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晓
夜将雨水淬炼成霜
织成一张倒春寒的网
桃花一夜褪了红妆
在风里写下六角诗行
体温表在子夜骤降
数字跌进冬的深巷
有人将短袖换上棉衣称重量
老农的皱纹里露出笑的春光
雪片把月光敲成银铛
落在未醒的田埂上
麦苗用冻青的指节
叩响地底的窖藏的酒酿
呵出的雾凝成屋檐下的白芒
而冻土正酝酿着热浪
雪被下万物悄然舒展翅膀
等待四月来拆封春光
夕阳颂
彭 晓
夫夕阳者,日之暮也,而辉光不减;老者矣,岁之终也,而逸趣犹酣。观夫苍穹浩瀚,红日西斜,霞光万道,映照大地山川,绚丽而壮观。此乃夕阳之景,亦喻人生之秋,虽至暮年,异彩犹焕。
昔人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诚哉斯言!老者之秋,非凋零之愁,乃收获之欢。岁月悠悠,风雨兼程,历经沧桑,心志愈坚。如夕阳之垂暮,犹自照耀山川,温暖万物,其情其景,可叹可赞!
老有老之悠闲,如闲云野鹤,翱翔在天。朝起而观日出,暮归而赏霞灿。或漫步于林荫小道,听鸟语于花间;或静坐于溪边石上,看流水潺潺,心无旁骛,自得怡然。此乃老者之乐,悠然天地间,无拘无束,逍遥闲散。
老有老之自在,如松之傲霜,竹之凌寒。虽年华老去,而神清体健。或挥毫泼墨,写字画画,笔墨间流露出岁月之积淀,意境深远;或吟诗作对,抚琴弄弦,音韵中蕴含着人生之感悟,意趣盎然。此乃老者之才,才情横溢,韵味无限。
亦有老者,打牌下棋,乐在其间。棋盘之上,斗智斗勇,或蹙眉沉思,或击掌感叹,胜负之间,人生百态尽显。又有运动健身者,步履轻盈,身姿矫健,沐浴着夕阳余晖,享受着心身康健。此乃老者之趣,趣在参与,乐在舒坦。
更有品茶观书者,一壶好茶,一卷好书,左右相伴。茶香袅袅,书香绵绵,心境澄明,物我不相干。或邀三两知己,共话桑麻,谈笑风生间,情意皆投缘。此乃老者之情,情深意重,温馨满满。
至于含饴弄孙,相随老伴者,更是人生之美谈。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欢;老伴相依,情深意笃,守候幸福晚年。此乃老者之福,福泽绵长,温馨甘甜。
夕阳虽暮,余晖犹自灿烂;老者虽衰,壮心犹如当年。愿天下老者皆如夕阳绚烂,老有所为,老有所欢。谨赋此文,以颂夕阳之辉壮美,赞老者之志弥坚。愿岁月静好,夕阳无限!
《夕阳颂》赏析
童 灵
《夕阳颂》是彭晓先生以夕阳为喻,颂扬老年人生活的一篇优美赋作。此赋不仅描绘了夕阳的壮丽景色,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年人丰富多彩、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开篇即点明夕阳与老年人生的相似之处,通过夕阳的辉光不减,比喻老年人虽至暮年但异彩犹焕。这种巧妙的比喻不仅使文章主题鲜明,更赋予了深刻的寓意,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老年人生活的美好与坚韧。
赋文通过描绘老年人生活的悠闲、自在、才情横溢、趣味盎然以及家庭和睦等场景,表达了对老年人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读来令人动容。特别是“含饴弄孙,相随老伴者,更是人生之美谈”一句,更是将老年人生活的幸福与温馨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从夕阳的壮丽景色入手,逐步过渡到老年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层次清晰,结构紧凑。无论是老年人的悠闲自在、才情横溢,还是趣味盎然、情深意重,都通过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夕阳颂》的语言优美流畅,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该赋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夕阳的描写到老年人生活的赞美,再到对老年人生活的祝愿,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严谨的结构不仅使得条理清晰,更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夕阳颂》不仅是一篇赞美老年人生活的赋作,更是一篇引人深思的佳作。作者通过描绘夕阳的壮丽景色和老年人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这种深远的意境使得文章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哲理。
