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
——鸿儒书院访问记
冷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在最美人间四月天,我又来到了鸿儒书院。走过深深的小巷,在这个小院,又一次被其浓厚的家族文化氛围折服。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这里是书院主人张期鹏的老家,是他长大的地方。院子里还保留着童年记忆深刻的农家劳作用具:锄头、柴篓、小簸箕、镰刀。这里是老家,有家就有根。
“我从哪里来?”原来张姓从古至今出了那么多的名人志士,根脉相传,到如今,文脉清晰,源远流长。百家姓里的张,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纷至沓来:张仪、张良、张骞、张衡、张九龄……
张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黄帝时代。黄帝之孙挥(有人说是其子),因发明弓矢被赐姓为“张”,取“弓长”之意,成为张姓始祖。
在鸿儒书院的一个展柜里陈列着张期鹏父亲的展品:一张1964年的莱芜一中高中毕业证书,一枚荣誉奖章,一张荣誉证书。这些老物件历历在目,每一件都承载着令人动容的故事,铭刻着久远难忘的岁月。我从这里看到了张期鹏的一颗孝心和一颗赤子之心。
一个莱芜知名的文化人,短短几年时间,为了乡村振兴和农村文化建设,跑遍了莱芜的山山水水。在让那么多乡村发生巨变的同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屋。故乡的石磨、小巷、石板路、老槐树,故乡的邻里百舍、父老乡亲,那么让他眷恋,那么让他魂牵梦萦。特别是老父亲过世之后,老家更让他想念。穿上那件老父亲留下的棉坎肩,他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相伴在父亲身边的时光。是时候把家族的一些珍贵东西留存起来了,这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或许就是鸿儒书院建设的初衷。

短短几个月时间,在房屋保留外观原貌的同时,内部修缮一新,窗明几净。张家洼张氏十三世祖张煋的《百鹿图》悬挂在一面墙上,一张大画案供艺术家挥毫泼墨。张家世代都出文人画家,文脉涓涓,细水长流……到了张期鹏,他的专著更是一部接着一部;闲暇时勤练书法,作品有模有样,让人惊叹。
一阵浑厚、深沉的音乐声响起,鸿儒书院院歌《不灭的光芒》回荡在耳畔。歌词由张期鹏初创,著名词曲作家张永红先生反复修改、打磨并谱曲,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王立夫先生演唱。整首歌曲词句凝练精粹,概括了鸿儒书院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追求。“时间的长河再长,长不过道德文章”“时间的长河再长,长不过情丝梦想”,歌词意韵深厚,旋律浑厚深沉,整首歌激越豪迈,表达出书院对文化传承的追求。
“谈笑常有鸿儒,往来何妨白丁。” 张家洼张氏先祖,明初从河北枣强迁入山东,兄弟三人分别落户历城、章丘、莱芜。四世祖鸿儒公,为官京城,名重一时。其后世子孙,绵延莱境数地、周边地区和海内外许多地方。数百年来,家族文风炽盛,人才辈出,清代进士严公、画家煋公,当代工艺美术专家同森公,都是莱芜重要的文化代表人物。
鸿儒书院建成短短时间内,前来造访的文化学者、艺术家众多。这里不仅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有浓厚的艺术氛围,歌声悠扬,翰墨飘香。来这里,方寸之间即访故乡山水;书籍之上,可悟大千世界。来这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鸿儒书院,就是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你深爱着这片土地,目光所及,全是爱和奉献。因为你,这个城市的乡村正在发生改变。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善良及悲悯给予需要的人们,把满腹学问奉献给热爱的乡土。”这段写给张期鹏院长的话还记忆犹新。一座小小的书院在丹桂飘香的季节开工,于腊梅盛开的时刻亮相。它如一坛陈年老酒,越沉淀越醇香,惊艳了时光。
鸿儒书院深藏小巷之中,酒香不怕巷子深。正是它坐落于“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田园,才让它与众不同。“庭院深深深几许”,正是书院浓厚的家族文化传承,才吸引了那么多文化名人造访,才催生了那么多家族书院的效仿。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会长侯训惠,正是在参观了鸿儒书院后萌生了利用自家房屋建“惠风堂”的念头;莱芜区作协主席孟兆印的“思孟斋”已经建成。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如鸿儒书院一样的家庭文化场所如雨后春笋,让我们见证文化传承的力量——也许,这就是鸿儒书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所在。
“庭院深深深几许”,我和张期鹏在我赠送鸿儒书院的那幅山水画《晴岚暖翠》前留影。我们都在《晴岚暖翠》的层层山峦、叠叠翠色中,望见了鸿儒书院的一树花开……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