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游江南
一一散文
文 /张海峰(陕西 )
曾经仅一句“阳春三月下扬州”,就是使多少人在心中激起渴望的波澜?有多少人最终能夙愿得偿?也许至今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是憾事一桩!
今天,在退休多年后我们终于组团一行四十余人,还真就踏入了江南水乡,得以此行一了心中那份夙愿一一圆一个心中梦想!
时值三月下旬,经过十多小时的列车颠簸便驶进了江南水乡境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海,与之交相辉映的白墙黛瓦排列有序的农舍,既便有零星出列独处一方,在油菜花映衬下也恰到极致的巧妙,尤如一幅水墨丹青点缀着画中的丰满。远眺:薄雾轻蔓,朦胧胧神秘如幻,微风下涌动着金色浪波,河堤塘边柳枝婀娜轻舞,山水一色,天地相融,织就了江南如梦似幻的阳春三月之美境……
平静的河道时有机船轰鸣而过,划出一道涌动的波浪,缓缓地漫延至两岸,击起浪花一朵朵,突然跃起又迅速落入河道,泛起层层涟漪许久后才又随河流淌去。偶有一叶小舟划过,水手不停摇动桨橹,在我看来显得很是吃力,只见水手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动作娴熟,身姿轻盈灵动;船桨划开水面的那一瞬涟漪四起,尤如在水上书写着水乡动人的诗篇,两岸垂柳摇曳多姿,给流淌的诗句又增添了感人的画面,愈发使江南显得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而江南古镇更是此次旅行不可错过之地,迈入古镇小巷,就象一个历史探寻者来到了历史长河的源头。石板石条铺设的路面略显斑驳,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每块每条石板都透露着历史的纹路,而今早已被历史的足迹打磨得平整润滑,走在上面仿佛每步踩踏下都有昔日岁月的回响,两旁紧密相连的鱼家居屋,古色古香,从木质门窗散发着温润的光泽。
初至木渎、乌镇古镇,恍忽间深感曾经那“老树古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境况仍透着丝丝的哀愁!似乎自己已穿越回到了一个烟雨朦胧的旧时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水一桥,一石一板,一曲一歌都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人们说,河道是江南的脉络,石桥是水乡的纽带。
你看:一座座石桥横跨在河道两岸之上,其功能皆是连接着两岸的交通。石桥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朴厚重。桥身布满了青苔和藤蔓,岁月的痕迹在它们身上展露无遗。站在石桥上,俯瞰整个水乡,只见河道纵横交错,房屋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点缀其间;小巷门前的石凳上老人们悠闲的围坐在一起边品着香茗,边谈天论地,满脸的惬意洋溢,好一幅江南水乡的绝美画卷。桥下,河水潺潺流淌,船只来来往往,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动态画面。
当夕阳西下,余晖洒下时为石桥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这时的石桥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守护着这片水乡的安宁与祥和。
春日,蒙蒙细雨中,江南也被春雨眷顾之极,同时也悄悄地晕染着每个人对江南的所有想象……雨珠滴答落在石板上溅起微小的水花,如烟似雾,将古镇轻轻笼罩,这是又给水乡添了一笔水墨的精彩!
拾阶而上,沿着石板路前行,街边是古旧的房屋,粉墙黛瓦,鳞次栉比。一步一景都展现着深浅不一的历史印痕;瓦片层层叠叠,如鱼鳞一般,在雨中闪烁着淡淡的微光。门窗大多是木质的,纹理清晰可见,散发着古朴而醇厚的气息。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或许就能走进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触摸到水乡生活最本真的温度。
叫人称奇的则是水巷里的船娘,一声声“欸乃”的桨声从弥漫着雾气气的河道飘来,扶着粼粼波光回荡在幽深的水巷中,这分明是一首古老悠悠的歌谣。我寻了一处石凳坐下,专注的倾听,船娘那软糯婉转的小调,悠扬的歌声和着潺潺流水,一曲令人陶醉的交响,将人心屝悄悄地打开,去感受水乡独特的细腻与温润……
每到夜幕降临,小镇就变了模样。橘红灯笼高高挂在门头檐下,晕黄的灯光下古镇愈发显得温馨纯朴,柔软的光透过薄薄的纸洒在青石板路,也映照着人们的脸庞。街头巷尾顿时暖意浓浓。我徜徉其间,尽情感受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特色小吃更是令人垂涎欲滴,定胜糕软糯香甜,梅花糕造型别致、口感丰富,每一口都饱含着江南的烟火气息。
不觉返程的时间到了,不得不起身与水乡告别一一
回眸,乌篷船已渐行渐远,船娘的身影渐渐模糊了,但她的桨声、歌声,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水乡最美的风景。
阳春三月的江南之行转眼间结束了,走马观花似的一游,难免遗憾多多……离开时,我将这段美好的记忆小心珍藏,期待着下一次与江南春日的重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