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池国芳《中华世纪坛赋》
作者:田金轩(湖北)
池国芳先生的《中华世纪坛赋》以其磅礴的气势、深邃的内涵、华美的辞藻和灵动的韵律,展现了中华世纪坛的雄伟壮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堪称一篇传世佳作。
文章开篇“上应天时,下承地脉。京华盛处,坛立千年之界;玉渊潭畔,光摇万象之辉。其势接昆仑以擎日,其神连沧海以吞云。煌煌乎时空交汇之枢,赫赫然文明永续之证!”寥寥数语,便将中华世纪坛的神圣地位和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上应天时,下承地脉”,赋予了世纪坛顺应自然规律、承载历史使命的深厚意蕴。“京华盛处”“玉渊潭畔”点明了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光摇万象之辉”生动地描绘出坛体光芒万丈、辉映万物的景象。“其势接昆仑以擎日,其神连沧海以吞云”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世纪坛雄伟的气势仿佛与昆仑相接,能够托起太阳,其精神与沧海相连,能够吞纳云雾,凸显了其宏伟壮观、气吞山河的姿态。“煌煌乎时空交汇之枢,赫赫然文明永续之证”则深刻地指出了世纪坛作为时空交汇的关键节点和文明传承的重要象征的意义。
在描写世纪坛的形制时,作者写道“观其形制,融古汇今。圆坛旋而方坛静,应天圆地方之象;青铜沉而圣火炽,寓薪火相传之思。坛分三级,上覆琉璃,若天幕垂光;阶列九重,旁雕云兽,似神工运斧。青铜甬道镌五千年岁月,世纪大厅展廿四史风华。仰观浑天仪,星斗如奔眼底;俯瞰乾坤轴,江河若泻笔端。移步换景,铁骨铮铮托起炎黄脊梁;游目骋怀,玉声琅琅奏响华夏乐章。”这段文字将世纪坛的建筑特色与中华文化的内涵巧妙融合。“融古汇今”四字精准地概括了世纪坛在设计上既继承了古代的智慧,又展现了现代的创新。“圆坛旋而方坛静,应天圆地方之象;青铜沉而圣火炽,寓薪火相传之思”,通过对坛体形状和元素的描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圆地方”的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的寓意。“坛分三级,上覆琉璃,若天幕垂光;阶列九重,旁雕云兽,似神工运斧”,形象地描绘了坛体的结构和装饰,让人仿佛能够亲眼目睹其华丽与庄重。“青铜甬道镌五千年岁月,世纪大厅展廿四史风华”,强调了世纪坛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仰观浑天仪,星斗如奔眼底;俯瞰乾坤轴,江河若泻笔端”,通过对浑天仪和乾坤轴的描绘,展现出宇宙的浩瀚和山河的壮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移步换景,铁骨铮铮托起炎黄脊梁;游目骋怀,玉声琅琅奏响华夏乐章”,则进一步升华了世纪坛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魅力,让人在游览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韧和豪迈。
“环顾四方,气象万千:南眺军博,金戈铁马凝成峥嵘史册;西望视塔,银波电讯织就经纬宏图。圣火台上,青焰长燃民族精魄;大学城中,书声激荡时代风云。更有玉渊樱雪,钓台秋月,碧水涵天光,绿柳拂云影。朝霞起时,央视高楼接紫气;暮霭沉处,世纪钟声动京华。诸景相映,若群星拱北辰,各彰其韵,共绘盛世长卷。”这一部分通过对世纪坛周边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作者从南、西、北、东等不同方向展开,将军博、视塔、大学城、玉渊潭等景观一一呈现,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活力;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人文的气息。“圣火台上,青焰长燃民族精魄;大学城中,书声激荡时代风云”,突出了圣火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大学城所孕育的时代希望。“更有玉渊樱雪,钓台秋月,碧水涵天光,绿柳拂云影”,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玉渊潭的四季美景,让人陶醉其中。“朝霞起时,央视高楼接紫气;暮霭沉处,世纪钟声动京华”,通过对早晚不同时刻的描写,展现了京城的繁华与生机。“诸景相映,若群星拱北辰,各彰其韵,共绘盛世长卷”,形象地表达了这些景观相互映衬、共同构成盛世美景的和谐画面。
