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渡Porcelain Passage
文/黄建全
那一天,当“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东溪窑做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必将让我们南靖倍感荣耀与自豪。在这片土地上,早已屹立着“福建土楼”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丰碑,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的加入,更将为南靖的文化版图增添一抹青绿。一个县域内同时拥有两处世界遗产点,实属罕见,这不仅彰显了南靖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映射出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光芒。东溪窑的窑火与土楼的夯土,交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文明画卷,诉说着南靖在历史长河中的非凡地位。窑火闪耀,夯土厚重,二者相映成趣,仿佛在时光的际遇中低语,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传奇与荣光。
在文化的灿烂星河里,总有一些名字,像一盏明灯,照亮一段历史,唤醒一段记忆。东溪窑,这个承载着千年窑火与文明密码的名字,如今在申遗的光环映照下,正等待着一次全新的艺术诠释。而为这样一场大型演艺节目命名,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憧憬。魂之所在,意义非凡。于是,陷入了对名称的构思之中,试图从东溪窑的窑火、瓷韵、山河与文明中,寻找到一个既大气磅礴又诗意盎然的名字。
东溪窑的窑火,从唐宋燃起,跨越千年,至今韵味犹存。这窑火,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明的星火。因此,想到了《东溪窑·千年星火》。这个名字,像一首史诗的开篇,将窑火比做文明的启蒙之光,照亮了历史的深邃与未来的辽阔。情景朦胧,瓷片在荧光里飞舞,千年的星火似乎在这一刻被悄然唤醒。然而,星火虽美,却略显抽象迷离,名称也稍长。继而,又想到了《窑火涅槃》。涅槃,是毁灭与重生的轮回,是文明在时间中的淬炼。东溪窑的申遗,不正是一次文化的涅槃?窑火熊熊燃烧,瓷器在火光中碎裂又重组,仿佛在倾诉着一个关于毁灭与重生的寓言。然而,“涅槃”一词蕴含的生活意味,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从传统思想的角度来看,这一概念与喜庆、祥和的氛围有所距离,做为大型演艺节目的名称,可能显得不够契合大众对欢庆场合的期待。
东溪窑的青瓷,釉色如冰似玉,被誉为“秘色”。这“秘色”,不仅是工艺的卓越体现,更是东方美学的象征。故此,《秘色山河》这个名字跃然脑海。秘色,是瓷器的灵魂;山河,是东溪的托付。二者相依,将东溪窑瓷器镶嵌一幅山水长卷之中,秘色与山河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灵美。而《溪山窑语》则更显律动。溪山,是东溪的自然符号;窑语,是瓷器的无声表达。此名字,似乎将东溪的山水拟人化,让溪山窑语成为自然与人类的倾情对话。意境中,溪水潺潺,窑火闪烁,瓷器在炫光中轻吟,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然而,东溪窑的魅力不仅在于青瓷,更在于那独特的“米黄釉瓷”。这种釉色,温润如初阳洒落,将大地的温暖与窑火的热烈融为一体。米黄釉瓷的冰裂器韵,开片细小而均匀,红褐色的纹线,古香古色,宛如岁月的痕迹在瓷器上静静流淌。米黄釉瓷,不仅是东溪窑的代表,更是其工艺的巅峰之作。所以,《米黄窑韵》这个名字浮现心头。米黄,是釉色的情怀;窑韵,是技艺的灵魂。这个名字,将东溪窑的米黄釉瓷置于天地之间,釉色在画影中流转,冰裂的丝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展现出一种温暖而苍茫的美感。而《釉染东溪》则更显诗意。釉,是瓷器的罗衣;染,是色彩的渗透。这个名字,犹如东溪窑的釉色与山水曼妙交融,冰裂纹理如同溪水流淌,红褐色的纹线犹如大地的血脉,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浑然天成。
瓷器,不仅是器皿,更是文明的载体。东溪窑的瓷器,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渡重洋,连接东西方文化。于是乎,《瓷渡Porcelain Passage》这个名字应运而生。英文部分直接对应“瓷渡”,传递出瓷器的文化符号(Porcelain)与跨越性(Passage)的双重意义,蕴含东溪窑国际化交流的整体形象。“瓷渡”,既是瓷器的远渡,也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明的交融。这个名字,像一条无形的丝带,将东溪窑的历史文化与海上帆影紧紧相连,展现出一种流动的优雅。此名,既能体现东溪窑的历史与工艺精髓,又能通过“渡”字的隐喻性,将东溪窑置于一个更大的文化语境中,展现出其作为东方文明符号的独特地位。而《窑映东方》则更显恢弘。窑火映照的,不仅是东溪的山河,更是东方的文明。以“窑映”象征东溪窑的文化影响力,名称大气且富有画面感。
东溪窑的历史,像一场梦,朦胧而深沉。因而,《东溪窑梦》这个名字出现在眼前。梦,是历史的回眸,也是未来的遐想。窑火在梦境中燃烧,瓷器在幻影中漂流,将观众带入一个关于东溪窑的遥远梦境。而《梦绘东溪》则更显艺术范。梦,是诗意的源泉;绘,是艺术的渲染。这个名字,将东溪窑的历史与文化,以梦境的形式重新描绘,凸显出一种超越现实的韵律感。
东溪窑的工艺,像一段文明的源代码,隐藏在瓷器的纹线与釉色之中,匠心内敛而别致。于是,《东溪窑·文明的源代码》这个名字诞生了。源代码,是技术的起点,也是文明的基石。这个名字,将东溪窑的工艺比做人类文明的原始密码,展现出其在陶瓷史中的技术奠基意义。而《瓷映乾坤》则更显哲学意味。瓷韵如意,映照乾坤,既指东溪窑瓷器“器以载道”的文化内涵,亦暗喻其申遗后的世界影响力。器韵中,巨型瓷盘投影出山河与星空的清明,瞬间将你我带入一个关于文明与宇宙的思考。
在众多的构思中,《瓷渡Porcelain Passage》最终脱颖而出,以做为诠释东溪窑Logo新的一个载体文化。这个名字,既有东方的含蓄与深邃,又有国际化的具象与传播潜力。瓷,是东溪窑的灵魂,直接点明东溪窑的核心文化符号;渡,是文明的流动,在历史长河中“渡”过了技艺的传承,使得东溪窑工艺代代相传;“渡”过了文明的交融,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化;“渡”过了历史的跨越,从唐宋窑火到申遗复兴,展现东溪窑的千年历史。“瓷”与“渡”的契合,将东溪窑历史、工艺与文化,以流动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舞台飘逸飞扬,窑火在光影中闪烁,瓷器在丝路上远渡,千年的往事仿佛在这一刻被重新阐述。而观众,则在这场关于“瓷渡”的盛宴中,感受到东溪窑的文明之美、技艺之精与未来之梦。
一个名字,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做为东溪窑的一台大型演艺节目,需要一个既能承载厚重历史,又能展现艺术魅力的名字。无论是《瓷渡Porcelain Passage》的流动与交融,还是《秘色山河》的东方美学,亦或是《窑火涅槃》的毁灭与重生,每一个名字,都是对东溪窑的一次深情告白。而最终的选择,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场对名称的构想冥思中,我们重新认识了东溪窑,感受到了其作为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正如千年窑火,东溪窑的故事,或将在新的名字中,继续流传。
作者简介:
黄建全,笔名:黄土地,福建南靖人,收藏爱好者,建筑工程师,漳州市作协会员。曾在国内报纸、期刊、学术网站发表文字作品,多篇论文入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