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天书
文/毛韬
我记得,在小辰光做作业时,凡是对做不出来的题目,我就会磨磨蹭蹭忙乎老半天,结果浪费许多时间。此时,父亲和母亲在旁边就会对我说道:“你在干嘛呢?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做,你在读天书啊!”
现在,当我再回想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念小学时候,自己对一些还弄不明白的简单问题,似乎就是在读“天书”了。当然,实际上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并非是天书学问,只不过是自己年幼且愚笨。
那么,天书又是什么呢?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读懂天书吗?
我认为,人类在上下五千年的光阴里,似乎一直在啃读这本既深奥难懂,又无字的“天书”,从亚洲的古印度恒河流域、古波斯、古巴比伦,到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再到美洲的古玛雅等许多地方,古代人们一直在研究天象之学,他们所研究的亦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一些图腾笔划,甚至是被凿刻在古埃及、古玛雅的金字塔巨石上,或者是被写在古印度佛经的“恒河之沙”文字之中。当然,亦有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镂在千年中华丝绸之路雅丹地貌的无数海市蜃楼上,并且写入了华夏《商书·盘庾迁都》等古籍的零碎只言片语之中……
据古籍《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初造书契。” 《淮南子》曰:“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王充《论衡》记载苍颉有四只眼睛,于是仓颉成为了神话中的人物。
后来,到了清代末年。人们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靠近殷墟的农田里发现了刻着图文的甲骨,农人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以为是远古年代的甲骨,可以用做中药材治病。于是,农人们把这些挖出来的甲骨当作“龙骨”卖给药材铺子。当地药材铺子又将这些“龙骨”运到北京,卖价每斤为古时制钱六文。直到1899年的时候,金石学家王懿荣因为生病吃中药时,他发现了甲骨上所刻的是远古时代的文字,这些文字都是非常宝贵的古代文献。于是,他派人到药店里把那些“龙骨”全部收买下来,开始仔细研究。1903年,《老残游记》的作者第一次出版了专门著录甲骨文的《铁云藏龟》书籍。1913年孙诒让的《契文释例》书籍出版,这是中国专释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
由此可见,后来的人们不懈努力解读古人写的文字,亦认识了不少古迹文字。尽管远古阿拉伯文字、古希腊文字、古罗马文字,乃至古希伯来文字עִבְרִית,都是蛮难懂的,由于这些文字皆是人类祖先所撰写的,所以现在的人们多多少少能够识别早先留下的那些鸡爪文字。
然而,我认为,这些被人类社会保留下来的千年历史文字印迹,都还算不上是天书的文字,它仅仅是凡人的祖先们书写在大地巨石上,或者是龟壳上的一些文字,而现在人们对远古祖先书写的这些文字,已经能够做到识别阅读。但是,人们对宇宙造物者书写在浩瀚苍穹之上的无字天书,只能算是一些胡乱猜测而已。
以前,华夏《周易》是研究天书的第一部著名的宝藏级书籍。在《易经》开卷首篇的“乾卦”,就是讲述凡人对无字“天书”的感悟内容,其内容只有短短几句话:
乾。元享,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如果把上述文字翻译成白话语言:
乾卦。占得此卦,办事十分顺利,利于占问。
彖辞说:天真伟大啊!万物萌生,都要依靠它。它行云施雨,万物才能化成。日月终而复始地运行,象征六气的六爻生成,天乘六气以统御万物。天道变化,使万物各自遵循四季周期生长,保持合和的关系,这就是卦辞所说的利贞。天使众物丰盛,万国都得到安宁。
象辞说:天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应当像天那样自强不息!
到了先秦年代的屈原撰写了一篇题目为《天问》的楚辞文章,该文章的开头曰:
[原文]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翻译] 请问:远古开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给后代?
(注释:“遂“即为“往”。“传道”是传说的意思。)
[原文]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翻译] 天地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注释:这里的“上下”,是指天和地。)
[原文]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翻译]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够探究其中原因?
(注释:“冥昭”是指昼夜。瞢(méng)暗:昏暗不明的样子。“极”是指穷究。)
[原文]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翻译] 大气一团迷蒙无物,凭什么将它识别认清?
(注释:“冯翼”是指大气鼓荡流动的样子。“象”是指本无实物存在的只可想象的形。)
[原文]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翻译] 白天光明夜日屯黑暗,究竞它是如何安排?
。(注释:“时”为通“是”,这样。)
[原文]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翻译] 阴阳参合而生万物,何为本源何为演变?
(注释:“三合”是指参错相合。三,通“参”。“化”是指化生。)
[原文]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翻译] 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量度?
(注释:“圜”是指天体。“九重“是指九层。)
[原文]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翻译] 如此规模巨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造?
(注释:“功”是指事。)
[原文]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翻译] 斗柄的轴绳系在何处?天极遥远延伸到何方?
(注释:“斡”是指转轴。“维”是指绳。“天极”是指天的顶端。“加”是指安放。)
[原文]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翻译] 八个擎天之柱撑在哪里?大地为何低陷东南?
(注释: “八柱"是指古代传说有八座大山做支撑天空的柱子。“当”是指在。)
[原文]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翻译] 天的中央与八方四面,究竟在哪里依傍相连?
(注:“九天”是指天的中央和八方。“际”是指边界。“属”是指连接。)
[原文]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翻译] 边边相交隅角众多,有谁能统计周全?
(注释:“隅”是指角落。“隈”是指弯曲的地方。)
[原文]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翻译]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十二区域怎样划分?
[注释] “沓”是会合之意思,这里指天地相合。“十二”是指古天文学家把天划分的十二区,每区都有星宿做标记。)
[原文]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翻译]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列陈究竟何如?
[原文]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翻译]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夜晚在蒙汜栖息。
(注释:“蒙汜”是指古代神话中太阳在晚上停住的地方。)
[原文]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翻译]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注释:“明”是指天亮。“晦”是指夜晚。)
[原文]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翻译] 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然能够死而再重生?
到了清代末期,严复翻译英国学者赫胥黎撰写的《天演论》,亦讲述了当时西方学术界研究天书的一些内容,“今者欲治道之有功,非与天争胜焉,固不可也……百年来欧洲所以富强称最者,其故非他,其所胜天行,而控制万物前民用者,方之五洲,与夫前古各国,最多故耳。以已事测将来,吾胜天为治之说,殆无以易也。”
这个思想观点,后来亦影响到中国人。后来,中国人亦提出了“人定胜人”的说法,甚至还提出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所谓“天才论”。
既然人们就连“天书”都读不懂的话,哪里还会有什么“天才”存在呢?因此讲,所谓的“天才论”,纯粹是“胡扯论”。
这个尘世上会有“天才”存在吗?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天才都不存在,现在所有活着的人,全都是一些普通凡人,而普通凡人皆长着一个“不开天花”的脑袋瓜子而已罢了,哪里会读懂无字“天书”所写的内容呢?
因此,我国的施一公教授非常谦虚的说道:““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东西,感受到的能量形式,其实只占宇宙的4%。剩下的96%是什么?是暗物质和各种我们无法感知的能量形式。暗物质,这个神秘的存在,占据了宇宙的大部分。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客观。我们的感知和认知都是主观的构建,这或许能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 换句话说,现在人类阅读“天书”的能力只有4分,若以60分为及格的话,那么,我们人类又能读懂多少无字“天书”的内容呢?

作者简介: 毛韬,1955年7月出生,上海南汇人,旅游经济师,现在担任民建上海市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