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庄讲卢化南成果356风的方向受地球转动和23.5度现象
(李宣庄,男,68岁,大专文化,河南省济源市人,从事粮食工作四十多年,工作期间曾波评为全省优秀管理工作者,授予过县、地、省劳模先进称号,
把自己几十年的学习修炼的养生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 自办《经络养生》店有十二年多,为百姓排忧解难,消除各种疑症,。曾被国家劳动保障部,国家民族协会颁发有《高级保健按摩师》、《高级调理师》证等。热爱慈善公益事业, 防疫防控,积极志愿者,并捐款送物等)
同志们好!卢化南先生的研究成果很多,涉及多方面。有的在科技前沿引领世界的发展,请看以下文章。风的方向受地球转动和23.5度现象
风和雨是由空气和水烝气热胀冷缩产生的,热生风、冷生雨,雨由风送行凝聚落地。
由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动,就形了风。 风有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风、焚风。风的成份大体上氮分子占百分之七十八,氧分子占百分之二十一,水蒸气等。
风的大小是受空气热胀冷缩的程度影响,一般分为十三个等级,风的力量受地面物体阻力和风源气压降低而减弱。 风的方向受地球吸引力和自转控制,地球自西向东转。转动的势能,使无方向的风变成有方向的气流,原本小的西风顺势越刮越大,逆势大的东风越来越小。地面风受地形方向和建筑物影响,在局部折射改变。
地球有地轴和自转偏轴,这两轴是虚拟看不到的,但又确实存在,是人们观察地理和计算的依据。地球的自转旋转面和围挠太阳公转形成的倾斜角是23.5度。以这垂直为中心,向北和向南移动23.5度。(根据地球自转的回归线角度),再画二条平行线,在这范围内风是有方向的区域。所以每年的风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从立春到冬至,东风、东南风、南风、西风、西北风、北东风进行依次循环。夏天热暴风多,从海洋刮向内陆。冬天冷风多,从西伯里亚向东运行。60度外区域是逐渐的散风,没有方向,风速较大。如南北极圈内。在这个范围内,我还发现地球上5大自然重要规律:
1.地震发生的主要地方,在地壳的板块断裂处,破碎带,海陆交点薄弱处最为突出,根据世界地震分布图,地中海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正好在这个范围。所以我于1973年提出地震范围在地球南北纬度60度内,60度外的南极和北极根本不会有地震的论断。经1993年后多国考察队证实。如早听我的话,可省多少经费?可网上搜看我写的《从考古学角度分析天体运行和地震的关系》一文。
2.我国黄土的形成来源大多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在地球60度以内,以外没有黄土,只有冰川下次生风化岩层。参看我写的《我国黄土的形成来源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荒漠化向我们走来》等文章。
3.地电在这地球60度区域内。地球转动是内部地核在带动地壳转动,地壳和地核中间有岩浆,转动速度有差别,地核和岩浆发生磨擦,产生电流。根据地下波测量,地核外有一层界面(莫霍落维契面),由铁镍等组成,是很好的导电体,整个地球内部是一个发电机,产生很强的磁场,(人们利用指南针航行、候鸟迁移就是利用这个磁场)。用右手判定,四指握着地球自西向东的运动方向,也就是电流流动的方向,跟四指垂直的拇指所指那端就是北极。地球的磁场也符合电磁场的运行规律。参看《地下为啥有地电》一文。
4.地磁埸在这南北回归线的60度区域外。地球和太阳公转轨道的夹角是23.5度。磁极于地轴的夹角也是23.5度。证明了地核在地球内部的对称性,引力加大时,地核移动,磁极也随着移动,地球的磁场相应也发生变化,这是地震时地磁异常的原因。参看我以往写的《通过磁变预报地震》、《地球从那里来到那里去》、《地球毁灭人类将去向何处》等文章。
5.夏至白天长和冬至夜长也受地偏角23.5度控制。和传统的南北回归线说法有差别。我们不可改变这些规律,但要认识这些规律,我发现这些60度区域内的自然规律,在于启示后人,少走弯路,尽早利于规律造福人类。发展产业,科技创新,提升生活质量,减少灾害损失,这是我一生探讨和追求的目标及心愿。
卢化南
2012.9.13 卢化南简介
卢化南,1953年生,男,原籍济源市大峪乡上寨村熬坪队人,因小浪底大坝建设,移民居住北海区铁岸村。
毕业于自学河南大学、济源市文物局退休职工、中共党员、文物考古付研究员、国家地震学会会员、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济源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文化能人、济源市姓氏学会顾问。
为了给国家做出贡献,自学20余门专业知识,博学多识,走路考察超过40万公里,遍市区和周边的各个河流、山川、村庄,到过很多名山胜景,骑自行车环地球一周,穿越28个国家。在多种媒体上发表《济源是赵姓人氏的发迹地》等文章150万篇(含网络转);出版《王屋山考古》等38本专著(10本待印),其中《成就你一生的100个哲理》的书,被韩国译文出版、被网民评为世界三大励志书之一,解救过许多失意人。著作在全国图书馆、档案馆均有保存,多部门列为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