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润利
外婆说她一辈子很贫穷,从来没有沾过金银首饰的边。但是,我从小跟着外婆,知根知底,我知道外婆有几件经常不离手头的"宝贝”。起码是″国宝”级的宝贝。外婆不只是在家里抓挖它,到了山里地里劳动休息时也要使用它。外婆的这第一件宝贝叫“砣(揬tu)”。砣是一种很古老的家用劳动工具。它的构造是:在一个巴掌大小的木头圆饼中间钻个洞,把一根类似于筷子的木棍的一头插进圆心的洞里,固定牢靠。这个劳动工具就这么简单。它是陕北农民家里用来捻羊毛线的。相当于简单方便的纺车。
我的印象,农村的老爷爷们冬天晒太阳时总是身穿羊皮袄,脚蹬毡窝子,脖子上挂个旱烟锅子,手里提个捻毛线的砣脑子(砣)。老奶奶们也是砣脑子不离手,白天晚上的捻线线。孩子们的毛衣毛裤毛帽子毛袜子毛手套,都是靠这劳动工具捻出来的毛线线织的。据科学考证,砣这种劳动工具产生于我国北方的原始社会。长期以来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家庭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外婆家的砣看上去古香古色很古老,像一根筷子头上扎了一个刚出锅的小油饼,但年代并不久远。外婆回忆那是外爷给孩子们做慢牛(陀螺)时一起做的。我估计了一下,大概是民国年间的文物。
我说"砣"是外婆捻毛线的劳动工具,是外婆家的一件宝贝。你可能会说,以前,陕北农村妇女的人生不是绕着锅台转,绕着纺车转,纺车才是她们一生拥有的宝贝吗?是的,纺车,织布机对外婆来说,那的确是宝中之宝,而且早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之前,外婆的纺车和外婆家的纺车为陕北红军游击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纺车是纺车,砣是砣。就日常生活而言,纺车不能携带,搬动不方便。砣携带方便,家里,庄院里,田间地头,开会赶集都能带,非常便捷。所以砣的使用更广泛。

外婆用砣捻的毛线分为两种:一种是绵羊毛线,绵羊毛的颜色是纯自然的白色。织的毛衣,围巾都很漂亮。用竹签操作就行了,方便简单,农村家庭男女老少都会干这个活。还有一种是山羊毛,山羊的一生有三件宝,一是羊肉,那地方的山羊肉特别好吃。二是羊绒,榆林毛毯的原材料。三是羊皮。山羊毛不能织毛衣手套这类东西,只能用来擀毛毡。还有就是捻成毛线,织毛口袋。
外婆用砣把一些山羊毛捻成粗粗的毛线。再用拔吊儿(一种原始的家用劳动工具,很像弓箭搭在一起)把双股毛线合在一起。这样,毛线很结实。然后从邻居家借来织毛口的机器,那个机子很简单,像躺椅似的一个木头架子,绷几根牛皮筋做的绳子,还有长条木板和几根棍子横着放在上面。把山羊毛线分成经线和纬线,挂到机子上是经线。操作也比较简单,跟陕北农村古老的织布机的操作原理类似。织出的羊毛布像厚厚的毛毯似的。我帮外婆把“毛毯”布抱到炕上。外婆用特大号的钩针,引着结实的毛线,把两片同样大小的毛毯缝纫一起。一条山羊毛口袋就做好了。这个口袋也是外婆家的一件宝物。大量的灰土粪(农家肥),要运送到地里,靠人担太费力了。把肥料装在口袋里,两个人把装满肥料的口袋抬到驴背上,送到地里。再把地里收拾好的粮食或者土豆萝卜,装在口袋里让驴驮回来。在山里劳动,带一条山羊毛口袋,能当坐垫坐,躺下时能当毡子一样铺上,遇到雨雪天气,可以当雨衣,干完农活,捋树叶挖野菜拔猪草,要用口袋装,它能排上用场。所以在我的帮助下外婆亲手做的那一条山羊毛口袋简直是一条魔法口袋,是一件宝物。
