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孙洪峰老师小说《拴龙记》赏析
刘润美
欣闻孙洪峰老师的长篇小说《拴龙记》二次印刷发行,所以找出恩师几年前的赠书重读。读了这部曾荣获全国草原文学一等奖和山东省“中国梦”长篇小说优秀奖的旧作,又有新的收获。我此时的心绪可以用刘禹锡的名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来形容。
一、“拴龙”探究
当初,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一部武侠小说。待我细细翻看,才知道此书与武侠小说毫不沾边,所谓“拴龙”乃是取其谐音“拴笼”。
今天我才看明白,所谓“拴”大有深意。作者书中言道:“人生如牌局,总想拴住别人,却常常被拴住。牌局内外,大千世界,男女老少,有被名拴住的,有被利拴住的。那拴人的,或者是权或者是色,也许是爱恨情仇,也许是道德文章……”一个“拴”字道出了多少世间儿女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所谓“龙”,书中言道:“龙本是神界圣灵,在时光流转之中,每每托凡转世,成了你我,龙的传人都是龙的化身!”为人处世诚如斯言:“人人都想去拴住别人,却不知往往自己先被别人拴住。”作为龙的传人,你我皆有可能被拴住。这就是此书的要旨所在。
如果探究缘由,其实如此——拴笼原本是鲁西北平原流传已久的一种营生。当初农民们因为土地资源不甚丰富,收入无法支撑养活家人,于是每到秋冬两闲之时,青壮年劳力便会背井离乡,去往全国各地从事拴笼屉、修厨具的活计。一来外出能为家里省些粮食,二来期盼赚点小钱回家团团圆圆过个好年。后来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业务范围与地域面积逐步扩大,这一行当在当地蔚然成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产业。在民间又有降龙罗汉的传说,而“拴龙”与“降龙”似乎又有近似之意。相传降龙罗汉化作疯癫和尚济公,拥有极高法力,常常救民于水火之中,备受人民爱戴,拴笼人效仿济公积德行善以济公自居,后来当地人以讹传讹,将外出谋生之人统称作“拴龙人”。这其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同时也有对拴龙人练就一身本领“长缨在手,外出缚龙”的期待之意。
二、结构解析
再次翻开恩师这部长达三十五万字的长篇巨著,犹如走进了一座由文字垒砌而成的神秘殿堂。只要你细心观察,似乎遍地都闪耀着智慧的珠光宝气。
首先,作品的骨架是由两条明线和一条暗线相互交叉融合而成。
一条明线是主人公张汉龙从一个倔强莽撞的农家愤青男孩,经过一系列的打击失败甚至沦为阶下囚的经历,逐步成长为稳重多思、低调内敛的成功商人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痛苦纠结、跌落谷底而又触底反弹以至涅槃重生的精彩故事。他不仅有饱含血泪的励志经历,还蕴藏着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只要用心体悟,你定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仅有一条适合自己的道理。世间种种,大都靠悟而不靠言传,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
另一条明线则是张汉龙与三个女人的爱恨纠葛。一个是初恋情人——晚秋、一个是老婆——小丽,最后一个则是红颜知己——小倩。三个不同个性、不同经历、不同气质的女人,本无任何瓜葛,却都因为与主人公的链接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动人情节。初读作品我们自然而然地会伴随着情感故事的推进,时而痛哭流涕,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面红耳赤。现在我才明白:作者在为三人取名字之时,就已经将三人的命运走向与架构设定完毕。晚秋——唯美而浪漫。与主人公相爱相恋,却因双方家长争夺一块斜角子土地大打出手,最后只能被迫愤恨分手。但初恋始终都是彼此心中的朱砂痣,挥之不去。小丽——平平凡凡不太美丽,普普通通的人。她敦厚朴实,是一生的伴侣与托付,生儿育女、照顾家小,非常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相伴张汉龙走过风风雨雨的十几年,但终因积劳、积怨成疾,永远地离开,空留遗憾。小倩——一抹倩影,永远的白月光,只可远观不可走近。其中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只能默默地将那份纯真与美好深埋于心底,夜深人静时偷偷地从心底拿出来轻轻爱抚,聊以慰藉孤独的灵魂。一份沉醉,一份牵挂,一份执着,因其不可得而倍加珍惜。最后作者似有意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留待读者们去遥想去展望!
