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传奇——走访广州最美退役军人王新元
文/谦坤 视频/万鹏老师
旗山书院的偶遇,让我重新审视中国军人的卓越——他们不仅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立下赫赫功勋,竟也能以指尖拈起花针,在方寸锦绣间续写传奇。
暮春四月,烟雨氤氲。带着探寻的思绪,我带抗战老兵周航丽班长驱车直奔白鹅潭。青砖小径蜿蜒入巷,钢琴厂深处绿荫掩映,红墙斑驳间似有往昔琴声流淌。转过回廊,忽见"广绣"二字如惊鸿掠影,鎏金匾额在斜阳下泛着温润光泽。顾不得礼数周全,我们径直步入殿堂询问战友所在。恰在此时,一位身着中山装的"少年"踏光而来——金丝刺绣帽檐微扬,眉目间英气灼灼,正是新元战友。
一身浩然气,
满室锦绣辉。
谈笑生珠玉,
俯仰见精微。
新针绣锦承绝艺,
元甲披红耀战功。
最美军人护花城,
优才弘雅誉千秋。
细观壁上佳作,绝非寻常工艺品可比:孔雀尾羽间暗藏《山海经》异兽纹样,牡丹层叠处隐现敦煌藻井图腾。每幅绣品皆如展开的时光卷轴,针脚里蛰伏着千年文明密码,丝线中缠绕着亘古传说。
步入工作室,恍若踏入时空交错的秘境。几十台古琴静立如仪,每位琴前皆端坐着素衣绣娘。纤指翻飞似蝶舞,银针起落如弦振——《黄河》的雄浑涛声在缎面上奔涌,《牧童短笛》的田园牧歌随丝线流转,《百鸟朝凤》的喧啾啼鸣穿透绸缎,《彩云追月》的缱绻情思晕染轻纱。这是指尖与琴键的共鸣,是丝线与音符的共舞,更是五千年文明长河激荡出的璀璨浪花。
思接千载,神驰八荒。古人的智慧在经纬间苏醒,今人的匠心于方寸中涅槃。华夏文明的星河在此处倾泻,化作绣绷上永不褪色的春秋。
惜别时分,斜阳将鎏金匾额染作琥珀色。与周航丽班长驾传祺穿行花城,赶赴下一场与祖国花朵的约定。车轮碾过满地木棉,恰似当年峥嵘岁月里,那些永不凋零的英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