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谒 吴 伯 箫 故 居 (外一首)
作者:斯谦
青砖低语的院落,一百年苔痕在掌纹里洇成线装书脊。
风翻开莱芜的褶皱时,有甲骨文的蝉蜕正簌簌剥落……
——题记
<第一幕:门扉>
青铜门环咬住同治二年的锈
四合院抖落一襟民国风霜
砖缝里迸出祖父的旱烟咳嗽
在《申报》边栏烫出星火窟窿。西南角
八仙桌仍托着1935年的雾
笔锋悬而未落,墨汁凝成延安窑洞的檐冰
长工李五提着灯笼夜行三十年
才接住那滴坠向《益世报》的
带鲁中口音的露水
<第二幕:石榴树>
虬枝刺破宣纸,花瓣在《羽书》里
复燃成火把。跪碎月色的新郎
用喜烛焊死封建的铜锁。新妇绣鞋
踏过的殷红,终化作延河畔马蹄铁
叩击黎明的碎响。王统照南渡时
遗落的半部春秋,被风钉在
1938年的扉页。而今虬根仍在地下
攥紧莱芜断裂的岩层
<第三幕:纺车谣>
锭子旋转成黑洞,将1942年的寒霜
纺成量子纠缠的弦。杨家岭月色
在纱线上结晶出盐的棱角
太行山将硝烟搓成麻线时
你正用“旅伴”二字校准语文课本的经度
八十四个春天在梭子里坍缩
展柜玻璃映出千万架纺车
正把冻土纺成银河的绉纱
<第四幕:长明灯>
方格稿纸长出齐腰的莠草
《猎户》枪声惊飞泰山脊背的鹞鹰
当九十年代删改潮漫过教材
千万枚线锤在汉语河床集体哑火
青铜器上“筚路蓝缕”的铭文
正被新时代的探海灯重新錾刻
而火把始终在《灯笼》的第七段
保持着1934年的燃烧弧度
<第五幕:箫声远>
黄台车站汽笛在骨灰里发芽
长成垂杨书院的新竹。桑园蝉蜕
嫁接在“乐勤早”的校训碑文
参赛稿堆砌的泰山正被童声
翻译成星际坐标。那些被婚约
烫伤的掌纹,已在文学史平流层
裂变为极光频谱——每个光子
都携带1932年红烛的基因
<终章:归去来>
四合院是倒悬的司南
以族谱为磁针,指向汶河上游的
甲骨窖穴。当守宅人擦拭
《套中人》译稿上的包浆
离乡者的足印正从岱顶云海
析出钙化的星群。所有门槛
都成了克莱因瓶的入口
而石榴花年复一年地
在时空褶皱里开成超新星遗迹
——2025.4.5 故园笔记
【 吴 伯 箫——红 色 散 文 的 一 面 旗 帜 】
从莱芜冻土中拱起一粒文字的胚芽
笔尖犁过千年盐碱地,沟壑里渗出晨光
曲阜师范的油灯正熬煮五四的磷火
查日货的指缝漏下星种,犁开罢课的冻土
油印《清晨——夜晚》的油墨未干
北平风雪已在《烟囱》稿纸上撒盐
逃婚的脚印犁碎三纲五常,离婚启事
是投给旧世界的铁蒺藜,字字带齿
当青岛潮声漫过《黑将军》的铅字
笔锋犁开不抵抗的沉默,报馆火舌舔舐
《避暑录话》的钢锭,在1935年淬火
闻一多青铜般的凝视,老舍烟斗里飘散的密码
在你笔尖锻造成犁铧,划开西去延安的雾瘴
凤凰山下窑洞的星光缀成《羽书》的穗粒
自由在延河结冰的裂纹里游弋,宝塔山的旗
以纤维撕裂天空的姿态,收割血色黎明
抗大的四个月,犁尖在纪念册上刻出火纹
毛泽东的题词如麦种,在淬火的沟垄间爆裂
晋东南前线的马蹄踏响《潞安风物》的墒情
太行山的岩石犁开弹痕,战壕深处
《响堂铺》的根须吮吸硝烟,《微雨宿渑池》
在枪管开花的瞬间,结出带露的动词
延河倒影里,主席的呼唤犁开春汛
“吴伯箫同志”如惊蛰,震落教育科案头的积雪
纺车把星光捻成绵长的麻线,每个线头
都系着未冷却的枪声。《菜园小记》的藤蔓
攀过《记一辆纺车》的金色经纬,南泥湾的麦浪
正用年轮丈量“自己动手”的波长,而窑洞的纺锤
始终悬垂在中国散文史的天平上,校准乡愁
当寒夜在稿纸上结霜,你仍用半生漂泊
将东北冻土犁成《红太阳》的垄行
审干的铁窗投影在抖音屏幕,坦白报告团的脚步
正丈量流量时代的墒情。临终前攥紧的笔
化作泰山石敢当的纹路,骨灰盒里埋着
半部未完成的犁铧,大杂院挤公交的背影
已在汉语的等高线上,站成散文的等高线
此刻我们在你开垦的语义场收割星辰
延河的浪花冲刷键盘,《天下第一山》的松针
正刺破二维码的茧房。那些被岁月纺成
短视频的句子,正在流量原野上分蘖抽穗
长成新时代的《羽书》,在5G基站间授粉
我们的光标徘徊在《出发吧》的田埂
不敢惊动深嵌在史册里的犁沟,只能将散落的
方块字串成珠链,挂在汉语的脖颈上
每个棱面都折射世纪的弧光:从莱芜的胚芽
到延安的麦芒,从战壕的弹壳到教育的墒情
你始终是那支不倒的犁铧,在红色散文的冻土带
划开春天,以纤维撕裂天空的姿态
将汉语的血脉,犁向更深的黑土地
——2025.4.6 故园笔记
【作者简介】
斯谦,本名燕相强。另有笔名汉竹、鲁燕、木弓等。字翼良。世隶耕。游牧者。曾在汇河岸边牧羊,现在秦岭脚下放牛。捧一盏心灯照夜路,送一缕微光慰牛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