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号车的情萦
铁13师 茅建银讲述 唐裕康 执笔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情谊如同陈酿的美酒,越久越香醇。张双换与茅建银,这两位铁道兵战友之间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在时光的磨砺下愈发熠熠生辉,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1974年,青春正好的张双换告别甘肃天水,投身军旅,成为铁道兵汽车连的一名汽车兵。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全力以赴,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很快便在师里崭露头角,成为众人皆知的“红旗车”标兵,那一面面飘扬的红旗,是他青春奋斗的勋章。
四年后,来自余姚的茅建银怀揣着满腔热血踏入军营。起初,他被分配到连部担任通信员。然而,心中对汽车兵的向往如同燃烧的火焰,从未熄灭。他一边向连领导表达自己的渴望,一边主动接近当时“38号车”的司机张双换。车场、班里,常常能看到他与张双换热切交流的身影,他盼望着有一天能拜张双换为师,开启自己的汽车兵之旅。

时光不负有心人,一年后,茅建银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连长询问他想跟随哪辆车学习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出“38号车”,眼神中满是坚定与期待。可让茅建银意想不到的是,连长不仅批准他学开车,还宣布任命他为班长。这突如其来的任命,让他一时有些不知所措。毕竟张双换是比他早入伍四年的老兵,还是师团闻名的“红旗车”标兵,这样一来,自己既要拜他为师学习开车技术,又要在职务上领导他,这合适吗?
张双换虽是老兵,却有着宽阔的胸怀。面对新任命的班长茅建银,他不仅没有丝毫为难,反而常常鼓励他:“小茅,别顾虑太多。在班里,你是班长,大胆管理,严格要求;一旦车子上路,我就是你的师傅,你得听我指挥。”这番真诚的话语,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驱散了茅建银心中的阴霾,也为他们的师徒情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茅建银正式开启了学开车的征程。他跟着张双换,三天两头奔赴外地执勤。一路上,张双换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根据不同的路况、突发的故障,毫无保留地向茅建银传授技术和注意事项。茅建银则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张双换手中的方向盘,仔细观察、反复琢磨每一个操作示范动作,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一一铭记于心。
1980年1月,离别的钟声敲响,张双换脱下了那身承载着无数回忆的绿军装。即将离开军营的那一刻,茅建银紧紧地搂着张双换,泪水夺眶而出,他是如此不舍这位亦师亦友的战友。
张双换离开后,茅建银接过“38号车”的重任,带领全班战士奋勇拼搏,年年超额完成运输任务,让“红旗车”的光荣称号始终闪耀。每一张奖状,都凝聚着全班的汗水,也承载着他对张双换的思念。他把这些奖状一一寄给远在甘肃的张双换,希望师傅能一同分享这份荣耀。
几年后,茅建银也退伍返乡,被分配到交通公安管理部门工作。起初,他与张双换还保持着通信联系,那些信件,如同传递情谊的使者,维系着他们的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域变更,他发出的信件屡屡被退回,与张双换的联系也逐渐中断。
但茅建银从未放弃寻找师傅。1996年,在多方努力下,通过当地民政和公安部门的查询,他终于得到了张双换的准确通讯地址。那一刻,他的心中满是激动与喜悦,迫不及待地给师傅写了一封信。
不久,张双换的回信让茅建银了解到师傅生活的困境。家乡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受限,农村人均年收入仅四五百元,还处在贫困线以下。张双换收入微薄,双亲年迈,两个孩子考上高中,加上农业投资等各项开支,生活捉襟见肘,甚至连修缮房屋的钱都拿不出。
茅建银将张双换的家庭情况告知家人,全家商量后决定先寄去一千元,解燃眉之急。但茅建银深知,单纯的经济资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无法让师傅彻底摆脱贫困。于是,他与身边战友商议,决定邀请张双换到余姚务工。
1999年3月6日,张双换告别故乡和家人,穿上一套虽有补丁却整洁的衣服,怀揣着十包方便面,踏上了千里迢迢的投奔之旅。四天四夜的火车,漫长而又充满期待。当清晨张双换走出余姚火车站口,一眼便看到了等候多时的茅建银。两人的目光交汇,激动与喜悦在这一刻化为紧紧地拥抱,仿佛时间都为之静止。
茅建银把张双换接到家中,家人的热情让张双换一扫旅途的疲惫。当晚,茅建银邀请家乡的战友在酒店为张双换接风洗尘,欢声笑语中,情谊愈发深厚。第二天,茅建银又和其他战友一起,陪同张双换参观了余姚的名胜古迹,让他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一周后,茅建银和战友们四处奔走,千方百计与余姚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联系,终于为张双换安排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张双换从西北来到江南,上班才一个月,便因气候水土不服得了一场大病,连日高烧不退。茅建银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把他接到家中养病。他和妻子虽工作繁忙,但仍抽出时间为张双换求医抓药,买来营养品悉心调养。在茅建银一家的精心照料下,张双换的身体逐渐康复。