还有一条暗线就是与同村长之子王占光从头到尾的矛盾与竞争。首先是情场竞争,王占光最终抱得美人归。张汉龙情场失败后,恨他恨得咬牙切齿。后来张汉龙因为被情敌设计而锒铛入狱,造成主人公人生的污点与挫败。虽然刑满释放后,张汉龙拼尽全力、挣扎突围,但坐牢三年始终都是他抹不去的痛。以至于后来二人在争夺无息贷款、外出创业、荣归故里等情节中处处争锋,而引发一系列精彩的故事。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伴随着故事一步步地推进,文章也将二人一正一邪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作者有意埋设的几处伏笔也颇耐人玩味。例如汉龙与晚秋野合的那个雨夜。作者非常清晰地交待了具体时间,也为后来一次次地提及孩子的来历做出层层铺垫。这也为后来私生子事件的出现,表现得并不突兀。
三、人性揭示
人常说:真正的好作品,会深度揭示人性。文学其实就是人学。千百年来,人们的生产力与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百变不离其宗,真正深层次的人性却从未改变。比如:资源的占有,配偶的争夺,趋利避害的本能等等。恩师这部作品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一刀刀将人类内心的赤诚抑或阴暗,善良抑或险恶尽数剖开,血淋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翻开一部书就像走进了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现实小社会。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个社会如此的复杂,人心如此的多变。那种来自于教科书和师长们的教导,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又是多么的纯真难得啊!让我们不禁反思:今天的教育真的合适吗?是应该让我们的下一代早早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如同打上一剂防疫针,还是要教诲他们始终保持纯真走进社会就呼吸自由的空气?是一直让这些温室里的花朵被完好地保护而遮蔽着眼睛姑且活命,还是应该早到广阔天地去经历风吹雨打睁开眼睛生活?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四、深爱土地
可贵的是恩师在这部作品中,还处处夹杂着对土地的无限敬畏与深深眷恋,那些热爱土地的文字,犹如细雨般在整部作品中处处弥漫。
首先写“农民对土地而言,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在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耕耘繁衍,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他们根,生于斯长于斯埋于斯,从呱呱坠地到老之将至,农民几乎没有一天能离开土地的恩赐。虽然土里刨食辛苦一生,但他们心里感觉踏实富足。只要是站在自己的田里,他们就浑身充满力量充满喜悦。农村的矛盾大多也是因为土地而起。今天东家多种地了,明天西家盖房子多占宅了,这样的矛盾此起彼伏从未停歇。后来迎着政策的春风,青壮年劳力逐步走出家乡走向城市打拼出一条条出路,却始终对家乡的土地梦萦魂牵。
其次,恩师写拴龙人即使在大城市里已经混得风生水起,也从不放弃自己家乡那几亩薄田。这早已与收入无关,而是对家乡,对土地的无限眷恋,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情感与信念。他们内心永远都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是家乡的水土养育了自己。离开了土地自己就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变成了断线的风筝,灵魂再也无所依托。也因此他们大都在功成名就之后,纷纷选择回报家乡父老。有的为家乡修桥铺路安街灯,有的捐资助学鼓励家乡多出人才,有的在家乡投资建厂造福乡里。
在这部书的最后几章,恩师借用说书人“小天罡”的口,无比鲜明地阐述了房地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房市价格的走势,真可谓先见之明!那句“待到甲子年,斗粮能换楼两间”的预言,至今还有震撼力。再到甲子年是2044年,从现在的房地产走势和人口走势看,真难判别这句预言的含金量。我一直很纳闷:恩师这部书写成于2010年,当时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值蓬勃上升期,真不知恩师是如何预测到十几年后楼市走势的。有人说:“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对社会有深度的研究与解读,甚至有预见性。他可以引领一个时代,一种趋势,甚至一种潮流。他们是社会敏锐的观察者、研究者。”就像陈忠实、路遥、余华等无不如是。
五、群体雕塑
《拴龙记》这部小说最让人感叹的是对人物的刻画,通过对主人公及其身边人的描写,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片立体鲜活的“群体雕塑”。
