓠河又左迳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一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周礼》注:“雷泽在成阳。”《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注:“雷泽,兖州泽,今属济阴。”《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雷泽在西北。”按以上典籍,雷泽在昔日成阳东北,今山东鄄城和菏泽市北。
一说在甘肃。今甘肃天水市北,有成纪水,可视为雷泽。
《后汉书》 :“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晋书》:“昔庖牺氏生于成纪,而为天子,都于陈”。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成纪“以庖羲氏孕十二岁生得名,汉其地建县”。《水经注》:“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城东。故帝太皓庖羲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天水郡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瓦亭水即当今流经静宁县之葫芦河,其支流成纪水即流经静宁治平的李店河,汉成纪城当为今治平乡刘河村与李店乡五方河村、王沟村交界处已发现之古城。
成纪一词来历若何?
《尚书·毕命》曰;“十二年曰纪”。而西晋王嘉《拾遗记》云:“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按此说法,华胥先于雷泽受孕,十二年后于成纪生伏羲,则华胥氏起源于山东,西迁于甘肃。
古《遁甲开山图》又云 :“伏羲生成纪,徒治陈仓”(见《水经注》)。而《左传》昭公十七年则曰:“陈,太皞之墟也。”以此而论,伏羲生于古天水成纪,然后一路东迁至宝鸡陈仓,直至河南淮阳之陈。
两说吾取东源说。其因有三。
其一,伏羲风姓,其姓源于华胥,则华胥亦为风姓。风字起源,为凤,实则以鸟。
今"风"字,繁体作風,为形声字,从虫,凡声。此说始于东汉《说文》。按甲骨文则为古"凤"字,本为象形字,像凤鸟高冠修尾之形(字形1)。后再加凡为声,且增画凤尾之珠毛纹饰(字形2)。金文中,凤尾纹饰与凤体分离,并移置声符“凡”之下(如字形3),再进一步演变为图A、B、C(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可知字形3其左作古“凤”字,其右作“图B”形。“图B”为后代风字之滥觞。三个珠毛尾饰省其二,则作“图C”,再省尾饰之下部,则成《说文》古文的写法(字形4);若省尾饰的上部,则成楚帛书的写法(字形5)。字形4和字形5 “凡”字右边旁出一笔,为战国楚文字的特殊写法,见于郭店简、包山简。字形5所从尾饰下部,其形即如古文“虫”字,《说文》小篆从虫,当从此而出。字形6、7的写法,皆“图C”形之隶变讹体。
古之风本为凤,而崇尚鸟类,为古代东方族群传统。《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我高祖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祀于鸟,以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所谓高祖挚,为少昊,继太昊伏羲而起。以此而见,伏義氏与其母族华胥氏起于东方。
其二,华胥氏起于东方,西迁于甘肃,然后分离出伏羲氏。
古说华胥孕伏羲十二年而生,不过神话伏羲而已。自古至今,岂有十二年之娠乎?其背后真像为,华胥氏先起,分化出伏羲氏,为其子族(古之氏族繁衍分支,互为胞族,再扩大为部落)。二者一起西迁,至甘肃后,伏羲氏发展较快,后从华胥氏独立出来,活动于古天水范围(非局限于今天水市),二者分离而已。
其三,华胥氏与伏羲氏后又先后东迁,华胥氏曾以蓝田一带为活动中心,而伏羲氏后以淮阳为都。
古之华胥氏迁移于黄河上下,所至往往以"华"名命。
甘肃有华亭县,隋时所设,《清一统志》卷201平凉府载:“华岭山,在华亭县东五十里,山多桦树。”又“华尖山,在华亭县西北二里,县居山之麓。县旁有华亭川"。华亭川以北为华阳,神农母女登游于此而生神农于姜水(《帝王世纪》)。
甘肃合水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又有华池镇,为隋时华池县,所过华池水,上游名荔原川,一名清水河,南注洛水。《元和郡县志》谓“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
陕西耀县隋时有华原县。
河南新郑县东南有华阳亭。《史记·白起列传》云:“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华阳亭因古华国而得名。方以智《通雅》十四地舆·方域又载:“华亭在密县。”在新郑、密县、禹县交界处有风后顶,传说伏羲女娲曾居此。附近有涡水,因女娲氏后裔居此而得名。济南东北有华不注山,为华胥山之转音,又叫历山。山下有华泉。
山东泗水县城东北大黄沟乡与新泰交界处,现今多称黄山或黄山寨,古有华胥山,汉曾置华县。华胥山之阳、小安山之阴,有一东西宽五华里、南北长八华里的椭圆形盆地,古称“华胥池”或“华渚”(今为水库),原村落为华胥村(简称华村),是为汉代泰山郡华县县城故址。伏羲庙座落在华胥池旁一小山头有伏羲庙遗址。安山东延为伏羲山,史载有女娲庙,现仅存遗址。
这些皆示华胥氏之迁移痕迹。
更有甚者,华胥氏迁移,循秦岭一线。今华山名,当于华胥氏有关,华胥氏西迁,当于华山一帶活动过相当时间。《仙佛奇踪》有载:五代时,道士“陈抟居华山,有一客过访,适值其睡。旁有一异人,听其息声,以愚笔记之。客怪而问之,其人曰:此先生华胥调、混沌谱也。”即为曲折反映。
徐旭生曾云:“秦岭古代通称华山,秦岭南面就叫华阳,区域很广,所以《禹贡》说:‘华阳、黑水惟梁州’。”而华山后缩于一山,专指太华,汉于其北置华阴县,今县城南有掌华山,华山南有华阳乡。华县西有临潼县华清池,旁有华清宫。华县北邻大荔县的东北,有华原。华山之南为商州,称华阳。胡渭《禹贡锥指》日:“华阳,今商州之地也。”
蓝田,南通商州,北通渭南,华胥氏东西南北迁移之必经,末代华胥氏葬于华胥乡孟家岩,为华胥陵,信不谬也。
古之族群,凡迁新地,旧地名及故事即附会其上。《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清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日渚。”即将华胥雷泽履大人迹而孕伏羲的故事搬到蓝田而己。
参考:
①百度百科"风"
②何光裕:《炎黄源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