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道说洩湖
洩湖是蓝关古道上的明珠。
这里说的蓝关古道北段,即出秦岭以后,经灞川通往都城长安(周丰滈、秦咸阳、汉唐长安)的道路。其南段就是著名的商於道(周)、武关道(秦汉)或者商山道(唐)。
一般认为,这条道路是商周时楚人北越秦岭,联通丹灞而形成的。事实上,早在楚人北上关中之前,这条道路已经开通,它也不是通往关中的唯一道路。这奌可见《蓝关古道山北路线》一文。
洩湖一帶属于从蓝田县城通往灞桥一带的中间地段,因而成为蓝关古道北段的重要节奌。表现有二。
首先,洩湖以西的故京,曾是官方驿(铺)的所在地。
唐前故京一带的情况已不可考。唐时,从长安通往秦岭的驿站有三:灞桥驿、蓝田驿、青泥驿。
灞桥驿又叫滋水驿,位于唐代灞桥以东,属于出唐长安城的第一站,唐人迎来送往,灞柳伤别,即在此处。
青泥驿,在蓝田县城南七里故青泥城即今营上村一带。
蓝田驿,介于二者之间,即在古京一帶。
唐代以后,蓝关古道不再是国家级驿道,但仍是通往荆豫的重要通道。明清时在灞川设有三铺:开张铺,故景铺,储景铺。开张铺在今十里铺处。储景铺在今新街一帶。从明代的地图看,故景铺在沙河以西,故仍在古京一帶。
因为古京的这一历史地位,明代秦藩王朱怀埢在此修建驿馆和园林,作为四时从西安到水陆庵奉祀家佛的休息,进餐之地。景、京同韵,后世转为故京。
如果说古京是古代蓝关古道北段的传递信息,官员往来歇息的官方站奌,那么洩湖村便因为其拥有咽瓠泉的优势,成为自古以来百姓集居之地,集市贸易中心。
早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先民就栖居于洩湖村以北。洩湖遗址的文化遗存一直从仰韶化文化延伸到战国时,以后又发现了西周时的青铜器,汉代张碧之印,东边的兀家岩遗址亦大致相同,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战国墓、西周大型青铜器永盂。薛河村出土过汉朝铜镂玉衣片七块。十里铺村有秦汉遗址。加上西边华胥一带支家沟有鄂盖长公主墓,蓝田曾为其汤沐邑。综合这一切,可以合理地判断,洩湖村一带是灞川村庄最早出现地之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西汉时飞将军李广从长安城出发,过灞桥,穿行古道,于今菅草坪(旧称官庄7一带射虎,必过洩湖。
秦汉之后,没有洩湖一帶村庄的历史记录,也没有发现过相关的文化遗存。但北魏时期,于谨、王悦、赫连达等人在蓝田赐封。这三人皆为宇文泰亲信,能封在蓝田,说明蓝田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其中,于瑾被封为蓝田县公,食邑一千户。按北朝制度,开国公食县三分之一,当时蓝田的人口,达三千户。联想明初蓝田设二十里,清初设有十六里,后来才增设四里。明清旧制,一里一百一十户。北魏时蓝田人户大大超过了明清初起的人口数。王悦即为蓝田本地人,曾一次率乡里千余人从军。以上皆说明北朝后期蓝田人口的兴旺情况,那么,洩湖村一帶,一定会存在人口聚集情况。
唐代洩湖的村庄即应在今址了,《长安志》所载李筌遇骊山老母解说阴符经一事即为明证。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民间集市大量出现,洩湖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了集市。
古代有"市井"一说。市井相联,之所以这样,闹市人群喧嚣,牲畜驮货往来,皆要饮水,故绕井立市,称为市井。咽瓠泉本向大众开放,人俯身可取饮,甚为方便,为形成集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前读县志,总以为洩湖称镇从清代开始。后来读《长安志》,发现其中有洩湖镇的提法,可见在宋代,咽瓠就已改称洩湖,并且出现了集市。
明清时洩湖每逢双日为集,市场繁荣,临街两面店铺林立,商贩行旅人来人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赶集赶会,络绎不绝。后因社会主义大集,将双日集改为三、六、九日逢集,沿用到现在。
洩湖村曾有十座庙宇,其中有城隍庙(入牛志),位于洩湖街道正东,今洩湖完小和初中所在处。庙宇建于明代。坐北向南,三间前后两殿,后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殿墙壁上有壁画,殿正中塑着3米高的城隍坐像,基盘两侧塑有众多神像,包括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和杨椒山,还有四大刺客、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和鬼卒等。对面建有戏楼,专供庙会演出而用。庙东10米处有一两层城隍楼,一层用土夯成,木板棚楼,二层为砖木结构,东西长6米,南北宽6米,门洞宽2米,供行人车马行走,村民们叫“东关”。由此可见洩湖镇市的繁荣。
城隍庙四月初八庙会,唱大戏,耍社火。而现在流行的三月初九古集会,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后为纪念瘟神庙的修建而兴起。在城隍庙不复存在后,同后来集会日结合在一起,一直延续到今天。
明清移民,洩湖村周围兴起了其他村庄。例如,兀氏明代移居蓝田灞河边,天顺八年阴雨连绵灞河发洪水,兀家族离河边向北边岭上转移,形成现在的兀家岩。(定居河边说明属于后来移民,较早者居离河较远处以防水灾)
宋家庙村民很早前由洩湖镇前李家坪村小寨沟迁移而来,因村中又以宋姓居多,有座娘娘庙,故名宋家庙村。
那时的古道,从华胥西来后,过故京、漫道、沙河,出洩湖街东关,经兀家岩、宋家庙、薛家河、十里铺、勒家湾、五里头、三里镇进蓝田县城。
后修建长萍公路,洩湖以西基本同古道一致,到洩湖时,从老街以南200米,坎下原湖中通过,因此过洩湖以后,公路同古道就有所偏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