当年10月6日,张双换突然接到家乡的急电:父亡速归!这个噩耗如晴天霹雳,让他悲痛欲绝。茅建银得知后,第一时间为他联系购买去天水的车票,连夜找来几只编织袋,将战友们送的衣物打包,足足有五十公斤,帮他到火车站办理托运。此外,还塞给他一笔钱,让他回家处理丧事。
上火车那天早上,茅建银和余姚的几位战友偕同家属来到火车站为他送行。上车时,战友们纷纷塞钱给他,这份真挚的情谊,让张双换这个历经军营锻炼的西北硬汉也不禁热泪盈眶。
后来,张双换又在余姚工作生活了六年多。等两个儿子大学毕业、长大成人后,他打算回老家翻建房屋。茅建银得知后,二话没说,再次拿出几千块钱资助他。
临走前,张双换在给茅建银夫妻的信中深情写道:我要回去了,说这个话虽然简单,但真要离开你们的时候,我满心都是留恋不舍,你们的真情和厚爱,就像满山的杜鹃花一样,常开不败……
张双换,1956年出生,1974年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入伍。1999年,他来到浙江余姚,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2006年,他返回故乡。可命运却对他露出了残酷的獠牙,2007年腊月,他突感身体不适,经检查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击垮了整个家庭。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举国悲痛。而张双换的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端午节前后,他终究没能战胜病魔,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年仅52岁。他的离去,让妻子悲痛欲绝,也让刚刚步入社会、涉世未深的两个儿子失去了坚实的依靠,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了亲人肩头。
彼时,茅建银正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突然接到师傅张双换大儿子张荣的电话。当得知师傅去世的噩耗时,他只觉一阵悲意涌上心头,久久无法平静。他强忍着悲痛,先安慰了张荣和师傅的家人。挂断电话后,他呆坐在原地,半晌说不出话来。那些在军旅生活中师徒间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中不断放映;还有最近几年,他们再度重逢后的种种回忆,也一一浮现。茅建银心痛万分,虽因工作无法亲自前往吊唁,但他立刻给师傅家人寄去了几千块钱,以表自己对逝者的缅怀与哀思。
师傅离去后,茅建银始终放心不下师傅的两个儿子。他一直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默默关注着这两个初入社会、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世侄因工作变动,辗转多地,茅建银渐渐与他们失去了联络。但这份对师傅家人的牵挂,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在他心中愈发浓烈。
时光飞逝,十六年一晃而过。2024年6月21日,恰逢一年一度的天水“公祭人祖伏羲大典”,茅建银和妻子来到了天水。他心中一直惦记着,这好不容易来到师傅的老家,无论如何都要去探望师傅的家人,多年来对他们的那份纯真牵挂,是时候有个了断了。
到达天水后,茅建银通过天水武装部以及老战友的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师傅张双换家所在的村子——麦积区中滩镇张白村。可不巧的是,家中无人。他并未放弃,继续在村里打听,最终找到了师傅的弟弟,并通过他辗转联系上了师傅的妻子。
当茅建银夫妻远远地在车上看到那位老军嫂时,虽然快二十年未曾谋面,但他们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茅建银的妻子周荷芬一下车,便紧紧地握住了这位异乡老姐姐的手,千言万语尽在这一握之中。临走之际,茅建银夫妻留下了一些钱,叮嘱老姐姐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看着师傅家里一切安好,两位世侄也都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子女,茅建银心中满是欣慰。这么多年来,那份沉甸甸的牵挂,终于在此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茅建银,原铁道兵十三师六十三团汽车一连,退伍后回地方后,在交通、交通公安、市场管理中心、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党组成员、副科局级干部,已退休。
唐裕康,中共余姚市委督查室原主任、余姚市大岚镇原镇长,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创作发表、出版电影文学剧本《南方的红杜鹃》、长篇小说《碧澜山儿女》等文艺作品三十多万字,其中《南方的红杜鹃》获余姚市精神文明建设重大成果个人一等奖、浙江省一等奖。
槛外人 202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