书中刻画的“小金豆子不吃亏”李祥和,活脱脱的一个小人精。精明算计到骨子里,是那种出门不捡点什么回家,便觉得今天掉了东西的人,却因为怕政策改变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土地承包责任制初兴分地时,身为村会计的李祥和故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吃点小亏,为日后政策变回来说不赞成政策留下伏笔,以便捞点政治资本,没想到不是“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后悔了,导致与张丰水大打出手,也间接影响到自己女儿的婚姻。真可谓:“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
对乡镇干部华干事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通过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法,从侧面将一个狡猾奸诈还好色的乡镇干部典型刻画得栩栩如生。华干事的醉酒丑态、肢体语言及做事风格,让人瞬间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腐败官员,高大上的做派下掩藏着肮脏的灵魂。
汉龙的父亲——张丰水,则是一个老老实实的老农形象。他肯干朴实、中规中矩,似乎还有点小农意识和大家长的作风,但丝毫不失可爱。他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藏拙”处世哲学也影响了主人公的一生。
竞争对手——王占光,在领导面前点头哈腰,普通人面前耀武扬威,一副穷人乍富、洋洋得意的嘴脸和欺软怕硬形象,让人读罢只想骂娘。
特别是对几位女性的细致刻画不可谓不高明。文中表述了汉龙与晚秋的几次交集,晚秋的深情、浪漫、大胆、泼辣促使了一个重要情节的形成,也为后来的私生子的诞生埋下了伏笔。书中关于这个孩子至少有三次提及,有汉龙自己的心惊胆战,有同乡人的议论,还有最后王占光的遗书,隐晦地表达出人性的贪婪与欲望,也传达出因果循环、老天饶过谁的理念。
小丽作为留守妇女,肩负起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同时也需要用一生去完成一项重要作业——如何拴住男人的心,让男人像风筝一样自由地翱翔,但手中那根线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握风筝力道的窍门是女人一生要完成的作业题。”不知恩师是妙手偶得之,还是几经推敲后的智慧之言,可以一语点醒梦中人。像这样的警言,此书中比比皆是。
小倩是省城济南高干的女儿,为高考落榜和初恋失恋而离家出走,在清水湾自尽被张汉龙救起,人工呼吸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对张汉龙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不能以身相许而认作干哥哥。研究生毕业后,找了个身材相貌与张汉龙相仿的人结婚。灵与肉的分离造成婚姻失败,下海弄潮赔了个倾家荡产,不得已投奔干哥哥,用工作上兢兢业业驱赶感情的空虚,把相亲当作消遣打发业余时光。一个才貌双全的单身女在丈夫身边,搞得小丽整天提心吊胆寝食难安。小倩自诩白天鹅看不起“土气”的张汉龙,又不得不在张汉龙的土坑里刨食,日夜忧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揣测恩师是否在生活中见过小倩这般的女人?
值得一提的是恩师还刻画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乡间开明人士——丰海大爷,他是位退休教师,是智慧的化身,是道德的标杆,也是主人公人生旅途中的指点迷津者。是呀!人生路虽然漫长,但往往紧要之处只有几步。而这紧要的几步,如果能得高人指点,那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在主人公漫漫人生中,丰海大爷的精神指引作用不可小觑。首先是鼓励汉龙忘记牢狱之灾的经历爽起身子好好做人;后又是鼓励他外出谋生;再后来提醒他投机生意不可有长远打算,不置恒产是条铁律,还有后来鼓励他受挫后重新出发再度创业,抽空偷生个二胎等等。难能可贵的是恩师借助丰海大爷这一人物形象,不止一次的阐述了对浪费土地的担忧、对空心村形成的悲悯、对未来农民的生存出路的思考。尤其是丰海老人对计划生育的后果严重关注,那句比放开生育二胎政策早若干年的“少生政策不可能持久”的判断,让我思忖这也许是恩师想向世人传达出的一种千年忧虑——人口生生不息才会有人类社会的千年赓续。恩师是那种“难说百年寿,常怀千年忧”的人。
当然,恩师用大量的笔墨重点放在了刻画主人公张汉龙的形象上。无论是他失恋后的痛苦,被欺负时的反抗,还是持枪杀人未遂后的牢狱之灾,抑或是他拼命创业的辛苦,还是古道热肠的救下落水少女的因祸得福,还有后来在沙城为救人而捡回的“狗头金”致使他因此捞取的人生第一桶金,后又被逼离开沙城重新创业的一系列大起大落的历程,都是作者的精巧构思与缜密思维在稿纸上的具体体现。虽然这些情节是事出偶然的集合,但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例如:张汉龙高贵的人品、粗旷的性格、不拘小节的风格、处世低调内敛的风度,对酒色财气的自律,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摈弃细枝末叶抓住主要矛盾的智慧,无不闪现着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也为后来他成为一位成功人士做了详实的铺垫。还有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字里行间透露出张汉龙对几位女性不同情感,从侧面映射出主人公性格的多重性,也使主人公的硬汉形象稍稍变得柔和起来。从而让整个主体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六、语言艺术
