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1
2025年隆重纪念魏公(张浚)逝世八百六十一载祭文
维公元二零二五年,岁次乙巳,仲春之月,后学谨以清酌素果,恭祭于南宋忠献公张浚先生之灵。其辞曰:
呜呼魏公,生于绵竹,长耀乾坤;少怀孤忠,老秉赤忱。
幼失怙恃,志节早成;太学砺行,进士扬名。靖康之变,耻事伪楚,孤身南渡,誓复中原。高宗初立,进言东京,修城关陕,以图中兴。苗刘之乱,首倡勤王,合诸将而靖国难,功耀青史,德被苍生。
宣抚川陕,经略四方;富平一役,虽败犹刚。
集五路之雄师,抗金虏于秦川;惜将帅之失和,致溃败于仓皇。然吴玠镇关,仙人壁立;和尚原前,兀术胆丧。保西蜀之屏障,护江南之安康,虽憾于一时,功垂千秋。
江淮督师,符离挥剑;老骥伏枥,壮心未减。
孝宗继统,锐意北征;公复枢密,再掌戎旌。惜乎将帅离心,邹李龃龉;兵溃符离,舆图难整。然丹心昭日,至死未渝;临终遗训,不葬祖茔,唯求衡岳,伴湘水长清。
学贯儒释,德润三教;护法禅林,心通玄妙。
交圆悟而参禅理,护宗杲以振临济。腕底经书,劲气凌云;笔走龙蛇,般若明心。释门尊为文昌帝君,道家奉作兴国神明,忠义融通,天人共仰。
呜呼哀哉!公之一生,谤誉交加;志大才疏,世论纷拏。
然力主恢复,百折不回;斥和议而倡北伐,虽败犹倡正气。秦桧误国,公独力争;窜谪炎荒,母训铮铮:“行矣!忠直何愧?”廿载投闲,寸心未冷;再起江淮,白发丹诚。
今值公殁八百六十一载,岳麓烟青,宁乡柏翠。
南轩文化园中,花明楼侧,学人祭扫,追思不绝。公之墓冢,列为国保;紫岩书院,薪火长传。昔年“朱张会讲”之地,今成弦歌不辍之堂;湖湘学派,因公父子而光大,中华道统,赖公精神以绵延。
伏惟尚飨,魂兮来格!
愿公英灵,佑我华夏:国无外患,民有信仰;文脉昌隆,正气浩荡。后学某某,谨奉心香,哀哉痛哉,伏惟尚飨!
——魏公二十八代孙张辉谨撰
D.S2
2025隆重纪念南轩公(张栻)诞辰八百九十二周年祭文
维公元二零二五年,岁次乙巳,仲春吉日,后学谨以心香一瓣,清酌素馐,致祭于南宋大儒张栻先生之灵前。其辞曰:
呜呼先生,诞于绵竹,毓秀钟灵;少承家学,长耀儒林。
幼禀忠孝之训,早怀经世之心。及冠而志于道,壮岁而名满乾坤。岳麓传薪,与晦庵(朱熹)论学于湘水之畔;南轩著说,汇濂洛(周程之学)精微于笔底风云。
明理以穷性命之源,躬行以践圣贤之旨。
倡“知行相须”之教,斥空谈而重践履;立“明体达用”之宗,正人心以匡世道。昔年朱张会讲,舟楫往还,辩理析义,遂开理学之新篇;书院传道,门墙桃李,化民成俗,犹存弦诵之余音。
呜呼!天不慭遗,哲人其萎。
淳熙七年,先生遽归道山,年仅四十有八。志未竟而身先殁,道方弘而命已终。然遗文垂世,如日月之恒明;德泽流芳,比江河之长涌。
今值先生八百九十二载诞辰,四海学人,追慕高风。念先生之学术,融贯孔孟,会通百家;感先生之精神,刚健中正,忧国忧民。当此之时,我辈后学,敢不惕励?愿承遗训,继往开来;敦品励行,明德新民。
伏惟尚飨!
