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对韵翁
配乐:没马的骑手
抚州市东乡区虎圩乡艾田村委会洲上村小组,有一栋清末民初建筑“三省堂”,她经历沧桑百余年,见证了诸多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文精神,归纳一下,至少有三点。 一是自律自强。“三省堂”的“三省”,据考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每日自我反省三问: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道理有没有复习好?孟子曰:“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也是自我反省的重要内容。古圣先贤修道求真都是强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经常开展自我批评,于人宽,于己严。东乡虎圩“三省堂"的“省”字,下面本来是个“目”字,可书写人却端端正正地写成了“日”字,让人不知道其中真意。我们也为此困惑了好长时日。好在遇上明白人(他谦虚低调,不愿抛头露面,我们只有尊敬他,隐去尊名)做了靠谱的解释,他认为:君子吾日三省吾身,靠的不是目,不是眼睛,而是用心,用心发现自己过错,用心忏悔自己劣迹,用心格物致知,用心开发自性之光,并且用自性之光扫除黑暗,扫除阴霾,利益他人,自觉觉他,就是明心见性。他说“日”成光显,心中亮堂堂,自会觉悟宇宙人生真相。而提写“三省堂”时那位高人有意卖的这个关子,实在高明,旨在启迪后来者。从中也可见房屋主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委实非同寻常。
二是弘传道德。东乡虎圩“三省堂"的祖宗堂壁上,有颜体书法书写着一副精美的对联:“千古文章传性道,一堂孝友乐天伦”。这幅对联,既是对“三省堂”寓意的最好诠释,又是当时建筑在熊氏“三山世家”的三省堂文化精彩之笔,成为周边贤达崇尚和聚集交流思想感情的风水宝地,留下了生动的形象写照。让我们情不自禁联系起同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伦理学家,由孝道入门证见人生真相的杰出农民王凤仪先生在全国推行“五行性理”。他利用性理化世、普渡群伦。东乡“三省堂”还有个罕见的事例感人至深。据说,“三省堂"建筑时,其大门直接面对村子牌楼“三山世家”的正门,中间预留了两栋房的空地,以备子嗣繁衍和族系发展之用。后来,有在外地为官和经商的两户人家,回乡建设豪宅“书著鳌峰”。他却把房屋正中的祖宗堂台壁砌成机动可临时拆卸的墙壁。目的是当相对简朴的“三省堂”要举办大型庆典活动时,民众可以从村庄牌楼正门通过这两家的厅堂,直接进入“三省堂”。由此可见,当时“三省堂"远近闻名,堂屋主人乐善好施,传道弘德,威望极高。
三是大孝精神。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时期,“三省堂”的少东家熊崇德,正是革命家、大书法家舒同的同窗好友,在国民党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以后,作为中共东乡县委第一任书记的舒同遭到当局通缉,只好浪迹天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熊崇德掩护舒同到“三省堂"避难整整三个月,随后,他又跟随舒同从“三省堂"出发,毅然踏上了救国救亡,为民族复兴的革命征程。熊崇德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抛家舍业,留下孤儿寡母,是东乡唯一一个和舒同一起同时去参加红军的杰出乡贤,《舒同传》和舒同回忆录,对此都有文字记载。“三省堂“少东家熊崇德因此舍身就义,革命未成身先卒,但他留下英名励后昆,留下了追求真理,坚定信仰,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孝”精神。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东乡虎圩乡一个小小的农村“三省堂”,有幸见证了儒家“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内涵。这是东乡虎圩艾田洲上的荣光,也是东乡乃至抚州的荣光。该荣光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以此为动力,我们当把“三省堂“蕴藏的崇高精神世世代代永久留传,为伟大的中国梦增添绚丽的春光春色和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