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平 道 乐 独 具 一 格
文/刘孟领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1800多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涛荡涤着历史长河中的腐朽渣滓,起义虽败但其经久不衰的“太平道乐”依然熠熠生辉,震古烁今,独具一格,无怪乎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之所以黄巾起义有这么大威力,是因为黄巾军领袖张角使用了威力无比的太平道教神秘方法,把人人平等的思想编成经文,让徒众吟诵,唤醒了华夏八大州数十万教徒义无反顾的围攻东汉王朝,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道 乐 来 源
太平道乐亦称太平古乐,渊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至今广泛流传于邢台市东部的巨鹿、广宗、平乡一带。太平道乐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太平经》。《太平经》脱胎于西汉时期齐人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太平经》的内容,宣称在天上有鬼神监视人们的行为,并据人们行为的善恶来增加或减少其寿命,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
黄巾起义领袖张角,以教主的身份来布道。他头顶九阳莲花巾,外罩蓝黑道袍,内着洁白衬衣,腿缠雪带玉袜,脚蹬莲花云靴,取意水中莲花冰清玉洁,他手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以符水饮之,病或治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不信道。《三国志.张鲁传》曾有记载。
张角把人人平等的思想及对黄帝、老子的祈祷变成经文,让徒众吟诵,先后加入打击和吹管乐器予以伴奏,增强了诵经的节奏感和感染力,这便是太平道乐的雏形。因为太平道乐的宗旨,顺乎民心,深得民意。很快,在公元172年至184年十余年间,徒众达几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荊、扬、兖、豫八州。184年3月5日,张角于他所在的河北省巨鹿县闫疃乡黄家屯村点将台宣告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起义中大批太平道的骨干分子牺牲,其组织无形解体,残余的信徒大都融入张修创建的五斗米道中,繁衍生活。
道 乐 文 化
在黄巾军传道过程中形成的 太平道乐,是太平道活动中的“道场音乐”。道乐曲调粗犷雄浑、古朴激昂,旋律气氛壮严,氛围肃穆,多导引修持徒众专心入静,进入清虚之境。邢台一带的道乐,地域特色鲜明,以方言语调发言,使然声腔韵调具有当地气质。1800多年来,这一音乐随着时间推移,虽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由经乐和器乐组成的完整的太平道乐体系,但武装起义的韵律特色不变。
在太平道乐演奏时,分静乐和动乐。静乐在表演时,演员或坐或立;而动乐,是边演奏边行进,所以又叫做道舞。道舞的音乐效果和舞蹈效果相得益彰,其形式有"剪子股"、“三盏灯”、“十字梅花”、“龙摆尾”、“芝麻开花”等,这些来自儒家的阴阳五行道教信仰,可单独表演,也可连贯表演,人数可多可少,至少9人,多则30多人,但必须是单数。
道乐表演乐器,主要有莲花形状的“笙”、莲藕形状的“管”、荷叶形状的“云锣”、带柄莲叶形状的“铛子”,还有笛、箫、坛鼓、饶、钗、磬等。
乐器制作,多为自制。他们坚持用天然的材料手工制作,这与道人崇尚自然的观念一脉相承。制作“管子”,用当地老红枣木,手工削圆取段儿,用手拉钻打眼儿、烫孔,绕筒镂刻不间断花纹,用液态锡灌注镂空处,既美观又防止断裂。“笙”的工艺较为复杂,一般由乐器作坊制作,要经过选竹、开孔、调音等等,很是讲究。
平道乐的曲牌共181首。其中伴弦曲牌48首,乐器曲牌41首,打击乐曲牌45首,失传47首,。流传下来的曲谱主要有《太平十八番》、《朝天子》、《经堂乐》、《玉芙蓉》等。
道 乐 承 传
太平道教音乐,汲取和糅合了古代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的曲调演奏方法,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地方性,既渲染宗教,又娱乐群众,既不同于南方的道乐“正一韵”,又不同于北方道乐的“全真韵”,在全国独具一格,以稀有夺人。
太平道乐的传承,主要靠师傅的口传心授,手抄本太平道乐工尺谱也辗转传世至今。由于工尺谱只记写了旋律的音高关系,没有时值和强弱拍的划分标记,故只能靠师傅口传。
现如今,太平道乐主要在打醮、祭祀、寿诞和民间庆典时演奏,深受群众喜爱。
道乐音乐班,除在本地打醮外,还应邀去其他地方举办打醮活动。打醮法事,主要在农闲或春节前后举行。现在的道乐班,村民自愿组织起来推举德高望重、有组织能力者为“会首”,搭起醮篷,请穿着道士服装的队员打醮。打醮的程式模仿以前的规定进行一一开坛、上坛、化坛、净坛,请神师拜神、送神、拜忏,上香、进灯、迎銮,上表、宣意、大赞、小赞、祝寿、祭祖,祭厨、祭龙兵,跑五方、落坛、封坛等,并据各仪规的不同功能与不同情绪进行演奏。各仪规程式之间都有打击乐相互连接,互相衬托,人声笑声音乐声连绵不绝,极富特色。
太平道乐已经传承1800多年,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所谓——
【太】平道乐古朴韵,
【平】安为天和民心
【道】教行善做好事,
【乐】伴众徒翻昏君。
【独】具匠心生祥光,
【具】形瑞气贯州神。
【一】枝独秀传天下,
【格】物致知震乾坤。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联系电话:15369933750(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