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月
作者:张晓虎
乍暖还寒。
风沙很大,上班下班,来去匆忙。
昼夜温差很大,忽冷忽热,厚衣服还不能脱,对于年纪大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日子平静如水,喜怒哀乐隐藏于心。
忽一日,大姐从乡下的家里打来电话,言说无事,只是心中很想念我罢了。
想到大姐的许多好处,尤其是小时候母亲早逝,大姐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十几岁大的孩子,家里地里忙个不停,洗衣做饭,缝缝补补,任劳任怨,对我十分疼爱。工作结婚成家后,她经常来看我,每一次都带来很多家乡的土特产,情深意长。于是,我决定星期天去大姐家中看望她一回。
天气阴冷,到处灰蒙蒙的一片。正是春冬交替的时节,田地泛绿,路边小草长出了嫩芽,尖尖的、短短的,十分可爱。树上却还残留着冬日的枯叶,微风吹过,哗哗作响。
大姐早已在家等候。
我将手里的东西放在了桌子上,端了板凳,与大姐坐在门口叙话。
姐夫也在家,取了香烟和打火机放在小桌子上,又转身端来了茶水。
姐夫干活时不小心把腰闪了,不能挺直腰杆走路。然而,精神状态一直很好。他是个性格开朗乐观的人,见人有说有笑的,心不放事,且手脚勤快,闲不住,家里的活儿抢着干,饭菜也做得很好。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安于平淡。

回忆往事,大姐有说不完的话。我几乎插不上嘴,于是,便低头听她诉说。
不知不觉,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姐身体不好,最近几年一直看病,四处求医,然而效果甚微。无奈只能在家里休养,天晴时干点活儿,或是出去锻炼一会儿身体。姐夫做好了饭,招呼我进屋吃饭。几样小菜,主食是面条。
饭后,坐在门口又说了一阵子话。
姐说,他和姐夫身体都不大好,一年不如一年,把地租给别人耕种,每年给一点儿租金。今年,租地种的人说种地赔钱,不划算,不想再租地种了。实在不行的话,就把地要回来,种一点儿菜,吃用方便,也能节省家庭开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外甥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了几年,结婚后在西安买了房。他的媳妇是吉林人,有了孩子后就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在家照看孩子。外甥为了多挣钱,一直留在上海工作。房贷款至今仍未交清,媳妇又不能上班,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压力真的挺大。疫情之后,国民经济一直下滑,最近两年更甚,南方很多大城市公司倒闭、工厂破产,生意难做,工作难找,几乎所有人都活的十分艰难,硬撑着过日子。不知道以后如何?但愿能有所好转,国泰民安,人人都能过上好的生活,不再焦虑,忧心忡忡。电话成了外甥与家里人联络感情的最好通讯工具,时不时也寄一些钱回家,尽一点儿孝心,仅此而已。
我转身去后院看了一下,景象凄然。几年前,后院还种了一些菜,养了一只狗和一群小鸡,如今静悄悄的,落叶到处都是,似乎不曾用心打扫过。
站起身说要走了,家里还有一些事情呢,往后有空了再来。
姐说等一下,转身进屋取了一双她自己亲手缝做的黑布鞋,往我手里一塞,说道:“这是我以前做的,如今做不成了,年纪大了,身体多病,一年不如一年。你姐夫有好几双呢,够穿,这一双给你,想穿了穿,不想穿了放在衣柜里藏着,姐哪天要是不在人世了,看见这双黑布鞋,你也能想起姐。”
我心里十分难受,低了头,用颤抖的双手接了黑布鞋,沉甸甸的,重如千斤。那不仅仅是一双很普通的黑布鞋,那是浓浓的亲情,深深的关爱,永远的纪念。我怎能推脱?
大姐和姐夫站在家门口,反复叮咛我路上要小心开车,到家后回个电话。频频挥手,直到我远去。
路上,我百感交集,止不住泪落如雨。
作者简介:张晓虎,男,1971年9月20日出生,陕西省周至县四屯镇下三屯村人,现定居于周至县温泉路龙泉公寓。大学本科,党员,任教于周至县四屯镇四屯中学。上中学时开始诗歌创作,后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于2005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6年加入世界华人作家协会;2020年加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家协会。曾经创办过二曲诗社,刊物《二曲诗苑》报,担任社长及总编。周至七中校刊《金合欢》报总编。出版诗集《火鸟》、《她的背影》;散文集《红尘万丈》;文集《我的传奇人生》。散文《美丽的乡村》荣获中央电视台“读书征文”三等奖;诗歌《怀念一条河》荣获“全国中老年诗画大赛一等奖”;诗歌《故乡的戏》荣获陕西广播电台“戏曲广播征文”一等奖;散文《父亲的收音机》荣获“滕王阁征文大赛”一等奖。诗歌、散文、小说、通讯、评论等作品常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全国各大网站文学论坛也有很多作品发表,尤其是“守望文学网站”、“江山文学网站”发表作品较多。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