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苏新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扫墓、上坟,祭祀祖先的日子。思念亲人,怀念父亲、母亲。
父亲在杭州西湖游览

父亲,是个好家长、好村民、好干部、好党员,农民的好儿子。他把自己平凡一生都献给了农村,辛勤耕耘了75个春秋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去世时,谈固村党组织赠送给一面鲜红的党旗,覆盖在他的身上,为他送行的人们聚起了长长的队伍……他的音容笑貌告别了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和父老乡亲……。 
父亲喜欢太湖石的品味、鬼斧神工、漏、透瘦…

父亲,汉族 ,1931年5 月17日出生石家庄市长安区谈固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我的祖父苏明义(苏大明),其弟,苏二明,我的曾祖父苏 洛经 ,我的祖母彭氏、马氏。祖母彭氏生育了三个儿女:伯父苏德灵、大姑苏廷和我父亲苏德常;祖母马丫头生育了二姑苏荣珍、叔父苏德润、三姑苏荣秀、四姑苏秀珍。父亲告诉我,他的名字为什么叫苏德常。古人认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因为:人所常行,在身为德。”故“智、仁、勇三者为天下之达德。父亲怕我听不明白,和我说“智”就是要好好学习,才能明白事情的道理;“仁”就是多做好事,善事,就容易把事情做好;“勇”就是知道什么是好事、坏事、羞耻,才能做事果断。智、仁、勇这三个方面也是做人的品格,也是人修身的基础。后来,我才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老照片•父母子孙三世同堂

我在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说,咱们这个村叫“谈固”,原来不是这样写,原来是“檀树的檀”,我不明白,父亲告诉我:谈固村在明朝年间,在村东现在的辘轳弯处,有一个大寺,叫“崇化寺”寺内长着几颗大檀树,在寺的周围住着几十户人家,后来人们就檀树…檀固叫起来了,成了村子名字。 父亲跟我说,咱们这个家姓:“苏”,苏姓是有讲究的,繁写的苏字,上面是个草字旁,左边是个“鱼”,右面是个“禾”,说明了苏姓的先祖是靠扑鱼、种地为生的。据说,苏姓发源于漳河两岸(在河北和河南交界处邯郸),人们靠扑鱼为生,有时吃了水里的食物中毒,在漳河两岸生长着一种草,名字叫“紫苏草”人们吃了紫苏草籽就能解身上的毒,(是一种中药材)就能起死回生,所以,先辈们就非常崇拜紫苏草,把它看成仙草,就把草字旁写在了苏字的上面。先辈们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对“苏”姓文化解读为:“草木为春,鱼跃龙门,方为苏也”。愿儿女们能跳出龙门,成为人才。
父母子孙三世同堂

父亲爱抽自己卷的烟,边抽烟边喝茶,听老人们说,谈固村的苏姓是弟兄两个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据说是一家有两个儿子的,要抽一个移民迁至外地,哥哥就被迁到了谈固这个地方,两年以后,兄弟四处托人寻找,打听到哥哥的下落,找到了谈固村,从此兄弟二人在谈固一起落了户。当时谈固这里是燕王扫北,打仗打的这一带没什么人了,就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往着迁过来好多人,只要看小脚趾是两瓣的都是从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
父母亲和五个儿子合影

父亲还告诉我,咱们这个家原是个大家,还有几亩薄田,开着板档铺,还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入侵,国土沦陷,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很快家境败落了……。当时父亲生下来才8个月,母亲就去世了,家中无人照管,就托二十里铺的亲戚给他认了干娘领养。父亲的干娘康玲娣,娘家是南翟营村的,人性情柔顺,待人宽厚,为了照顾我父亲就嫁给了我曾祖父,我父亲又从二十里铺村回到了谈固村。父亲到了11岁,当时农村也有大媳妇儿,小女婿的风俗,经人介绍和南翟营村的姑娘17岁的康金结了婚,老人认为媳妇儿大几岁能照顾我父亲,又能帮助操持家务。老人就给父亲弟兄几个分了家。

