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十三)
☆岁月静好,南沈灶的序曲
文/王平
1957年的轻风,温柔地拂过南沈灶的田野,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心灵的港湾。供销社赠予我们一座由茅草、芦柴和泥巴编织的三房一厨小屋,虽简陋却满载家的温暖。家人口众多,我和六姨栖息在邻近的集体商业用房内,那是一间专为商业从业者准备的单人宿舍。废品收购点旁,两排相似的房屋见证了供销社职工及其家人的生活点滴。
1958年的喜悦总是不期而至,我妈迎来了四弟小祥的诞生,为这个小家增添了更多的欢笑与希望。与此同时,南沈灶迎来了交通的新篇章——东台至南沈灶的公路通车了!那是由解放牌大卡车改装的柴油车,车身墨蓝,车厢覆盖着油帆布,内部则是木板搭建的简易座椅。乘客们或坐或站,紧紧抓着帆布棚下的铁管,外婆乘这种汽车从台城到南沈灶来探视我们。这段略带颠簸的旅程,却也充满了希望与温馨。
外婆和六姨及我相聚数月后,还乘那种晃晃荡荡的老爷汽车返回台城。我难过了很长时间,不思茶饭想念外婆。新学期的序曲悄然响起。南沈灶中小学矗立于东隅之北,引领我们穿越南沈灶大桥。这座桥虽不宽阔,却以它独有的风姿横跨在溪流之上,桥面铺陈着刺槐长条木板,间隙错落,宛如时间的印记。每当水牛拉着那两轮古朴的轱辘车缓缓过桥,桥面便随着水牛沉稳的步伐轻轻颤动,悠悠晃晃,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
学校的记忆虽简陋至极,但那位老师用温暖的手教会了我们最初的文字与数字的奥秘。在这片充满乡土气息的土地上,知识与梦想悄然萌芽。那年春汎南沈灶发大水,通往学校的木桥被洪水冲垮,我家和六姨的住房也洪水泛滥。各类木桶木盘子全泘在水面上晃荡,我蜷缩在床不敢动弹。两天后天放晴,洪水退去,地上一片狼藉。由于桥垮了无法上学,我们成了一帮野小子放荡不羁。在孩群中我是老大且力气也大,天天打架闹事揍他们一顿鼻青脸肿。孩子的也不敢多说什么,我爸是他爸妈的领导,故而引起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不满。凡参加打架都被他们怒责。这段时光共同谱写着南沈灶的温馨记忆。
南沈灶遗梦的初春,我随父母迁居至此。那条褪色的官道如同一条历史的纽带,勾勒出苏北平原的轮廓。父亲背上的青筋在厚重的棉袄下隐约可见,宛如田垄间被严寒冻僵的灌溉渠,彰显出他内心的坚韧与辛劳。盐灶废墟之上,“公私合营”的褪色标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母亲在废弃的灶房内发现半截陶埙,轻吹之下惊动了梁间栖息的家燕。
南沈灶赶集之日尤为难忘:跛脚货郎的玻璃柜内花糖与烧饼紧紧相依;青砖青瓦的供销合作社营业门店里女会计正拨弄算盘;黄土纷飞的土路是南沈灶的街;公社食堂黄昏时蒸汽携带着榆钱馍的甜腥气息袅袅升起;晒盐场的水牛被套上胶皮轭浑浊的泪珠滴落在卤池中结晶成菱形的盐花……那些日子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沉淀了岁月的美好与哀愁。南沈灶的记忆如同那卤池中的盐花虽已结晶成过往却依旧在心中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王平:一位散文海洋中的掌舵者,在“蓝月亮诗刊”的璀璨星穹下绽放,编织了逾300篇光华熠熠的文章。诸如《墨色行吟》的悠然漫步,《月夜书怀》的静谧低语,《雨夜琴韵》的悠扬旋律,以及自传《童年》的纯真篇章,这些作品犹如星辰点点,照亮了文学的天际。同时,他也是顶端、网易、今日头条【朵朵文学】等平台的特约作家,以独特的文学之光,点缀着专栏的夜空。自1973年高中学府门扉轻合,踏上了东台县林场知青之旅,那是一段以笔为舟,墨海行舟的年月。在那段岁月里,以《知青》为舵,探索青春与时代的洪流,不料这部作品因历史波澜,被公安机关注目审阅,自此散落时光深处,未再归还。直至2011年金秋,退休生活重启笔端,在“蓝月亮导师笔下的世界”重新落墨,寻回往昔文思。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