语言风格是文学的标志,此书的语言艺术耐人寻味。文中穿插了大量的农谚俗语,这些来源于生活本身的文字鲜活动人,似乎是还带着原野的芬芳、腾升着热气的小炒,随即被恩师端上餐桌供我们享用。这些浓缩了大量底层劳动人民智慧的语言,经历过岁月沧桑打磨后的文字,一如亿万年的地壳变动留下的化石,真实而动人、鲜活而朴素,与当下时兴的网络语言不可同日而语。这些语言似乎与生俱来就带有某种年代感历史感的厚重。我如获至宝的将她们一一记录下来,生怕一不小心弄丢。于是手写一份,电脑保存一份,时常拿出来读读,期望能为自己增加一抹智慧的亮色。而恩师开篇就用一系列精彩的民间口语化的俗言俚语,描绘出一幅激烈矛盾冲突的场面,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难舍难离,欲罢不能。
在这部书中,你还会发现作者在风趣幽默文风掩盖下,嬉怒笑骂地揭示出了一系列社会的黑暗面,例如:抓阄分土地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李祥和竟能用自己的小精明瞒天过海;再如棉纺织厂破产时的拍卖会,领导为满足个人私欲,致使暗箱操作成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个人富得流油,大量资产无处找寻。还有后来张汉龙二次创业时,他利用人的趋利性对人脉资源精心把握,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他彻底蜕变为真正的商人的心路历程。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文中引用了许多象征性的隐喻来表达真实的意思。这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神秘性,也引发了读者的诸多想象。例如文中的“狗头金”。谁都知道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所指代的却是一切的利益好处或者是意外之财。这一情节就具有了艺术上的真实性。再如主人公的名字叫“张汉龙”。初读之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一个普通名字而已,然而再次读罢整部书才猛然惊觉,作者在名字中早已暗藏玄机:“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巧合的是主人公的小名就叫做“鱼儿”。纵观张汉龙跌宕起伏的大半生,就像在浩瀚的大海中艰难航行的一叶扁舟,任何的风雨都有可能将他掀翻入海,而他几乎次次都能突出重围凯旋而归。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这难道不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七、几点感悟
读罢恩师巨著,目光落在封面。上半部高楼大厦宽街明堂的城市霓虹和下半部黄土古树乡村老屋的昏暗形成鲜明对比,一种被裹挟穿越古今之感油然而生——城市化的前身便是那黄土古树乡村老屋啊!
双手细细爱抚着厚重的《拴龙记》,不断回味恩师书中用三十五万字所塑造的张汉龙这一人物形象,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成功人士逐步蜕变的全过程。就像一只丑陋的毛毛虫破茧成蝶一样,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但结果却是璀璨而美丽的。人生短短几十年转瞬即逝,无论你情不情愿,我们都不可能像演员一样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只能固守在自己的生活圈层内,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突然又记起恩师开篇第一章提到的归堰、归碑。想起“龙腾四海终要归”的话来。掩书深思:难道我们每个人生于这世间,不是一次从起点回到终点的过程?不是一场又一场的体验与修行?既然如此,何不潇潇洒洒体验身为毛毛虫的每一天,期待修行成蝶的那一天!
恩师的《拴龙记》在出版10年后,仍被读者惦念,再次被媒体关注而二次印刷发行,自然有打动读者的力量。我读了还想再读,此书似乎有常读常新的魅力。如今,《拴龙记》实体书上架樊登读书、京东等处,还在微信读书、掌阅读书、可知、京东读书等网络平台上架。难道这也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另一种注脚?
最后,想用恩师赠送给我的一句话与诸君共勉:只管攀登莫问高,做好当下不求报。
【作者简介】刘润美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人。现就职于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国家一级消防工程师、国家执业中药师、国家中级会计师。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高唐县作家副主席 。有多篇文章发表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