总而言之,《夕阳颂》是一篇主题鲜明、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形式优美的佳作。作者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将夕阳的壮丽景色与老年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同时,其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愿天下老者皆如夕阳绚烂,老有所为,老有所欢,这正是《夕阳颂》所传递的美好祝愿。
清 明
彭 晓
雨在碑林敲响青铜的轻响
杏花攥紧满袖未及低语的风霜
柳枝抽长,蘸着寒食的墨汁
把年轮刻进泥土的脊梁
松针缝补苔藓褪色的衣裳
供果在瓷碟里酿出陈年的月光
有人用额头拓印碑文的沟壑
直到膝盖烙下青铜的纹样
风过麦田掀起透明的波浪
政令如春风化开冻土深壤
而折断的柳笛仍在吹奏
那些深埋地下的青铜乐章
青铜编钟上的生命密码
——评《清明》的多重时空对话
童灵
彭晓先生这首《清明》,如青铜编钟般在时空深处震荡,诗人以意象为槌,叩响文明的三重回音壁。我们仿佛看见雨珠在碑林跳跃,化作青铜器的铭文,将三千年前的祭祀烟火折射进现代人的瞳孔。
第一节的"雨"是贯通天地的灵媒,"杏花"攥紧的风霜凝结成寒食节的冰晶。柳枝以墨汁为针,在泥土的经纬上刺绣年轮,这个极具东方美学的意象,既是对"清明柳"民俗的现代化转译,又暗合《周礼》中"植木以表春"的古老仪轨。当"青铜的轻响"与"泥土的脊梁"相遇,金属的冷峻与土地的温厚在诗意中熔铸成文明的合金。
第二节的宗祠空间布满时光褶皱:松针成为修补记忆的银针,供果在瓷碟里发酵出月光酒。那个跪拜的身影,用血肉之躯拓印碑文的沟壑,直到膝盖烙下青铜纹样。这种身体与石质的互文,让人想起《礼记》"刻石纪号"的仪式,而"纹样"的现代性表述,又使传统祭祖习俗获得当代艺术转译。
第三节的政治隐喻如春风化雨,政令不再是冰冷的文书,而是解冻深壤的暖流。折断的柳笛仍在吹奏,这个意象充满悖论美学——被折断的乐器反而产生更持久的共鸣,恰似受压迫的文明往往迸发更璀璨的火光。地下的青铜乐章,既是对曾侯乙编钟的遥远呼应,又暗喻着未被书写的民间历史正在地层深处共鸣。
全诗押"ang"韵,形成青铜般的共鸣腔,长短句的节奏如祭祀时的舞步。在意象经营上,诗人构建了三重对话:雨与碑林的自然对话,膝盖与碑文的血肉对话,政令与柳笛的古今对话。这些对话最终凝结成青铜乐章,在清明的时空节点上,完成对生命轮回、文化基因与政治文明的立体勘探。
你长眠,我长念
——清明说给妈听的话
彭 晓
清明第二天,春风送暖,
携着你的孙和我的孙,来到你墓前。
妈呀,你走得太过匆忙,
十一岁的我,懵懂着将离别吞咽。
坐夜的烛火,摇曳着悲伤的鼓点,
我竟跟着唱起语录歌,一遍遍。
次日出殡,我捧着遗像,
泪水啊,才如决堤般冲出河沿。
而今,我年近古稀,鬓已霜染,
岁月,在脸上刻下沧桑的纹线。
半个多世纪的思念啊,
在心底疯狂生长,如春天的藤蔓。
我重重跪在您坟前,
带着孝意,将纸钱点燃。
缕缕香烟随风袅袅飘散,
捎去对你的怀想和无尽怀念。
坟前的板栗树啊,
又抽出了新芽,嫩绿片片。
溪畔的慈竹已蔚然成林,
仿佛是你温柔目光在顾盼。
三舅说,墓地似白蛇下山,
蛇头上不能立碑压着上仙。
于是,年年来为你除草,添香,
念想深藏心底,从未消散。
几年后,坟茔或许会被深掩,
你孙子说,要把奶奶迁一迁。
爷爷捐了遗体,不便祭扫缅怀,
总得给后辈留个寻根的家园。
前传后教,祖德在血脉里绵延,
就像山间溪流潺潺不断。
妈呀,你在那边是否安然?
我在这头,把你日夜思念。
愿清风,捎去我的眷恋,
愿丽日,照亮你梦的港湾。
你长眠,我长念,
这份爱,如星辰,永恒璀璨。
[个人简介] 彭晓,笔名东尧,男,1957年生,重庆开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重庆诗词学会、重庆楹联学会理事,开州诗书画院院士。著有《诗风联韵》。作品入编多部大型典籍,多次荣获各种奖励及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