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肖生克的救赎》 十六七岁的少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眼前似乎只有一条被千万人踏平的道路: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这条路上挤满了焦虑的家长、疲惫的学生和不断刷新的分数线,仿佛人生的全部意义都压缩在一张单薄的成绩单上。然而人生是旷野的,当我们抬头望向更远的地方,便会发现人生的可能性是不可估量的,少年们的未来,不应该被囚禁在如此狭窄的轨道上。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真正活出生命光彩的人,往往都是敢于偏离既定轨道的勇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官职,却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以诗酒为伴,在盛唐的天空下留下了最浪漫的足迹。这些灵魂拒绝被世俗的框架所束缚,他们在人生的旷野上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十六七岁的我们,为何要在生命最富有可能性的年龄,就急不可待地为自己套上枷锁?古人尚且懂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但今天的我们更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遵循既定的道路,而在于发现属于自己的方向。 当代社会为年轻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元选择。互联网时代,一位高中生可以成为编辑天才,开发出改变人们生活的应用;短视频平台上,少年的歌声能跨越山海,触动万千心灵;电竞赛场上,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将国旗带到各地,为国争光。这些都告诉我们:成绩没有标准答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批量生产相同型号的“产品”,而是帮助每个人发现并发展自己的独特天资。在这个意义上,人生的旷野上本就有无数条通往幸福与成就的路径,我们何必挤在同一条狭窄的小路上?
面对未来,少年们需要的是培养在旷野中辨别方向,而非盲目追逐他人的足迹。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发现我们自己的热爱和天赋所在。其次要有勇气和尝试去探索的精神,不要被一时的失败打败。爱迪生发明电灯前经历了上千次的失败,但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千次不行的方法。”最后,我们要建立多元的价值观,认识到分数之外的广阔天地。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这片森林,就是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人生旷野。当我们放下对单一成功标志的执念,便能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或许在实验室里破解自然奥秘,或者是在田间地头培养新的作物品种,或许是在用文字、音符或色彩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这些道路同样光荣,同样值得尊重。
站在青春的门槛上眺望,人生的旷野无边无际,风吹过原野上,带来远方的气息。十六七岁的我们,应该感受这种清新气息,向着理想的彼岸,一路前行!
钟声点评:
纵观作者的几篇作文,感觉作者真的长大了,思维和理念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并将自己的想法结构成文。在行文时能够引经据典、举一反三,以古今中外名家名言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行文过程中,文字表述流畅,通俗易懂,结构水到渠成,组织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值得赞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