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染发随感》的特点
文/德音如江
当代著名诗人许峰老师近日发表了新作《染发随感》组诗。诗作虽达四首,各有主题,但可以看出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整体,是以“染发”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在叹息时光、感慨人生和展示心境等种种的变化中展开思考的,意蕴深刻,感情真切,语言简洁。现对该诗从以下几点与同好们讨论交流。 一、极致多维思考。这是我首先要说的,对一事一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度思考,穷尽其意蕴价值,从而展示或哲思、或情愫、或真相、或美感多方面的内容,这是许峰诗歌一个显著特点。《染发随感》同很多许诗一样也是这样的作品。
一件染发之事,而且是如此之小的日常生活小事,谁能想到放在作者笔下,竟能写出各俱主题的四首诗来。我在反复品味这四首诗时也设想:假如由别的诗人来写染发感想,许多人可能只能写出一两首吧,即便有发散性思维,把许诗四首主题都想到了,但不见得能如此区分和谋章布篇,很可能搞成一首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未说清,眉毛胡子一把抓来,当然这是另题之意了。这里强调的是作者尽可能对一件事物的穷尽思考,把写作对象为我所用的“油水”榨干。许诗极善如此,染发小事竟然“感”出了四个意思:第一首表明应避免因时光流逝而悲伤,对生活要有超然态度;第二首以自嘲的方式揭示了人生的真实与虚幻;第三首表示坚守初心,回归本真,展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第四首表达了对世俗荣辱的超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一事多感,既是写作技巧问题,又是思维程度问题,更是情商高低问题。这里特指思维深度和方法,该诗在这方面特色鲜明。 二、善用意象诗语。用意象诗语写诗是诗家反复强调的,也是诗作存在问题最多的方面,可见其难。一些诗词在平仄韵脚格律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缺乏意象和诗的语言,用论文语言,用说明文、叙述文和口号语言写诗,实话直说,苍白乏味,这就当然算不上好诗了。
意象是诗语的重要内容,它们都构成了诗味或诗的美。作者很会运用意象,四首诗都通过生动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例如,第一首中的“青丝”、“染霜”,第二首中的“膏糊白发”、“风雨摧”等。作者还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凸显意象,以增强情感的力度。如“青丝”与“染霜”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描绘外在的衰老,流露内心对光阴逝去的复杂情感。还有“粉饰”与“风雨摧”,在意境上也对比强烈,前者要粉饰妆扮,后者要风雨摧毁。“苍苍暮时情”与“悠悠少年心”句何其优美,苍苍与悠悠、暮与少、时与年、情与心,在词性和含义上皆成对比。暮时情与少年心这样的语句,既是驾驭语言的技巧,也是典型的诗语。许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诗语信手拈来。第三首的“岁月如刀”和第四首的“人生岁月太匆匆”,以高度凝练的词语囊括了对时光流逝的多少无奈和感慨,情感张力非常大。 三、追求生动美感。这里首先要说两句诗美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格律诗且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主流?一句话:为了美!你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布局和谐,平仄有致,声韵爽朗,这多么美啊!的确美。但一定要明白这不是不可更改的绝对的美、无任何瑕疵的美,更不是诗的形式唯一的美,正因为如此,古人也在探索对其改进和补救,格律诗才有拗救变通之说。
据说许峰老师从开始创作诗时就没有囿于严格的格律要求,而是大胆探索和创新,吸收古典格律诗形式基本的美的元素,如整齐的句式,大致的押韵,适当的平仄,朗朗上口的韵味等,坚持绝不因形害意,不刻板教条,一切以传情达意为是,这是何等的勇气和创见!作者多年来身体力行诗美的创新,且成绩斐然,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者深谙诗的致美之道,善于进行意境营造。四首诗通过自然意象,比如“青丝”“染霜”“风雨”“岁月如刀”等来营造意境。其“淡看人生百千味”句,是超然心境的展示;“笛吹一曲效牧童”句,是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从“愁乐场”到“省得悲秋”,展现了从感慨到释然的情感变化;从“粉饰”到“世人嗤”,揭示了对外在修饰的反思;从“暮时情”到“少年心”,表达了对青春与初心的坚守;从“岁月匆匆”到“荣辱随风”,体现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这些都是作者在精心营造意境,从而达到了深刻而充分地表达情感的目的:四首诗依次表达了对韶华老去的无奈,对染发妆扮的徒劳,对青春流逝的慨叹,对人生短促的感悟。
读者喜欢某首诗,最根本的首先是这首诗的情感打动了他,其次还得到了某种哲思的启迪,从而一种愉悦感、获得感油然而生,这才使他们认为该诗很不错!《染发随感》不仅在生动的意境情感这种诗的内在美上打动了人,而且给读者以人生哲思的启迪:比如,“淡看人生百千味”展现了超然的人生态度;“不坠青云归本真”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守;“荣辱随风去”则体现了处世豁达、淡泊的胸襟。 总之《染发随感》以“染发”为由头,进行多维思考、多层发掘和提炼主题,通过对岁月流逝、人生沧桑和处世认识的咏叹,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深刻思考与达观态度。组诗意象生动,意蕴优美,语言凝练,情感浓郁,哲思丰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还要再说一句,这里归纳的几个特点仅仅是我的粗浅认识,不尽得当,诚望见到同好方家能有更全面精辟的评析大作。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诗集《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诗集《四季如歌》、诗论《许峰诗论》七本书。 孙德江,网名:德音如江,陕西宝鸡人,常居西安或南京。1972年应征入伍,2014年军队退休。近年有5部格律诗集出版,在微刊发布诗词千余首,多次获诗赛奖励。现为中华诗词学会、郑州诗词学会、南京横塘春风诗社、军旅“铁血狮群”诗社会员。主编:洪新爱
组稿、制作:放飞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个别图片由放飞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