——南轩公二十七代孙张辉谨撰
张栻(1133—1180)生平简历
一、家世与早年
1. 出身名门:张栻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祖籍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为抗金名将、两朝丞相张浚长子。其家族可追溯至西汉张良及唐代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父张浚为徽宗朝进士,力主抗金,官至枢密使,后遭秦桧排挤贬谪。
2. 早年经历:张栻幼年随父辗转多地,四岁丧母,六岁起随父贬居永州等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浚复起为江淮宣抚使,张栻随父参赞军务,展现出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
二、政治与学术生涯
1. 抗金主张:秉承父志,张栻力主抗金,反对议和。隆兴北伐期间,他协助张浚筹划军事,提出“誓不言和,专务自强”的战略主张。
2. 地方治理:历任严州、袁州、江陵等地知州,注重民生改革,兴办学校,减轻赋税。任静江知府(今广西桂林)期间,主持修缮虞帝庙、开发韶音洞,推动文化教化。
3. 理学贡献:师从胡宏,继承二程理学,提出“理、性、心同体异趣”的命题,强调“知行并发”,调和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成为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4. 教育实践:乾道元年(1165年)主教岳麓书院,提出“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改革教学程序,注重道德与实践教育。乾道三年(1167年)与朱熹展开“朱张会讲”,开创书院自由论辩之风,影响深远。
---
三、主要著作与思想
1. 核心著作:著有《南轩易说》《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等,清人辑为《张栻全集》。其奏议被朱熹赞为“确实痛切”,诗文亦以冲淡平和著称。
2. 思想特色:
义利之辨:强调“去人欲,存天理”,认为“五常”为天理体现,主张克己复礼。
知行观:提出“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主张知行并重,为明清实学思想先驱。
教育理念:反对科举功利化,提倡儒家经典与道德实践结合,注重独立思考与经世致用。
---
四、影响与遗产
1. 学派传承:培养吴猎、彭龟年等湖湘学派中坚,推动蜀学与洛学融合。黄宗羲评价其“见识高,践履又实”,影响明清至近代湖湘人才辈出。
2. 文化符号:卒后谥“宣”,淳祐元年(1241年)从祀孔庙,与周敦颐、朱熹等同列“石鼓七贤”。湖南宁乡张栻墓、四川绵竹南轩祠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3. 现代意义:2020年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其教育思想与抗金精神仍为当代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
---
年表概耍
1133年:生于四川阆中(一说绵竹),父张浚时任川陕宣抚使。
1165年:主教岳麓书院,奠定湖湘学派基础。
1167年:与朱熹会讲,创立“朱张渡”佳话。
1174年:任静江知府,推动广西文教。
- **1180年**:卒于江陵任上,享年48岁,归葬宁乡官山。
结语
张栻一生虽短,却以理学创新、教育实践与抗金气节深刻影响了南宋至近代的思想史。其“传道济民”的理念与湖湘学派的务实精神,至今仍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张浚(1097—1164)生平简历
一、家世与早年
1. 出身名门:张浚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为西汉留侯张良后裔,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直系后代,父张咸为元丰二年进士。
2. 少年孤苦:四岁丧父,性格端谨,少有远志,入太学读书。政和八年(1118年)中进士,初任山南府士曹参军,后历任褒城令、成都司士参军等职。
二、政治与军事生涯
1. 靖康之变与南渡
-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张浚弹劾李纲“专权”,致其罢相,后投奔宋高宗,任枢密院编修官,升殿中侍御史。
- 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张浚在平江(今苏州)组织韩世忠、张俊等勤王,平定叛乱,升任知枢密院事,成为南宋初期核心重臣。
2. 经营川陕
- 建炎四年(1130年),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统筹西北军政。调整军事部署,提拔吴玠、吴璘兄弟,重用曲端等将领。
- 富平之战(1130年):集结五路宋军与金军决战,因赵哲临阵脱逃而败,但牵制金军主力,减轻江淮压力。
- 推行经济改革:命赵开改革茶马法,增加财政收入,支撑抗金军需。
3. 与秦桧的政争
- 绍兴年间(1131—1162年),因反对宋高宗、秦桧主和,多次遭贬谪。秦桧曾指使党羽构陷,张浚几度险遭杀害,幸得高宗暗中保护。
4. 孝宗朝北伐与符离之败
- 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后复任枢密使,主持隆兴北伐,初收复宿州等地,但因将领李显忠与邵宏渊内讧,兵败符离(今安徽宿州),被迫议和。
- 北伐失败后遭主和派围攻,罢相出判福州,次年病逝于余干(今江西余干),享年68岁。
三、文化贡献与后世评价
1. 学术与著作
- 张浚兼通儒释,与禅宗高僧宗杲交游,著有《中兴备览》《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
2. 历史地位
抗金旗帜:被宋理宗列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誉为“中兴第一功臣”。
争议评价:因其军事失误(如富平、符离之败)被部分史家批评“志大才疏”,但忠义气节备受推崇。
3. 纪念与影响
- 墓葬位于湖南宁乡,198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绵竹、湖南永州等地保留其故居及“紫岩书院”遗迹。
- 子张栻为南宋理学大家,湖湘学派奠基人,父子二人对书院教育及儒学发展影响深远。
---
四、年表概要
1097年:生于四川绵竹。
1118年:进士及第,步入仕途。
1129年:平定苗刘兵变,升任知枢密院事。
1130年:任川陕宣抚使,主持富平之战。
1141年:因反对议和遭秦桧排挤,贬居永州。
1163年:主持隆兴北伐,兵败符离。
1164年:病逝,谥“忠献”,葬宁乡。
结语
张浚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虽屡遭挫败,但其忠义精神与经世理念深刻影响了南宋政局与文化。后世评价其“功过参半”,然其抗金气节与家族文脉(子张栻)的延续,奠定了他在宋史中的独特地位。
南轩公二十七代孙张辉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