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这里蝶变、升华……
文/汤迪民
一排排彩旗迎风飘扬,一支支龙狮队伍翻腾起舞。伴随着锣鼓、鞭炮声响起,汤梓港祖堂屋重建竣工庆典活动今天在新祖堂屋里正式举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汤家子孙和亲朋好友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贺祖堂屋拆除重建圆满成功。
这是汤梓港人多年来心心念念想要做起来的一件大事,如今终于圆梦。它既是整个屋场的一个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又是屋场里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一个亮点工程!
祖堂屋是汤梓港屋场的活动中心,承载着村庄厚重的历史。随着人口的增多,村子里的人家建房就以祖堂屋为基准向四周不断扩展开来。
自元末明初,老祖宗从江西迁到湖南来后,我们汤梓港的始祖——柏林公就率家人选择在此(临湘市白羊田镇汤港村汤梓港屋场)落业。历经六、七百年后,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拥有四个生产组(队),两百余户人家的汤氏大屋场,人口超千人。
近些年,看着周边一个个村庄纷纷新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祖祠堂屋,而我们汤梓港的祖堂屋还是一副旧貌。以前虽时有修缮,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是砖旧瓦破,还伴有垮塌的危险。屋场里的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到下雨天,屋顶漏雨,祖堂屋里形成积水,人们过往、办事十分不便。
“怎么办?”“是我们心智不如人?”“还是财力弱于人?”“他们能建起来,我们为什么就建不好?”每当走亲访友谈及此事时,一连串的问号就时常浮现在村人的脑海中。
撸起袖子干吧!可钱从哪里来?还有就是堂屋周边几户有土地、房子的人家,如何去协调好?遇上这些实际问题,可真的是把人给难住了。以至于,拆除就地还建工作一直仅仅只是停留在屋场里人的想法层面上而已。
直至去年农历9月14日(2024年10月16日),在参加完隔壁鹤盘村汤家桥祖祠堂竣工落成典礼后,看到他们屋场里崭新的房子,汤梓港人这才下定决心:与其徒羡人家,不如推倒自己的祖堂屋,重新还建一个新的祖堂屋。
以八一叔、六方哥和四个生产组(队)长为代表的新一届理事会没再犹豫,当即决断:请来挖机,马上将破旧的房屋推倒,来个先斩后奏。
资金不足,就发动在家的和出外的家人及宗亲好友募捐;堂屋周边土地、房屋有纠纷的,理事会人员就及时上门进行协调沟通。耗用的沙子从村子的港里现取,尽量节省费用,钢材水泥红砖等建筑材料,施工队人员工资,大部分实行先赊后付账。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了绝大多数村里人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大部分宗亲好友的鼎力相助,重建计划顺利实施。
“当时,哐当一声,挖机将祖堂屋推倒,我硬是几天几夜冒睡好觉呢!”八一叔对我们在外面的人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祖堂屋重建之事他是劳神费力、尽职尽责。七十多岁的八一叔年轻时曾经历过风雨,在外面闯荡过,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并不是胆小,而是作为屋场里本届理事会的会长,像这样涉及到汤家子孙千秋大业的民生工程,将来弄不好若成为烂尾楼,怕遭全村人唾弃。看着面前刚推倒房屋一地的碎渣片时,他也是心急如焚。
“整座房子全钢筋水泥现浇建筑,穿梁立柱规规矩矩按设计要求建设。用的都是正规的大号钢材,基脚打得深,基础搞得扎实。施工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在我面前是一点马虎眼也不能打的,质量不过关就要重做!”志华哥对我们讲得最多的是这个事情。他负责工程监理,从下基脚之日起,对祖堂屋的建筑质量要求做到了一丝不苟。
“还在家里没出去?快点行动起来!抓紧到外面去筹款唦。”六方哥扯起嗓子喊道,他生怕钱不够用,年底的建材费和基建师傅们的工钱凑不齐,不好交差。自打房屋推倒之后,早早的就催促起来了。于是,也不管白天黑夜,不顾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不怕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同理事会一班人上长沙,下岳阳、临湘等地四处奔波,想方设法争取为重建祖堂屋募捐,多筹集资金。
