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心愿
文/杨松
不知不觉中,父亲“走了”已经22年。
时间虽然已久,可是在我心中,父亲仿佛从未离开过我,音容笑貌犹在,样子依然栩栩如生——他那清瘦的面庞上,刻满了岁月痕迹,脸上的皱纹如同山水画卷的线条,勾勒出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性;父亲的眼神独具,那里有一种永恒坚定的信念,如夜空中璀璨的晨星;那瘦弱的身躯,像山一样伟岸,撑起的是家庭的希望和责任担当。他的一言一行,总在不经意间,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选择。
我常常站在家里附近的山顶上,俯看着夜幕下灯火阑珊的矿区,想象着父亲从年轻时一路走来的模样,感受着矿区几十年里的更迭变迁,思绪悠长。
记得我在整理父亲的遗容时,抚摸着他那双结满老茧且略有弯曲的手指,心头不禁一抖:父亲就是用这样的一双手把我抚养长大,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泪水悄然划过我的脸颊……
1972年的寒冬,年仅18岁的父亲,怀揣满腔的热情,背上简单的行囊,响应国家建设祖国北疆的号召,独自一人从遥远的兴安盟出发,踏上了支援矿山建设的征程!
父亲,是露天矿最普通的一名工人,在百米矿坑下,他从事过火车司机、铺设过铁轨、开过钻机、干过防排工等工作。小时候,我总是站在家门口,翘首期盼父亲下班归来的身影。因为我喜欢依偎在父亲的怀中,津津有味地听他讲与工友们如何并肩作战,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难题。记忆中的父亲从来没有休过班,想承欢膝下,是那时我最大的奢望,这也是我到现在都觉得非常遗憾的事情。小时候的我并不懂得父亲的工作艰辛,只是觉得他的形象无比高大,他的背影总是那么坚实,眼睛里永远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还记得1998年连续两个月的降雨,打破了矿山的宁静,汹涌而至的洪水如猛兽般对扎局生产矿井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当时的父亲是露天矿防排段的防排工,为了保证露天矿井免受洪灾侵害,父亲义无反顾投入到了抗洪的第一线,连续两个月的时间,他日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工友们铺设排水管道、争分夺秒清理淤堵的渠道、竭尽全力守护着防洪堤坝。历经2个月的鏖战,父亲所在的矿井终于化险为夷,当父亲回到家中的时候,我没有感到他的疲惫,看到更多的是父亲眼中的坚毅和战胜洪水的自豪。
2002年12月29日,父亲的生命从此定格在了49岁,30年的时光,他从一名矿山知青干起,逐渐成长为单位的工作能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矿山。父亲的一生正如同一根藤蔓,紧紧的把他与这座百年矿山“缠”在了一起。
懵懂中,我渐渐长大,2007年父亲离开我第5个年头,我秉承了父亲的遗愿,光荣的成为了一名矿工。
刚刚下井的时候,我抵触情绪非常严重,我讨厌天天换上那身潮湿的工作服,厌烦背着矿灯、自救器、人员定位标签让我有负重的感觉,我的工作就是每天拎着水平尺测量井下轨道间距,扛着道钉锤对轨道枕木进行固定,陪伴我的永远都是冰冷的铁轨和望不到边的黢黑巷道,浑浑噩噩度日中……我产生了辞职的想法。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母亲听的时候,她未置可否,只是默默站起身子,打开衣柜拿出了父亲生前写的日记,交给了我。
“1998年,8月3日,星期一,雨,已经两周没回家了,今天领导说南斜井、北斜井、青年井被淹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现在我们矿抗洪形势不容乐观呀,加油干吧!只不过现在最想的就是吃一顿老陈包的饺子!”
“2000年,6月25日,星期日,晴,孩子中专毕业了,我想让他回矿务局上班,他却跟我对着干,让我别掺和他的事。他说:不想像我一样,当一辈子老实巴交的工人。听到这样的话我很伤心,孩子大了翅膀硬了,我管不了了,哎!”
“2002年,12月27日,星期五,晴,还有四天就过元旦了,儿子工作的事一直揪着我的心呢,过完元旦我还是要跟他谈一谈,不管怎么样还得回矿务局上班,这股劲我一定要跟他拧到底!”
……
那一夜,我一直翻看着父亲的日记,字里行间流淌着父亲对矿山一往情深的倦恋,和对孩子人生选择的挂牵。那融化于骨子里的血脉,想要传承于我的是什么……我看着想着,仿佛看见了父亲在冲着我微笑,我一下子嗅到了父亲那带着煤粉味的气息,“爸爸!爸爸!”我用心灵在泣血呼唤,哭了一气儿又一气儿,泪,浸湿了我的枕巾……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唤醒了似睡非睡的我。我没再犹豫,精神抖擞地踏上了父亲为我选择的人生之路,“我是父亲生命的延续,更是父亲对矿山挚爱的继承者。”
在井下工作的日子里,我学会了与黑暗共舞。在与矿工兄弟的并肩战斗中,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影响着矿井生产的难题,保护着井下轨道的运输安全。
如今的我,已经在生产一线工作了18个年头,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我都牢记着父亲的嘱托,坚守着那份执着。“叮叮当当”的铁锤与轨道撞击声,已经不再单调,它赋予我的却是人生中最美、最高亢的生命交响曲。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望着日新月异的家乡,看着现代化的矿井拔地而起。每每站在露天矿观景台前,我眺望着父亲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心中不禁感慨万千:露天矿坑下,过去那钻机轰鸣、火车盘旋的站线都已不复存在,那满坡的沙土已被绿草鲜花覆盖,曾经的排土场已是果树成荫,硕果累累。夜幕下的矿井仿佛人间仙境,一片灯火辉煌。
我理解了父亲对矿山的情有独钟,“爸爸,我们的矿山正在脱胎换骨地变化着。曾经让您挥汗如雨,手刨、肩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脏、乱、差的工作环境早已不在了。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如今已经变了矿山公园。我们的矿井也正在向着绿色矿山、智能化矿井大踏步前进,这是我正在亲身感受的。爸爸,您看到了吗?”
仿佛间,我又嗅到了父亲那带着煤粉味的气息,看到他正微笑着向我走来,只见他竖起了大拇指,对着我说:“孩子,好样的!爸爸为你点赞,你完成了我的心愿。”
作者简介:
杨松,内蒙古人,中共党员,热爱文学创作,长期工作在煤矿一线,坚持用质朴的文字传递矿工精神和对矿山的热爱,《你若写矿工》《春刃》等作品发表于《满洲里日报》《边城作家》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