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一族带娃记》,书名让我挺感兴趣。老漂带娃不正是我的“职业”?因此我索要新书。
作者周齐林老师寄来新作《老漂一族带娃记》,我三天读完新书,并写下3篇读后感。这是第一篇。
书中一个个生动故事,与我带孩子经历有些类似。书中有我的影子,我身同感受,产生共鸣。
作者把亲身经历与亲眼目睹的,很多老漂带娃故事写入书中。有他的父母、三姨、姑妈带娃的典型事例,还有乡亲华婶、华大爷,邻居马叔、马大妈,黄姨、米姨、丰顺姨等,带娃的艰辛与困苦。作者把老漂带孩子的酸甜苦辣汇集新书。
书中写到,作者哥嫂在深圳打工做皮鞋,收入甚低,生了小孩,只好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照顾。有病的孩子与老弱病残的父母成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孩子与老人有疾病,都是煎熬老人。这是没漂泊他乡带孩子的一类老人。
作者用更多笔墨叙写外漂老人带孩子的艰辛。作者有小孩,多次顾请保姆,经历复杂曲折,还动不动就没人照顾孩子的经历。
作者写母亲多病难以自理,只好安排父亲去东莞带孙女。父亲病了,回老家治病休养,还要兼顾大儿子放在家里的留守孙女。母亲只好拖着病体上岗。她随着小儿进城照顾孙女。他父母在儿子家,勤勤恳恳,把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并安排好儿子、媳妇、孙女的生活。他们没有退休金,却经常从老家带来鸡、蛋与各种蔬菜、水果与农产品给儿孙们吃。唯有老漂父母对儿女才能做到一切。多好的老漂父母,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如今全国各大城市,像作者父母一样的老漂带娃者何其多!书中统计,全国带娃的老人有一千八百多万,其中进城的老漂达四成,就是有八百多万人。这是多么庞大的人群,庞大的劳动大军!
老漂带娃还存在的一类问题,就是华叔、华婶带娃的问题。遇上晓慧这类的儿媳,老漂做得再好,也出力不讨好。儿媳妇嫌弃他们不会讲普通话,让孩子学会方言土语。有的嫌弃他们赃,不卫生,表现再好,也不能得到儿媳妇的满意。这反映另一类老漂处境的窘迫。这类老漂是儿媳妇,既离不开他们带娃,又嫌弃厌恶他们的那类老人。他们带娃左右为难,继续不能,欲止也不能。不带孙子,他们于心不忍,带孙子,却又招来各种家庭矛盾。这类老漂更是难上加难呀!
还有一类老漂,就是作者笔下的三姨与马大妈那类老漂,所带孩子稍大一点,送幼儿园后,她们却是闲不下来的人,买竹子,划篾片,编竹筐卖钱贴补家用。或拾废品换一点微薄收入。但捡废品却遭到儿媳妇反感,将辛苦拾的废品一五一十地扔到门外。老人多么疼心,只好租住走廊过道,苟且偷生。
马大叔长期在外挣扎,家中老房倒塌,他病了,无法回到老家,病死他乡。最终还是要把骨灰拉回老家,安葬在故乡小山村,这也算是落叶归根了。
还有像姑妈一类有退休金的老漂,她们的境与就好多了。她们是倒贴钱的保姆。孩子送幼儿园后,她们空闲时打牌、下棋、打麻将,跳舞,以这种方式缓解她们的思乡之情,但骨子里仍旧是对故乡怀念。
书中描写的各种老漂情景,一个个鲜活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老漂带娃故事,催人泪下。悲惨的故事让我唏嘘不已,我为老漂一族而慨叹。
老漂一族,为了儿女孙子,不得不离乡背井,漂落异地他乡,在一座座陌生而又喧哗的闹市中挣扎生存
老漂劳作环境与劳作地点特殊,是在儿女的家。他们的劳动对象特殊是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他们不停歇劳作,却毫无怨言。老漂就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
老漂们的奋斗目标特殊。他们老骥伏枥,志在他乡,以带好带大孙子为己任。
老漂的服务,真是全心全意,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尽最大能耐劳作,而且大多人都是免费劳动,有的人甚至倾其所有,把所有积蓄倒贴给儿子购买房子。
老漂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六、七十岁的,还有八十多岁的老人,很多人带着一身重病上岗拼博。
老漂深受用人单位信赖,但也有人常遭受儿媳的冷眼、烦恼、嫌弃、厌倦。如华婶、华大爷、米姨这类老漂。儿媳妇嫌弃他们土,嫌弃他们脏,不给好脸色、好言语。他们不得不另租狭小陋室寄居。老漂在异地他乡漂泊,却日夜思念故土家乡。
老漂一族,是当今城市底层庞大的群体,庞大的劳动大军。
我常带着外孙女去花园晒太阳,就可见到很多老漂推着婴儿车,在花园转悠游玩、晒太阳。是他们陪伴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全国各地。他们多是西工大老师的父母们。他们有的带大长孙,又带二孙。他们有农村来的,也有退休人员。他们都是儿女贴心、放心的免费保姆。他们确是不可忽视的劳动大军。
阅读新书,令我想到另个问题。我们常听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多少老人成为社会的负担,成为家庭的负担,独生子女养活四个老人,他们负担不起。云云。
我是他们中间的一员,也是老漂一族。只是我与女儿同城住。但我住城东,女住城南。我乘地铁回家一趟,也需要一个半小时。所以我们只能锁起家门,长住女儿家,帮助照顾两个外孙。大外孙7岁时,又生了外孙女,我们得继续带小孩。女儿没有婆婆,公公不适应城市生活,不愿进城带孙子。姑爷是军人,在京工作。所以,我已经帮女儿带孩子十几年了。
现在两个孩子也大点了,我想回家安享晚年的清静生活。但每次回家几天,女儿就着急催我们赶快过来。
我说:不想来了。女儿却说:不来咋行呢?我去新校区上课,回来很晚。谁去幼儿园接娃?大娃放学回来,谁给他做饭呢?
女儿工作繁重,新校上课较远。她一个人有工作,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确实忙不过来。看着女儿辛苦的样子,我还是得再来帮忙。
有我们在家里,女儿才能安心工作,安心搞科研,安心搞教学。她培养的博士,硕士,本科生难道没有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吗?
请问这些老漂一族,是国家负担,社会负担,家庭负担,还是为社会与家庭减负?难道这些老人都是吃闲饭,靠子女养活的吗?
新书告诉我们,这些老人并不是靠人养活的一辈,也不是社会的负担。正因为有这些老人发挥余热,在为家庭,为社会继续做着不可否认的贡献,才能换来年轻人的安心工作,老漂一族只是间接贡献而已。岂能说老人是负担?《老漂一族带娃记》为老人们正名,替老人说出他们的难言苦衷。
这本书写得真实感人,这是当今老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是社会的缩影。
新书值得阅读与思考的社会问题很多。后文继续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