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带领,大家一千,两千,三千,……一万,两万,三万不等的捐,最多的捐五万。八十大几岁的阶保叔对屋场里的建设事业十分热心,当听说重建祖堂屋差钱时,他马上打电话理事会会长,并迅速捐款一万元。汤凯、汤劲松,每人(户)各捐款达五万元,为捐款最多的两个人。很快,建房资金已筹集到了全部工程款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剩余部分也基本上有了着落。资金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终于让人悬着的那颗心放了下来。周边要占用一点私人地皮、房子的事经过多次协商后也已调处好了。
随着施工进度的加快,从去年十月下旬起至今年三月份,四、五个月的时间,一栋主体部分为两层楼式的祖堂屋建筑拔地而起,昂首屹立在村子的正中央。主楼的东侧还建有厨房、厕所等配套设施。整座楼一楼前半部为两层,后半部为一层。大厅设在一楼,一次性可同时摆上七、八十桌酒席,供屋场里的人办事需要用;二楼为包间,供人们学习、娱乐休闲。一、二楼房间里,总共配备了八台新空调。主体部分建筑占地面积四百多平方米(长38米,宽12米),加上附属设施一层计有六百余平方米。论工程质量,我们的祖堂屋建设毫不逊色于人家;论建设规模,仅主体部分也要比附近大部分屋场里建的祖祠堂屋还要胜上一筹,大厅更为宽敞。新的祖堂屋在原址基础上增加了近两百个平方面积,这也要得益于祖堂屋周边家户人的奉献精神。
前几年,上一届理事会经多方筹措资金后,对祖堂屋前那口大门塘进行了整修。实行塘内淤泥清淤,池塘四周和屋场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建好安全护栏,村子里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可祖堂屋重建因工程量大,资金缺口过多而拖延至今。如今,新的祖堂屋建成交付使用堂,更是让村庄如虎添翼,熠熠生辉,成为山村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试想,如果祖堂屋重建,还停留在要一户户去征求意见;如果还停留在想一个个的去斯斯文文地讲道理,以求得全部赞同;如果还继续停留在等待之中,等钱全部筹集起来、等万事俱备后再准备开工,还是怕这怕那,畏难止步,祖堂屋恐怕是万万建不好的。
这种实行一次性推倒的做法,虽然有点鲁莽、粗暴、“野蛮”,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激进措施,采取了非常手段,所以才有后来进行重建、大展宏图的机会。此事,看似“野蛮”,实则是加速屋场文明建设的一个良好助推器。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讲,“野蛮”也催生出了新的文明;文明,在“野蛮”中得以奋进,由量向质蝶变、升华!只有打破一个旧东西,才能建造出另一个新世界。正因为有了这样大胆的尝试,终于让祖堂屋建设这项工程能够重见光明,焕发出新机。
新屋落成之后,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房子垮塌,再也不需趟着积水穿行,大家可以在这里看看书、健健身、玩玩牌、聊聊天,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村里人想要办事也方便多了。看着红白相间、焕然一新的祖堂屋,以前曾有些怀疑、甚至有点抵触的村里人,这次也改变了态度,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道:干得好,干得漂亮!
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千里不忘祖。一草一木,饱含着汤梓港人对故土的深情,一砖一瓦,凝聚着全体汤梓港人的心血,这既是一种血脉传承的体现,又是一种村庄文化的彰显。干大事,就需要大家积极参与,众人划浆,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才能干成事。重建祖堂屋是对我们汤梓港许多年想要做事的一个最好交待、是交上来的一道最好答卷,也是对全屋场里建设事业的一项最大贡献,更是汤梓港村子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大进步!
此举,汤梓港人将会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