父母和女儿、儿媳合影。母亲说一个家不能没有女人,没有女人的家是不完整的家,家就是要夫妻要和,夫唱妇随。

我的母亲比我的父亲大六岁,结婚5年后21岁时生了我的姐姐,现在我们兄弟姐妹六个,我有一个姐姐,四个弟弟。姐姐苏平、二弟苏贵平、三弟苏保平、四弟苏清平(苏保印)五弟苏保国。
父母亲隔辈亲。每年春节拜年都要问孩子们学习如何?把压岁钱变成了奖学金。

我的父亲、母亲相互扶持,相依为命,操持一家人的生活。成家容易养家难。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小小的年纪跟着大人们一起到几十里外的获鹿(现在的石家庄市鹿泉区)去打工,整天披星戴月,忍饥挨饿。后来又去学徒学做手艺活: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就到当村李木工家拜师学艺,学做木工活,先从推、拉、刨、凿开始,练习基本功,同时锻炼手力、臂力、腰力,学到一定阶段再学画图,做门窗的各种花样,如灯笼空、步步紧、龟背紧等,然后再学木雕,雕福贵吉祥图案、牡丹花、梅兰竹菊等,最后再学画线,就能出师了。当时家里用的小方桌、大方桌,坐的小木凳四角八叉都是父亲做的;父亲还学瓦工、黑白铁工,现在家中用的大铁盆、水桶,还是父亲用手工做的;后来,父亲又学了电工、管工。父亲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做事本份,为人厚道。
父母的六个儿女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

父亲思想要求上进,在长期的生活中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朴素的感情,坚信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石家庄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解放的第一个北方大城市,谈固村是离市较近的一大村,在解放石家庄的战斗中就涌现出很多支前民兵和英雄。在他青少年时期就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战斗英雄人物事迹影响,在1964年开展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党员苏秀兰等介绍,组织审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长子苏新平一家和父母合影

他热爱生他、养他的一方热土,在谈固村做农业技术员、生产队副队长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不会就学,他认识很少几个字,跟人学认字、写字,学查字典,看农业科技书籍,搞农作物杂交实验;猴头菇、蘑菇实验;塑料薄膜大棚蔬菜种植实验;小麦种植技术品种实验;记着那时快到麦熟季节,一场热风过来,小麦就被热风吹熟了,浆灌不满,影响产量,如果保灌浆就要浇灌浆水,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刚浇过水的麦地,接着一场暴雨下来,连风带雨就把好端端的麦子齐唰唰的刮到一地,人们还要赶到麦地,把吹到的麦子一垄一垄的扶起来,保证麦子灌好浆,提高产量,还为了不吃被捂黑了的麦子。
父母亲游览北京

父亲是农业技术员,他感到很苦恼,他沉思、他探索、他追求要有个好收成。他想如果有了好品种,麦子秸秆长得不高,抗倒伏,麦穗个又大的品种该有多好,他就观察试验田里小麦的生长,一颗颗、一株株记,高秆、矮秆的区别,大穗、小穗的分装,优选小麦等种子并不辞辛苦地往返省农作物研究所,不懂的问题向省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们请教学习。还到附近的第五中学找教生物的戴老师请教。他对农业科学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真挚、积极、热情,把自己的光和热溶进一颗颗麦粒之中,打造着金谈固—金色麦浪滚滚的梦。默默地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农科所不少技术员和五中学校的戴老师,都成了父亲的良师益友。
父母亲游览北京

谈固公社乡镇企业要办工厂,父亲他又被安排到加工厂,做管理生产的副厂长。当时社办加工厂机械设备陈旧、落后,经常出故障,为了保证生产质量和加工任务,厂里值班工人一敲门(家就在工厂附近)他就跟着深更半夜到厂里维修、处理故障。整个人身心都投入到工厂,以厂为家。
母亲说我这辈子还没去过北京,有生之年一定要到北京天安门前留个影。

谈固村为了改变村民吃水,在村东辘轳弯崇化寺西侧、村西在马家家庙附近各建起了两个自来水水塔,父亲又被抽到村里管理水塔,这时,他已人过半百,又学习电工知识,管道工维修知识,维护好水塔和输送管道,保证村民吃水、供水。从我懂事起,父亲在我眼里就是一个风尘扑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是一个憨厚老实的庄家汉。 
父母亲参观北京亚运村

