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史学军(笔名:千意笔耕),男,汉族,贵州籍,现年70岁。青年参军到云南。转业地方后在云南昭通市辖的党政机关工作至退休。現居住昆明。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诗诗学会会员,云南省南社研究会会员。

老凤清声歌振玉,丹心皓首志凌云
——云南省南社研究会常务理事赵文富先生的文化人生
史学军
八十三载春秋,在赵文富先生身上沉淀为一种温润如玉的质地。他用手中的笔丈量人生,以满腔赤诚浇灌文化,在滇东北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朴素而厚重的文化人生。
一九四二年的春天,赵文富降生在沾益一个普通的农家。命运过早地在这个孩童的生命画布上泼洒了浓重的墨色——母亲的早逝让这个家庭失去了最温柔的依靠。生活的重担沉沉地压在父亲和兄长肩上,却也意外地磨砺出一颗坚韧不拔的心灵。赶上云南解放的春风,吹开了这个少年求知的门扉。他有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跨入沾益庄家湾小学刻苦求知,读完五年级即跳级考初中,三年后又被沾益县保送曲靖农校。
一九六五年,参加工作进入云南省建一公司,后来调入省建四公司。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个农家子弟把全部热忱倾注在工作岗位上。从施工队工资员到公司劳资科、组干科科员、党委秘书、省建四公司预制构件厂党支部书记等。他始终保持着农家子弟的淳朴本色。干一行,爱一行,领导和老同事们谈起他,都会不约而同地评价:"好人,能者”!
一九八六年,调入曲靖烟草企业劳动人事部,任科员,助理经济师。在这个被誉为"云烟之乡"的企业里,他不仅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融入劳动人事管理,更以文化人的情怀为职工服务。担任曲靖烟草企业老年书画诗词协会首届秘书长期间,组织师资举办书画诗词知识培训达十二年。他学无止境,四十三岁时,曲靖卷烟厂还送他到北京中国经济管理学院进修。每年春节,为职工家庭义务写送春联;从多方面撰诗词联赞颂企业的发展。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如同春雨润物,渐渐地,"曲烟文化使者"的美誉不胫而走。可想,真正的管理艺术不正于此吗?
最引人注目的家训:“才智频添世理通,信廉孝悌礼诚恭。粗茶淡饭能知足,漏室单衣可避风。处世为人遵道德,修身敬业戒虚荣。亲仁爱众宗祖慰,盛世家齐不老松。”这是一笔一画写就的传家宝。曲烟社区将他的家风家训制成展板宣传时,赵老站在人群最后,看着那些熟悉的字句在阳光下闪耀,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这泪光中,可看到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翻开赵老的专集《知足斋诗情墨韵》,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家国情怀。他写学习党代会:"春风浩荡赤旗扬,继往开来国运昌";咏家国情怀:"业旺家兴盈福禄,党恩浩荡奏弦歌";颂烟厂营销:"滚滚车轮连客户,张张笑脸似桃花";礼赞杨善洲:"为民谋利奋终身,朴实勤劳众口评"。描写曲靖龙潭公园:”龙腾潭侧威风显,鱼戏湖中色彩彰”。这些诗作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曲靖著名诗人杨灏武先生曾赋诗赞之:“纵志吟坛二十春,诗情墨韵显精神。曼声协律丹心许,举帜扬帆道义陈。散彩流霞添胜景,飞香玉蕊构清纯。心襟坦荡纷华蕴,雅颂佳音洁无尘”。这“精神”二字,正是赵老诗词的灵魂所在。二十多年来,他一直热忱为云南省南社研究会,省诗词学会,省楹联学会曲靖片的会员服务,诸如发展会员,收交会费,发放刋物等等。
在担任《爨乡艺苑》责任编辑的六年里,赵老创造了"三校四改"的工作法。每篇来稿都要经过初筛、精读、修改、复核四道工序,重要的文章还要当面与作者切磋。"赵老改诗比老中医把脉还仔细,一个字的平仄能琢磨半宿,连标点符号都要推敲再三。"这种近乎苛刻的认真,在当下这个追求"快餐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想起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这种对文字的敬畏,正是中华文脉得以延续的根本。他坚持在曲靖文庙跟随陸德泽老师学习孔圣先贤多部经典十二年,做志愿者及书法班班主任,采用田英章老师的书法教程为四个班的小学员授课。被评为2011至2022年度优秀志愿者。
作为曲靖烟草企业书画诗词协会秘书长及曲靖市老年大学诗词班任课教师,自2017年至今的八年间,先后培养了近百名学员,发展了省南社研究会员40名,省诗词学会会员20名,省楹联学会会员10名,並将学员诗词联稿修改推荐投稿,获得了许多学员的好评。曲靖市老年大学原校长姚国志还以诗词形式夸赞:“八秩春秋矍铄雄,灵椿梅骨韵文翁。殚精施教研辞句,妙语笔耕颂雅风。老骥鸿篇诗吐秀,黄花晚节翠苍松。期颐寿域德髙望,醇酒盈樽辉烛红”。还以诗词讲解形式,在诗词班学员中对赵老进行宣传推介。
赵老积极加入麒麟区,曲靖市老年大学,曲靖文庙,曲烟社区,西河社区等等文化下乡的的队伍;二十年来,惠赠他人的书法作品已有三百余幅。很多作品都精心构思:给医生写"悬壶济世";为教师题"桃李芬芳";赠少年"前程似锦";给保洁工写"劳动光荣"。这些没有华丽装裱的作品,却因注入心魂而弥足珍贵。
如今八十三岁高龄的赵老,依然精神矍铄。他的生活规律得如同钟表:清晨五点起床,每天坚持读经,写诗,授课或创作,晚上在家批改学员的诗词联稿。他的书房里,各类荣誉证书整齐地摞在角落,而案头永远摆着未完成的诗稿。有人问他为何如此辛劳,他提笔写下"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让我们想起叶剑英元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文化的接力,就是这样淡泊。
赵文富先生的文化人生,恰似一曲悠长的古琴曲,初听平淡,细品却充满韵味。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坚守中成就了不凡;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了文化的真谛。我也赋七绝一首:
《咏赵文富先生》
老凤长鸣韵彻林,丹心怀志柏枝森。
八旬仍握凌云笔,为表爨乡赤子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