“此坛何谓?乃文明之鼎,聚八方灵气;时代之锚,定千秋航向。东接紫禁,承庙堂之重器;西引三山,纳林泉之清音。北望奥塔,展健儿雄风;南襟长街,汇万国衣冠。一坛立而百景生辉,千载过而初心愈炽。观其位,知古今之变;察其势,见天地之心!”在此,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华世纪坛的意义和价值。将其比作“文明之鼎”,强调了其汇聚文明、凝聚力量的作用;比作“时代之锚”,突出了其为时代发展指明方向的重要性。“东接紫禁,承庙堂之重器;西引三山,纳林泉之清音。北望奥塔,展健儿雄风;南襟长街,汇万国衣冠”,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阐述了世纪坛与周边重要建筑和景观的关系,展现了其在地理和文化上的核心地位。“一坛立而百景生辉,千载过而初心愈炽”,表达了世纪坛的影响力以及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观其位,知古今之变;察其势,见天地之心”,则从更高的层面指出,通过观察世纪坛的位置和态势,可以领悟到历史的变迁和天地的大道。
对于未来的展望,作者写道“未来何期?火炬高擎,照彻复兴之路;乾坤朗朗,笑迎寰宇宾朋。坛作舟楫,载文明渡星河浩渺;碑为史笔,记沧桑书华章日新。待得百代后,登临者犹见:圣火映红日,青铜生绿苔,坛前桃李已成栋梁材。时空于此交汇,不灭者民族精魂;星汉因其璀璨,永恒者中华气象!”这段文字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期望。“火炬高擎,照彻复兴之路;乾坤朗朗,笑迎寰宇宾朋”,描绘了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勇往直前,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美好愿景。“坛作舟楫,载文明渡星河浩渺;碑为史笔,记沧桑书华章日新”,将世纪坛比作舟楫和史笔,寓意着它将承载着文明驶向未来,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待得百代后,登临者犹见:圣火映红日,青铜生绿苔,坛前桃李已成栋梁材。时空于此交汇,不灭者民族精魂;星汉因其璀璨,永恒者中华气象!”表达了对中华世纪坛永恒价值的坚信,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气象依然熠熠生辉。
在语言艺术方面,《中华世纪坛赋》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其势接昆仑以擎日,其神连沧海以吞云”“若群星拱北辰”等比喻和夸张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世纪坛的雄伟和重要性。同时,文章还注重韵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总的来说,池国芳先生的《中华世纪坛赋》是一篇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佳作。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中华世纪坛的壮丽景观,更深刻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
附:池国芳《中华世纪坛赋》
中 华 世 纪 坛 赋
上应天时,下承地脉。京华盛处,坛立千年之界;玉渊潭畔,光摇万象之辉。其势接昆仑以擎日,其神连沧海以吞云。煌煌乎时空交汇之枢,赫赫然文明永续之证!
观其形制,融古汇今。圆坛旋而方坛静,应天圆地方之象;青铜沉而圣火炽,寓薪火相传之思。坛分三级,上覆琉璃,若天幕垂光;阶列九重,旁雕云兽,似神工运斧。青铜甬道镌五千年岁月,世纪大厅展廿四史风华。仰观浑天仪,星斗如奔眼底;俯瞰乾坤轴,江河若泻笔端。移步换景,铁骨铮铮托起炎黄脊梁;游目骋怀,玉声琅琅奏响华夏乐章。
环顾四方,气象万千:南眺军博,金戈铁马凝成峥嵘史册;西望视塔,银波电讯织就经纬宏图。圣火台上,青焰长燃民族精魄;大学城中,书声激荡时代风云。更有玉渊樱雪,钓台秋月,碧水涵天光,绿柳拂云影。朝霞起时,央视高楼接紫气;暮霭沉处,世纪钟声动京华。诸景相映,若群星拱北辰,各彰其韵,共绘盛世长卷。
此坛何谓?乃文明之鼎,聚八方灵气;时代之锚,定千秋航向。东接紫禁,承庙堂之重器;西引三山,纳林泉之清音。北望奥塔,展健儿雄风;南襟长街,汇万国衣冠。一坛立而百景生辉,千载过而初心愈炽。观其位,知古今之变;察其势,见天地之心!
未来何期?火炬高擎,照彻复兴之路;乾坤朗朗,笑迎寰宇宾朋。坛作舟楫,载文明渡星河浩渺;碑为史笔,记沧桑书华章日新。待得百代后,登临者犹见:圣火映红日,青铜生绿苔,坛前桃李已成栋梁材。时空于此交汇,不灭者民族精魂;星汉因其璀璨,永恒者中华气象!
壮哉!此坛立处,即是沧海桑田之刻度;此火燃时,便是文明涅槃之明证。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观之弥久,思之弥新。巍巍乎中华世纪坛,荡荡乎千秋正气歌!