父亲是个好父亲,他中等的身材,宽厚的臂膀,方中带圆的脸庞。俗话说:父爱如山。在农村都是一个儿子一处院,要想娶媳妇儿就要先盖房子。他为了给五个儿子娶上媳妇过上好日子,他带领儿子们在春夏之交,从村外拉土,拉水闷土、把土摔熟,一起打坯、刻砖、烧窑。他不顾夏日的酷暑、炎热在村北头家里的树林附近(谈固大街、北宋路交叉口)挖地窑,用煤、焦沫、沥青、据沫先后烧了几窑二十多万块砖用于盖房子。当时家底比较薄,没有钱买木料,就学山里人盖房,先打房顶悬(模板)把砖、石子、水泥铺好等距拧上细钢丝,砖逢平均一公分半用石子挤好,整个屋顶一起再用水泥浇灌逢隙,浇灌好之后再把下面支的木板悬撤掉。五间大北屋敞通就建好了,即结实、牢固、使用,又美观大方。当时生产队开社员大会都使用过。

父亲喜欢看海、观海、望海天水一色。

父亲还在农闲时,经常给邻里乡亲们帮工做木工、瓦工、黒白铁工手艺活。谁家盘个土炕、做个雕花风门,还有打个水桶,攒个烟筒他都乐意去干。一年到头总是忙碌碌的,为了这个家也为乡邻们他付出了多少,谁也说不清楚。
儿孙陪同父母在北京游览知松园。

父亲是个慈祥的人,不管在外面工作还是在家里,都是面带笑容,从不和人发火。他对子女的教育,从我记事起,子妹六个他从没有打、骂过,他总是面带微笑和儿女们在一起。记的小时候,谈固这个地方麻雀和燕子非常多,到了冬天下了雪,父亲带着我们捉麻雀,一起把院子扫出一块空地,支上一个铁丝筛子,撒上一些米粒,等着麻雀来吃米时,把绳子一拉,筛子落地就把麻雀扣在里面了。过年时,家家户户要写对子,贴春联,父亲就让我把这一大家的春联都写好,包成卷再让弟弟们送到前后家的院里贴上喜气盈门,告诉我一定要写横披上联,要有头。过小年、大年初一早晨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把我们叫起来,放鞭炮;小钢炮、二踢脚、放火花年味儿浓浓的。父亲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幸福和欢乐。父亲还常常给我们说,“子不教,父之过”。我们有什么事情不知道、不会做的事情,父亲总是给做个样子给你看,或是打个比方,讲个有趣的故事。我学木工时,父亲告诉我:文家的笔,武家的箭,老奶奶的锭子木匠的线;我学瓦工,父亲告诉我,上看线,下看垂;我学毛笔书法,他告诉我要身正、笔正、纸正,按人的形体来写,要想好,上要小;我学画画,他让我画院子里的向日葵,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等。

陪父母游览北京颐和园

父亲就是我学习的老师,即是经师又是人师,即教知识又教做人。曾记的,父亲、母亲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去过北京。孙子苏辉亮在河北大学上大一时,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北欧有出国留学交流项目,孙子要到芬兰、瑞典出国留学,父亲和母亲一起要带上孙子到北京:故宫、金水桥、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天安门前留个影,看看祖国的首都,并和孙子说,超超(苏辉亮的小名)不管出国走多远,不要忘了中国是你的“根”,要常回家看看。儿女们从父亲身上吸取了知识的营养,父亲就是儿女们力量和智慧的源泉。父亲的言传身教熏陶着儿女们,现在儿女们也都心灵手巧,有当老师的、有搞科研的、做装饰设计的、工程维修的等。
父母亲和儿子一起参观赡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父亲就是天给予阳光和温暖;父亲就是山给予智慧和力量

孙子出国留学时爷爷奶奶在北京天安门前合影,语重深长的说:孩子,中国是你的家,走到那里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孙子苏辉亮陪爷爷奶奶游览北京故宫。

爷爷奶奶领孙子在北京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