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结英 编辑/谦坤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3月26日,龙莆尧先生来到黄埔老年大学文学班授课,讲述了他母亲,谍报战线抗日战士徐佩珩的抗战事迹。她“潜伏”夏园东湾村,提供情报破坏日军在黄埔建机场等惊险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也让我们萌生了探寻她战斗足迹的念头。
英雄妈妈名叫徐佩珩,1919年10月出生于今黄埔区穗东街夏园村。1937年从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后,正值日军轰炸广州。次年夏天,她毅然考入广州市政府主办的"在营模范团妇女连",接受军事训练成为一名女兵。1942年秋,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她担任军令部无线总台第15分台台长,与助手龙学湖假扮夫妻,携带电台突破日军封锁,夏园村旁的东湾村(今黄埔区穗东街夏园)潜伏下来。化名"翠萍",建立代号"赤坚"的秘密电台,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4月4日清明节的下午,我和老师刘兰玲相约踏上寻访之路。从夏园村第二个牌坊开始,沿着大池塘一路询问一边走。起初见人就问,十多个人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员,对我们的询问茫然不知。我们调整思路后,专找本地人打听,连问六、七个人本地人都是摇头表示不知道,我们只好又自己拐入小巷继续碰运气,结果同样毫无收获。
在东湾村漫无目的地转悠时,每见到老旧房屋就快步上前查看。直到遇见一位七旬多的老婆婆,她模糊记得说:"好像是在东湾街的小巷里,我都记不清楚了,你们自己去找找,再问问其他人”。我们喜出望外按照她的指引赶去,却发现那里都是新建的几层高水泥房。绕完整条东湾街两次无果后回头走时,有人告诉我们在大池塘那边看看,应该就在那里附近。我们按照她所说,沿着小巷重新回到了刚来时的地方大池塘边,老师再次上前问街口小商店的老板娘。
正当询问店主时,一位带着小女孩的后生仔主动搭话问我们有什么事。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这位热心青年骑电动车,带着我们前往目的地。途中他谈起学生时代听老师讲过这段历史。因为有事忙,他提前离开。后来他还不忘发信息询问我们是否需要进一步帮助,这份温暖让我们看到东湾村的朴实。
终于看到那间小瓦房,房子不大,可惜木门紧闭,房子陈旧,一座不起眼的小瓦房,门前有个入户花园,旁边还建了一间简易的杂物房,杂物房门也是紧闭的,屋檐上有些蜘蛛网,看样子已经很久没人住过了。可惜我们迟来了好几年,她老人家已经离开了人世。我们高兴之余心中充满哀思,想当年,这位伟大的女性,就在这个地方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战的胜利,在这间小房子里,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智斗勇,挫败了日本鬼子想在珠江村建机场的特大阴谋,还有无数的情报从这间小房子发送到抗战指挥部,为抗战胜利立下战功。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给徐佩珩颁发了纪念章。
一阵微凉的风从小巷口吹过,门前遗留的一些旧物件发出阵阵声响,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发报机"滴滴滴"的频繁密码声,还有那根挂着天线的长长晒衣竿正在配合她一起战斗的情景就在眼前......
徐妈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回忆录《逝水留痕》记录了她经历过的艰辛谍战风云,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次寻访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英雄的事迹不该被遗忘,而传承记忆的火种,就藏在普通人的善意之中。
我们离开时转身深深地对着小瓦房鞠躬,表达对徐妈妈的敬仰与思念。走出夏园村,暮春的木棉花仍在绽放,像火焰一样燃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