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狂欢
王侠
我前前后后在陕北呆了十二个年头,后来也去过N次,所以陕北是我人生的第二故乡!可以确切的说,在陕北插过队的两万好北京知青,一半以上都或多或少的非常喜欢的跳过陕北秧歌!
在陕北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有一种舞蹈,如同燃烧的烈火,照亮了黄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又似奔腾的黄河,激荡着陕北人民的心灵。这便是陕北秧歌,一种深深扎根于黄土地、流淌在陕北人血液里的群体舞蹈。
陕北秧歌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歌。相传,它萌生于东汉,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陕北人民面对着大自然的无情与生活的艰辛,他们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便有了祭祀天地诸神的活动。秧歌,最初便是从这些祭祀活动中孕育而生。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热爱。随着时间的推移,秧歌逐渐从祭祀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形式,融入了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
陕北秧歌的形式丰富多样,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陕北文化的宝冠上。大秧歌是陕北秧歌的主体,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大型集体歌舞活动。每到春节或其他重大节日,陕北的各个村落、城镇都会组织起浩浩荡荡的秧歌队。秧歌队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在伞头的带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舞动起来。他们或走、或扭、或摇、或摆、或跳,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彩绸在空中飞舞,彩扇在手中翻腾,形成了一片色彩的海洋。大秧歌的表演中,还常常融入了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使得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气势恢宏。
与大秧歌的宏大壮观不同,小场秧歌则显得更加细腻、柔美。小场秧歌又称“踢场子”,是一种几个人表演的舞蹈、歌舞和小戏。参加人数为二、四、六、八人,成双成对,男持彩扇,女舞彩绸。他们的动作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充分展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在表演中,男女舞者相互配合,或对舞、或独舞,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动作,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
陕北秧歌的表演,总是能营造出一种欢天喜地、热闹非凡的气氛。当锣鼓声响起,陕北的男女老少们便纷纷走出家门,加入到秧歌的队伍中。他们不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只要走上几圈,蹦上一阵子,便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份快乐。在秧歌的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天真活泼的孩童,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共同沉浸在秧歌带来的欢乐之中。秧歌队所到之处,总是人山人海,观众们的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与秧歌的锣鼓声、唢呐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欢快的交响乐。我曾经数次加入到秧歌队当中,欢呼雀跃的扭动着,高兴着,无比快乐!
在陕北的春节,秧歌是最为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从正月二三开始,秧歌队便活跃起来,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秧歌队还会举行“绕火塔”“转九曲”等活动。火塔塔在夜空中燃烧,照亮了整个村庄,秧歌队围绕着火塔高歌欢舞,人们在火光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热情,祈求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平安吉祥。
陕北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它承载着陕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在秧歌的舞动中,我们看到了陕北人民的豪迈与坚韧,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与善良。陕北秧歌,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陕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成为西北大地上最美的群体舞蹈,经年不衰,越闹越大。现在,陕北各县对此尤其重视,想方设法提供各种方便,人民群众喜爱的,就应该是最好的,陕北秧歌就是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