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们的母亲
文/温仲廷、温仲文、温仲昌
母亲走了,走得很突然。上午还好好的,中午还到邻居家串门,回家后在自家院子里突然发病,就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0岁。
母亲静悄悄的来,也静悄悄的离去,留下六个子女,留下无尽哀思。
1934年10月,母亲出生在广东新兴一个叫拉船岭的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远离尘嚣,果树滿山,梨子,梅子,柚子,蕉子………都承载着我们儿时很多美好记忆。
母亲兄弟姐妹五人,母亲排第四,上有二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母亲十二岁时外公就因病去世,是外婆一人挑起家庭重担,生活过得异常艰难。据说外婆曾想将晚姨送给有能力的人家抚养,也联系好了人家,是晚姨死活不肯才作罢。
母亲二十岁时嫁给了家境同样清贫的父亲。半间老屋接纳了她,家里除了丈夫,还有中年的婆婆及调皮的小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柴米油盐,为人媳妇从此开始………。后来,母亲先后生育了六个子女,一三五为男,二四六为女,梅花间竹,人说会生,命好。
记忆中,父母从不吵架,也不打骂子女,和风细雨,家庭比较和睦,虽然缺衣少食,但穷并快乐着。从我懂事起,父亲就当了大队会计,大队公共事务多,家庭的重担就落在母亲肩上。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维持家庭运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生产队大集体时期,家庭靠出劳动力挣工分,生产队再按工分分配稻谷等物资。因为我们家人口多,能挣工分的只有父母,尽管后来大哥和二姐也出来帮忙挣工分,但只算半个劳动力,一年下来,大都是超支。所以,有时生产队分配实物,我们就会空手而归,那时的无耐,沮丧,刻骨铭心。
母亲没有上过学,但她懂得读书的重要性。无论家里怎么困难,只要子女考上高一级学校,都会节衣缩食供你上学。母亲识字不多,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却很多。例如,她经常说,会说话,别人欢喜,不会说话,别人火起。讲的是人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轻易得罪他人。又说,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也过得别人。讲的是做人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改革开放后,国家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我们家也发生很大变化。我们兄弟姐妹先后成家立业,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丰衣足食,繁衍后代,儿孙满堂。亲戚朋友都夸母亲教子有方。母亲脸上也常挂着笑容,感觉一生辛劳得到了回报。
2008年,父亲因病离开了我们,这对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打击。但她坚强地面对这个变故,乐观的生活着。她明白,父亲走后,她就是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不能倒下,好让儿女们有个心安之所。
2012年8月,母亲已78岁,但身体仍然很硬朗,我们安排了一次跨省旅行,目的地是湖北恩施,去时坐的是火车软卧,回来坐从恩施经武汉到广州的飞机。她后来说,尽管旅途辛苦,但开了眼界,值得!
2020年8月,母亲因心脏问题在新兴人民医院做了支架手术。医院方面很重视,请了广州大医院医生上门指导,整个治疗过程很顺利。至此,母亲真正进入了长寿老人行列,身体机能明显下降,肾脏,腿脚,眼睛,皮肤等都有毛病。但眼不朦,耳不聋,腰不弓,仍能在屋前屋后种瓜种菜。她一边与疾病作斗争,一边顽强,乐观的生活着,希望尽量减少子女负担。
母亲的信仰是神,是祖先———姑且这也称为信仰。祈祷神赐福,神保佑,是她生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尤甚。这可能与她身体健康状况有关。
我们与母亲结缘几十年,您生我,养我,教我,直到去世前一天仍念叨着老三的双脚什么时候能够好起来………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每每想起,眼泪自然就涮涮的出来了……………
(温仲廷,仲文,仲昌 2025年4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