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老师的自行车

七十年代初期正是我上小学的时候,那个时期的农村生活依然是非常困难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花花绿绿的票证,如布证、粮票、油票、肉票,甚至连平时日常生活所需的火柴、煤油、和烟、酒。更何况生活中的大件商品比如:自行车、缝纫机这些大件更是紧俏物品,稀缺的跟天上的星星一样,要是没有点关系或者熟人那是想也不敢想的,只能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或者说是一种美好而遥远的梦想。
在我们学校里有一名名叫康有道的男教师,他浓眉大眼目光烔烔有神,表情自带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他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一位小山沟里唯一一位能讲普通话的农村老师。他教学得法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上一年级时他的学习和游戏教学法深受我们的喜爱,是我们公认的好老师之一。我们在打扫卫生、游戏活动中学的是不亦乐乎,可以说我近乎标准的汉语拼音基础就是在这个时候奠定础基的。

因为他名为康有道,以至于我在后来上初中时期曾经一度认为他与戊戌变法中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先生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后来经过证实和与父老乡亲们探讨才得以证明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为”和“道”,但实则相差十万八千多里 ,康老师是地地道道的冶户川土生土长的人,他的祖宗八代都是货真价实的本地土著,与伟大的康有为先生没有一星半点的刮葛。

康老师的另一个特点是会教音乐,能识乐谱,对各种各样的歌曲诸如革命歌曲、电影歌曲、少儿歌曲熟悉上一两个小时就能开口领唱。而这一点也正是当时教育系统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这叫一专门多能。特别是山区的农村教师更应该是语文、数学、思想政治、体育、音乐、美术全知全会,提起那一学科都能够胜任的全科教师。
康老师有一辆与众不同的飞鸽牌大链盒轻便自行车,当时的普通群众,包括学校的其他的老师能骑上一辆二八大杠的二手或几手自行车已经是相当的不错了。而康老师竟然能骑上一辆如此出众的,和公社一把手一模一样的轻便自行车,而且是名牌飞鸽的自行车,那就有一点太不同寻常、成为众所矢之的了。当时的大链盒轻便飞鸽自行车价格基本都在二百往上,而且是凭票供应,全公社每年指标也不过一辆而已。能买到这样一辆豪华的代步工具那得多大的脸面才能到手啊?!

康老师每天骑着他的飞鸽自行车行走上学和放学的石子路面上,我们有时候正好同路就能有幸听到康老师飞鸽车碾过路面悦耳动听的“铮铮”声,我们都觉得那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妙无比的听觉和视觉的盛宴。听着这种动听的声音,我们的学习生活是无比愉快的,心情也是非常享受的,我们的童年也是很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自从康老师有了这辆崭新的自行车,课余时间总能看到他埋头擦洗自行车的身影在校园里晃荡。他的自行车是一尘不染、锃光瓦亮,放在太阳底下能映照出我们卑鄙猥琐的样子。我们的肮脏而破旧的衣服,在自行车的映照下被暴露的一无是处。

那时候我就在想着什么时候我也能够拥有这么一辆大链盒的飞鸽轻便自行车,我一定会神气无比的骑着它八面威风的疾驰在故乡的每一条坑洼不平的石子路上,那是一件多么幸福和伟大的事啊!那时候我除了上课之外最为关注的可能就是康老师的轻便自行车了,它成了我小学时期的一种梦想,或者说是一种比较遥远而伟大的理想。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去另一个老师的房间里给同学们取作业本时,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康老师在擦干净轻便自行车后把它推进了一个闲置杂物的房间,那个房间也不是很大也就是二十多平方的样子,平时放置一些诸如:宣传队的鼓、号、队旗和一些平时中高年级学生勤工俭学在山上采挖的中草药标本,便于学生进行学习和识别。房子里边弥漫着淡淡的中草药的味道。房子中间是一个凭空悬浮着的檩条,上边两头分别垂挂着两根绳子,自行车清理干净后,康老师会给它认真仔细地苫盖上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报纸,再用绳子把车子悬挂吊在空中,这样既利于保洁,又不至于是车胎承受过多的压力。看到这一操作的我更是对我们敬爱的康老师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他耐心细致、干净整洁、而且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宝贝座骑。要知道那个时期一个民办教师的生活补助金也就是每个月十余元钱啊!买这么一辆轻便自行车需要不吃不喝攒两到三年才能攒够,而且还须节约花销开支才行。

后来我上到了小学高年级,也就是五六年级的样子,听同学纷纷传说在康老师的家里空闲的土窑洞里也有这么一根雁杆在悬挂着,上面依然有两根两头分别垂下来的绳子和一沓废报纸。康老师每天回来都会如法炮制,把心爱的自行车盖上报纸、当空悬挂起来。
因此我想这种说法应该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因为老师是素以俭朴节约为生活的标准和理念的,这样也更符合他的行为习惯。


作者简介
刘武强,自由撰稿人,教育工作者,喜好读书,写字,作文章。闲来无事游山玩水,亲近大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