记得一段时间外婆和几个老奶奶给生产队养蚕,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也上手,我的任务是到脑头原摘桑叶,那地方孤荒有鬼,婆姨娃娃们不愿去,桑叶比较丰富,容易摘。我小时因为人又笨又傻,啥都不怕,背着我心爱的山羊毛口袋就去摘桑叶。到了地里发现桑叶上有水,得待桑叶上水干了,头天晚上飘过几点雨。于是我摘了点桑杏边吃边躺在桑树下,遥望浮云满天的太空世界,回忆着"看云识天气"的文章。躺下才觉得地上潮湿,有点凉。于是把我自己装进毛口袋里,躺下。正在我迷糊着,突然听见从"脑头原怪石"方向传来妇女说话的声音。紧接着鸦雀无声,我想爬起来看个究竟,突然听她们喊:“哎呀,有鬼,快跑”。她们边跑,边说,一个说:“是鬼”。一个说:“是个巨大的毛虫”。一个说:“肯定是鬼!”她们跑远了。声音消失。一个家伙跑的把筐子都掉了。这里必须解释一下,“脑头原怪石”的传说。
这块石头有大衣柜那么大,很厚,火焰色,阳光下望去,很像一个摆在那里的奶油巧克力冰棍。在脑头原中间一个略微下沉的小坑凹地带。人们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天睁眼,天空中一片火光,一声巨响后,这块巨石带着火光从天而降,落在了脑头原,地上砸了个大坑。由于它从天上来,人们从来不敢碰它。但是时间长了,人们把发生在脑头原的许多人命关天的事,一些离奇古怪,甚至恐怖的事都归罪或归功于这块怪石。例如,有人在脑头原被狼咬了一口,半个脸没有了,自然是怪罪那块石头;游击队用坟墓供桌的石头把国民党民团团长拍死在那附近,也归功于那块石头;这一次我钻进山羊毛口袋睡觉,无意中吓跑了来偷摘桑叶的几个邻村妇女,自然也归功于怪石了。

“捣蒜泊则”是外婆家更古老的一件宝贝。说它古老,不是说外婆家用的这个石器本身有多么古老。外婆家里现用的这个“捣蒜泊则”据外婆说可能才传了几代人。本文说它古老是这个宝贝竟然和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的同类石器很相似。而且使用方式也没有多大差别。“捣蒜泊则"的形状如切好的半个大西瓜。在这么一个石头蛋子切面的中间挖凿出一个坑洞,坑洞大小如同一个茶杯。和坑洞配套的是一个石头锤子,也叫“捣蒜锤子”。外婆家的这个石头锤子是我到黄河边的沙滩里拣选来的,原来那个坏了。“捣蒜锤子”很像一个长条的小西葫芦。“捣蒜泊则”的底座是个小一点的切面,保证其平稳。
那一年,我到西安出差,顺边看个乡党。几个乡党聚会一起,中午在乡党家里,乡党媳妇就是我们村女客。娘家人来了,待如上宾。羊肉饺子包了几大盘子,准备蒜泥的时候,几个人都上手剥好蒜,切成片,放在碗里,放上盐,拿着小擀面仗在碗里捣蒜泥,很不应手,担心把碗捣坏了。于是大家的话题不由自主的来到了“捣蒜泊则捣蒜锤子”上。女主人边往上端饺子,边说:“现在家里电视冰箱都有,就是没个捣蒜泊则。熬点稀饭,煮饭的钱钱也是把白黑豆泡软了,用擀面仗擀的,觉得怪怪的,有个捣蒜泊子的话,应手一些”。我立刻应承,下次给她们家拿一个来。另一个乡党说:“绥德县有专门卖这石器的”。女主人说:“哎呀,还是咱老家,谁家里不用了的拿一个现成就能用”。由此,大家说开了。一个说这东西已成文物了。另一个说,不能这么说。那个问,应该怎说?回答是:只能说这玩艺是从古代的石器时代用到现在。男主人乡党说:“我看这玩艺是石磨石碾子的先祖”。大家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我的结论是: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捣蒜泊则”的确是普通百姓家中一件宝物!
谈到它的用途,大家各有说词:除了捣蒜,还用来捣药,捣调料面,捣各种杂粮。记得我在外婆家的时候,这个古老的石器,是我的日常劳动工具。捣蒜,捣盐,捣花椒,捣辣椒,捣芝麻,捣沙蒿。这些活都是我用“捣蒜泊则”完成。但有一点,凡是外婆让我捣这些调料或者杂粮,肯定有好饭吃,所以,我干活的积极性可高哩。有一次,外婆让我捣荞麦面,中午外婆用我捣的荞麦面做了两碗荞麦凉粉,那个香啊,至今让人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