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独木桥上行走
冯喆
河床上深埋着五个木桩,稳稳支撑起一座独木桥,横跨在一条乡村小河之上。往昔,我扛着自行车,竟能在这独木桥上健步如飞。寒来暑往,风雨兼程,就这样在这座桥上一走便是12年。
这条独特的路,是我前往工作单位最近的一条通道。我所在的村子,地处杨官屯乡最北端,与肖家庄镇的小高村接壤。
1980年,我被分配到肖家庄镇中学任教。从我家到学校,骑自行车得花费半小时。一路上,先是要经过一段林荫道,接着穿过一段沙土路,还得路过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而剩余的路程,同样荆棘杂草丛生,路面坑坑洼洼,骑行起来颠簸不已。
那段林荫道,白天走倒没什么,可一到晚上回家,就让人胆战心惊,阴森之感扑面而来。道路两边是用荆棘条编制的篱笆墙,上方的槐树枝相互交织,遮天蔽日。时不时传来猫头鹰凄厉的叫声,或是冷不丁有一两只蝙蝠骤然飞起,令人毛骨悚然。可即便如此,也毫无办法。晚上盯完班回家,我要么扯着嗓子高声歌唱,要么点燃一支烟,给自己壮胆,硬着头皮也得通过。毕竟母亲体弱多病,孩子年幼缠人……诸多牵挂,驱使着我不管多晚都得回家看看,哪怕家中一切安好,亲眼瞧过才觉得安心。
走过林荫道,便到了肖家庄镇的小高村。这可是个实打实的沙窝村,村东头有个沙土岗子横亘着,村子四周尽是沙窝。一进入小高村地界,几乎没法骑自行车,即便是从胡同里穿行,也只能步行。
在小高村和后冯村的交界处,有一条乡村小河,河里常年有水。就在这条小河之上,架着一座独木桥,据说它是由小高村一位常年在河边居住的老人搭建的。老人搭建此桥,是为了自己过河收拾庄稼、拾柴、拔草、赶集方便,同时也为过往路人提供了便利。
独木桥是由两根对掐粗的檩条捆绑在一起,搭在两岸的河坡上,中间栽了几个木桩子,再用铁丝和绳索牢牢捆绑而成。起初,走在这座独木桥上,我的双腿止不住地打颤,心脏怦怦直跳,眼睛死死地盯着脚下,生怕一个不小心脚一滑,连人带车就掉进河里。这条通往肖家庄镇的乡间小路,只途经小高村这一个村子,平时行人寥寥无几。小河北边是后冯村的土地,小河南边则是小高村的土地,两个村子谁都不会投资建桥。毕竟出了小高村,就属于杨官屯乡的地界了。在这条河上建桥,通行的人少,肖家庄镇水利站自然也不会投资。就这样,我在这座独木桥上走了12年。直到1992年,政府筹资修建杨清路。我便开始运作调回家乡,去杨官屯乡中学上班。那年秋天,我顺利调回了家乡,从此每天行走在宽阔平坦的杨清柏油路上,终于结束了扛自行车过独木桥的窘迫日子 。

作者简介:冯喆,聊城市作协会员;聊城市茌平区作协副主席;茌平区首批文学艺术人才库成员;茌平文苑平台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先后在《山东文学》《齐鲁文学》《人民文学选刊》《人民作家》等省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著有三部诗文集;主编了七部文学作品;2020获“中国网络诗歌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