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个艾草袋 不怕五毒害
作者:齐玉娟
端午节采艾草制艾绒缝艾草香囊,是长峪村的传统节日习俗。
长峪村山水相依,清新自然。每个地方,每个角度都是亮丽小诗。端午前后,艾草已长成,尚未开花,药用价值极高,挥发油达到峰值。村民喜欢在端午当天太阳未出来前去采艾草。认为这时阳气最盛,叶上露水未干,精油含量高,功效好 。
人们腰里别把镰刀,手里提根绳子,到水库边,山坡里割艾草。肩上扛一大捆艾草回来,撂倒院子里。一家人带着神圣与喜悦的心情,挑拣出长且壮的艾草,三根或五根,也有七根的。用红线或五色线系住,倒挂在门上。净化空气,防瘟祛病。三根代表福禄寿;五根代表五福临门;七根代表七星高照,好运连连,企盼招百财纳吉祥。剩余的艾草放到通风阴凉处慢慢自然风干,等三年后再用。
将新采的艾草安置妥当,人们取出存放三年的艾叶开始制作艾绒。存放三年的陈艾,挥发油氧化后刺激性降低,温和、醇厚、持久。齐家乐山堂老字号照例取出药碾、药臼、将锤打过的艾叶放于其中,反复碾压、锤捣。经过三磨三筛,做出艾绒。村里人也有用搓衣板搓的,也有人干脆找一块平石板,铺上艾草,拿一块石头反复砸出绒来的。土黄色的艾绒,质地柔软、细腻、纤维明显,味道温和醇香。
端午也是长峪传统布艺手工坊最忙碌的一天,我作为长峪传统布艺第四代传承人,召集大家用当天制作的艾绒做香囊。做好的香囊,大人系于腰间,小孩戴在脖子上或缝在衣服上,既美观又保键,辟邪驱寒还醒脑。长峪卫生所齐医生介绍:旱先,香囊曾是中医岐伯的药囊,驱瘟、祈福、消毒,这个原理是艾绒的香气作用于大脑或鼻黏膜,使其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提高,这种抗体的提高使得病毒在鼻粘膜及呼吸道粘膜上不易存活,从而降低患感冒的机会,减少病菌的存在。不管怎么说,老百姓都知道:“挂个艾草袋,不怕五毒害”,争着给孩子们戴上艾草香囊来“压午”。
长峪布艺做的艾草香囊,用料讲究样式多,戴着方便又美观。布老虎、瓜碟、桃子,十二生肖等形状的香囊应有尽有。做的最多的是粽子形和葫芦形的。简单易做,应时应节。粽子形香囊,取一块8x16cm的布块,正面相对,将彩绳放于顶角处,缝合两个边,翻到正面,装入艾绒,将留下的一边两角重合后缝合,穿上珠穗即可。葫芦形香囊,取一个圆的三分之一布块,正面相对折,缝合直边,翻过来,加艾绒沿底边缝一圈,拉紧线缝合,再缝出腰线加五彩绳。香囊上还常常缝有布艺五毒虫,以期盼以毒攻毒,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平安顺利。
当天吴家窑小学布艺社团的孩子们也会飞针走线做香囊。她们学习非遗传统布艺,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培养了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增加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端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风情,象征了时令更替和生机勃勃,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人生。“戴个艾草袋,不怕五毒害”,长峪布艺通过端午采艾、制绒、做香囊的活动,弘扬非遗文化,增进了大家相互的感情,也将这一承载着丰富历史内涵的活动发扬光大。
齐玉娟––长峪布艺第四代传承人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