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绿金”看里周
文/千城传播平台
谋划了一年的“跨粤长江行”活动,昨天终于姗姗成行。粤北与赣南西南毗连的群山中,大余精英考察团走进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长江镇的里周村,一幅幅绿意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顿时掀开眼帘:这个四面环山、形似四条鲤鱼的小村庄,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余考察团一行的目光。
里周村,这个名字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气息蕴涵在里周村委会小院里,氤氲在村支书刘永清侃侃而谈的口吻与语调中。在会客室,刘永清书记详细地向大余来宾介绍了里周的衍变与发展的漫漫历程:新中国成立后,里周经历了从乡到生产大队,再到村委会、管理区的变迁,最终于1998年撤管理区设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这份历史的沉淀,让里周村显得厚重而富有韵味。
走在里周村的乡间小道上环顾四周,我们无不被这里的绿色所震撼。2019年,里周村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这份荣誉实至名归。四处可见的绿树成荫,仿佛是大自然对里周村的馈赠,也让这里成为了真正的绿色家园。
里周村的产业发展同样令人瞩目。花木繁育产业作为这里的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模式。100多户花木繁育户,繁育着桂花树、红豆杉、深山含笑等100多个品种,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这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里周的花木更是名扬四方。
香菇种植产业,则是里周村因地制宜的又一亮点。长江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3.3%,为香菇的培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计生协会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为契机,帮助计生贫困户发展香菇种植,实现了增收致富。这份对贫困户的关怀与扶持,为里周村的香菇产业注入了人间温情。
更令人欣喜的是,里周村还在积极探索实施以绿美乡村建设为核心、产业项目发展为路径的乡村振兴模式。艾草加工车间的建设,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实践。空出的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与企业签订用地协议,大力开发“艾上长江-艾草生产加工康养项目”。这不仅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并成功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这份对乡村未来的规划与憧憬,让里周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里周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流转土地约3200亩,加速推进艾草、灵芝、黑木耳、果蔬深加工基地及农旅研学融合项目。这不仅带动了就业,增加了农户收入,还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农民的互利共赢。这份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探索与创新,让里周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上苍对里周可谓格外眷顾,赐予了里周村丰厚的旅游资源。附近的丹霞山、仁化县丹霞源水利风景区、石塘古村等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里的民俗文化也同样多姿多彩,长坝沙田柚、仁化白毛茶、丹霞贡柑等特产让人回味无穷;石塘月姐歌、新丰舞纸马等民俗文化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行走在里周村的每一个绿意盎然的空间,周身便能感受到被一种来自乡村的魅力与活力汹涌簇拥。里周村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它在乡村旅游方面的独特优势,都让我们对这个小村庄充满了艳羡,不禁对它刮目相看。
对于我这个在深圳布局实施赣南粤北绿色食品大营销的人来说,里周的所有绿色食品都是“绿色黄金”,我想与刘永清书记合计合计,把里周那大片大片的山野田塬里长出的“绿金”卖到深圳、大湾区的大市场,让里周地上的“绿金”变成里周村民口袋里的“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